新质生产力助推东北振兴研究

2024-09-17 00:00:00骆春雨
理论观察 2024年8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符合当下发展的生产力的新概念,而东北地区有较优势的工业基础、教育资源、物质能源等,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助力东北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二十年,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东北振兴之间的关系,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助力东北振兴,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把握好东北振兴面临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东北振兴;五大安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8 — 0022 — 05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全面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定义、动力来源、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依据[1]。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生产基地,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二十年之际,东北逐渐从转型发展的阵痛中走出,一步步迈进全面振兴蓄势待发的阶段。[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相关论述为新时代东北地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素跃升

生产力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契合时代发展诉求。新质生产力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生产力,是新时代的生产力,与传统的生产力不同,它是以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而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这三要素的跃升。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范畴,生产力既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一致的,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技术突破而随之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引领着世界又一次的科技变革。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与此相对应,新质生产力与过去我们所提到的传统生产力相对比,重点体现在了“新”与“质”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新”指向创新,通过创新催生出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制度等引领生产力变革;新质生产力之“质”指向质量、品质等,以生产产品为例,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关注生产上量的积累,从而忽略了产品质量,使产品一直处于低廉的地位,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质”,将发展的质量置于重要地位。新质生产力涵盖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摆脱以往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种生产力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主要由科技创新推动,以高新技术的应用、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特征,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先进生产力。[3]

(二)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

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要实现三个要素的跃升。首先是劳动者要跃升为更高素质的新劳动者,例如成为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新劳动者需要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驱动高新科技化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资料。[4]其次是劳动资料要跃升为更高技术的劳动资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劳动资料与传统的劳动资料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例如人们手中劳动工具逐渐从农业工业时代中的镰刀和锤子变为如今的智能机械,最后是劳动对象要跃升为更广泛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劳动对象不仅仅是以物质为载体,更多的体现为对象的智能化、信息化。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质变的情况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但新质生产力不是特指某种生产力的静态概念,而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下的生产力而言的、具有革命性技术进步特征或发生质的变化的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辩证性的概念。

(三)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新时代、为契合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关于生产力的新的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 有新的生产力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也应有与之相对的生产关系,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变革。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更符合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动力源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那么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生产发展的助推剂,鄙弃掉那些旧型的生产关系,助推东北经济发展迈进更高的一层,如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成为了问题。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生产关系的变化”[5],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质的的跃迁,使人与物、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新科技”“新要素”对现有生产关系构成了新挑战,冲击着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要求生产关系作出必要的调适。新型的生产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6]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产业越来越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快递、交通、餐饮行业也都与数字化的平台相结合,从而发展着一批的新兴行业,这些行业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方便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也纷纷在数字化平台进行销售,节省了资源。这些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产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同过去发生了变化。对于生产力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一般理解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而新质生产力下的三个要素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变,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单向的作用关系。劳动者可以是非人的劳动者,比如正在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人等。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各种组织之间的生产关系也会随之自动发生变化。这种自动的变化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有些关系是可以随着生产力发展自行变革的,而有些关系则需要外部条件助推其发生变革。东北地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环境下,必然会使得一些生产关系发生变化,除了内部自身使其关系的转化外,政府等部门要更加关注生产力发展的变化,并作出较为精准的判断,适当变革相应生产关系,使其助推生产力的。目前东北地区在智能领域,与各产业结合发展方面存在欠缺。目前有很多传统产业正在寻求变革或者处于转型关键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生产关系的影响作用。在传统产业变革领域更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外部给予其助推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新型的生产关系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即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基本保障,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目的是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7]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人民至上的立场,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而谋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服务于人民的先进生产力,在助推东北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东北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二者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二、新质生产力助推东北全面振兴

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而这一概念正好符合东北地区发展新型生产力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助推器。

(一)东北地区在发展中的桎梏与契机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基础,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东北地区拥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木材、粮食等工业基础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使命,国有企业较多,并向全国输送各种资源支援各地区发展。东北地区积累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有所调整,造成了职工下岗失业等问题,使得东北地区在一段时间逐渐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人口流失严重,一些人纷纷走上了“南下”的热潮,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谋发展。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正式提出,政策实施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首次提出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东北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上升,很多创新科技领域也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相比较,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活力相对不足,发展处于落后阶段。从历史纵向发展来看东北地区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从横向比较发展来看东北地区发展是不够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对发达地区逐渐成为相对落后地区,造成这样后果其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较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发展大浪潮中没能完全把握住机会。因此,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浪潮中,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东北地区应该跟上步伐,抓住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伴之变革相应的生产关系,实现发展上的弯道超车。

