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生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名著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名著阅读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教学评价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探索以“辩论”为核心的项目式名著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本文以《水浒传》为例,阐释“辩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辩论要求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辩论活动,能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辩论”项目式学习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笔者在布置《水浒传》“辩论”项目式学习任务时,明确如下教学目标:读整本名著,辩论为辅,阅读为主;养成良好的阅读批注习惯,通过批注迅速找到能够佐证己方观点的论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辩论过程中思考《水浒传》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善恶,加深对《水浒传》思想内涵的理性把握;在阅读过程中品味《水浒传》的语言。具体辩题设计为:《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是英雄还是强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8个小组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正反方持方,由教师和场下学生作为裁判。学生在开始辩论前有两周的准备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明确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说服对方辩手和裁判认同自己的观点”。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有目的地去阅读名著,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名著阅读效率也能够大幅提高。
二、做好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这需要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名著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时,笔者主要教授学生如下阅读技巧。一是通过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快速熟悉文本。目录是整本书的总领和提纲。面对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先仔细阅读目录能够轻松把握该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而联系上下文梳理清楚整本书的脉络。二是在跳读中掌握整本书的关键信息。《水浒传》的语言与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跳读法,跳过那些与作品主题无关的部分,比如大量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和当地景色的刻画等,以最快的速度将整部作品略读一遍,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效率。三是运用比较阅读法,发展辩论思维。《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不同时期加入梁山泊,有着不同的际遇。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些好汉的经历、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比如,李逵与鲁智深两人在性格上有一定相似之处,都非常讲义气且性格鲁莽、不拘小节;但李逵比起鲁智深更显得莽撞残忍,为了将朱仝逼上梁山,不惜打死四岁小衙内,这种动辄打杀的劣迹能直接作为相关论据。
三、围绕核心目标把控辩论进程
活动组织与开展是项目式学习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辩论”项目式学习分为前期准备和正式辩论两个阶段。准备过程是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最后的辩论则是结果性评价。辩论时,笔者担任主持人,不仅要维持辩论秩序,还要把控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有学生为走捷径而曲解辩题进行诡辩,或是细抠辩题的某一个细节不放;有的小组准备不足,在辩论时出现跑题、偏题现象等。教师对辩论过程的把控,能保证辩论相对全面地展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成果,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辩论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创作主旨的理解。
四、聚焦学生能力进行辩论总结
辩论结束并不意味着项目式学习的结束,教师要对本次辩论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水浒传》为例,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点评,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中要学习的辩论知识,对攻辩和防守、仪态和配合、逻辑和立论等方面进行小结,引导双方辩手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百多个人物,让他们认识到:好的人物形象刻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在阅读之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的要求,在名著整本书阅读中开展“辩论”项目式学习,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在真实的学科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锤炼辩证思维,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