(二)以“五大安全”的战略高度助力东北振兴

1.国防安全

在国防安全方面,既要依托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地的比较优势,加快打造现代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又要科学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稳步提升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东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紧邻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在维护国防安全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东北地区军工制造业较为发达,这为国防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新质生产力助推的产业变革下,会更加增强维护国防安全的硬实力。

2.粮食安全

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重要装中国粮”,[8]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粮食安全方面所担负的责任重大,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促进农业的发展,运用科学技术等手段促进粮食增收,这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也加速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生态安全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筑牢东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东北地区地大物博,是世界上最富饶的三大黑土地之一,自然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态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石油、煤炭等资源过度开采,木材过度砍伐都造成了地区生态不平衡的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正适应解决生态不平衡的问题。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相互促进发展。

4.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本身具备能源优势,同时又与能源大国俄罗斯相邻,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后备力量。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环保和绿色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发展都要以绿色环保为前提,以前的传统制造业对环境生态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新质生产力催生了能源的绿色发展,提高了生产的可持续性。传统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的结合也有助于加强产业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9]

同时加快中俄能源合作东北大通道建设,促进东北传统能源化工体系的转型升级,加大东北地区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构建现代新能源产业体系,强化能源安全保障。

5.产业安全

依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实体经济与数字化经济、金融业共同发展中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提升东北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现代化产业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载体 ,以科技创新、金融业和人力资源为助力,是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因此产业安全也与此息息相关。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实现东北振兴,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国际贸易领域中,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东北地区的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二是指在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即生产安全。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住优势就要坚持科技创新,独立自主。用新的技术铸就产业发展,要有自己在所属产业领域的话语权。除了创新产业发展还要是绿色的,绿色发展是底色,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以保证。

产业安全关乎整个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产业发展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把握产业生产的命门,高度警惕金融陷阱,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安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保障产业的安全才能使新质生产力得以稳步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的科学技术等又会增强产业安全。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三、推动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具体举措

东北振兴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多种措施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新质生产力促进东北振兴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科技研发

科技在于创新,只有创新,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发挥新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必须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国家也大力支持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发展,因此东北地区也必须跟紧步伐,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来东北地区发展,汇聚地区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企业。东北地区教育优势明显,不缺少高等教育人才,有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大整合这些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吸引相关企业来东北发展。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东北地区是比较合适这些企业发展,首先东北的人才储备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其次东北的创业成本不如一些超发达城市高,对于互联网等企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创新平台

科技发展在于创新,创新是任何发展都绕不开的话题。东北地区在高新技术创新发展领域,活力不够,创新型产业较少,所以东北发展应该更注重创新领域,要积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促进高新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培养模式,培育、发现更多创新型人才。使创新型人才有机会、有平台展现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淘宝、拼多多等线上购物平台为例,正是有了这种电商平台,才使得企业有更多渠道去销售产品,这些平台又催生了一批企业的产生,带动其他产业如快递行业的发展。东北地区也可以借鉴这种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比如东北地区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因此可以创造独特的平台模式,以农产品等为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三)产业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必须深度转型升级,这种升级可以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可以是对新型产业的培育,通过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对政策引导,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东北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要注入新的活力,给其赋予新的效能。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僵化,要鄙弃这些固步自封的行为习惯,冲破舒适圈,实现产业变革和制度转换。

(四)人才引进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技术性和创新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和发展。实施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也很难吸引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来东北发展。在进行产业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同时要吸引各种类型人才到东北发展,更要留住本地人才建设家乡。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给与更多的优惠,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得产业得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郑琪,丁立群.论新时代美好生活叙事下的新质生产力[J].长白学刊,2024(03).

[2]杜尚泽,崔佳,张晓松,林晖.“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纪实[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3(09).

[3]张占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24(03).

[4]谢加书,王宇星.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N].南方日报,2023-10-09(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3.

[6]刘文祥.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J].思想理论研究,2024(05).

[7]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8-200.

[9]时杰.以新质生产力实现东北振兴“五大安全[J].经济,2024(01).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