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能牵引学生灵魂的课应该是简约而丰满的。“简约”意即以简驭繁,牵一发而动全身;“丰满”意即文本解读充分深入,核心价值凸显,文本旨意毕现。笔者以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路径之一,即“一语立骨”,就是通过寻找文本密码,架设课堂主心骨,从而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方法。
一、于反复处“立骨”
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情感。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也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密码,从而顺利撬动整篇文本的解读。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下)《一棵小桃树》为例,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一棵小桃树的曲折生长寄寓作者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情思和体察。笔者在细读文本后发现,作者在文中反复咏叹“我的小桃树”多达八处。刻意强调“我的小桃树”,恰恰是为了凸显作者自己与桃树的内在联系,于是,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初读感知:小桃树——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桃树之小的句子。
细读品味:“小”桃树——这棵又小又丑又弱的桃树,在大家的冷眼中生长着,就连奶奶都说它“没出息”。这棵小桃树是真的“没出息”吗?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研读探究:“我”的“小”桃树——找出文中反复提及“我的小桃树”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是“我的小桃树”呢?
学生在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品读后发现,作者与小桃树之间是有相似性的,作者写的不仅是瘦弱而顽强的小桃树,更是虽遭受挫折却依然努力追求幸福的自己。小桃树就像是作者生命中的“摆渡人”,启发作者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带着梦想、爱和希望前行,用明亮饱满的态度向上生长。
二、于矛盾处“挖骨”
一般而言,文本的表达都会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前后表述一致,力求合情合理。但是,有时出于某种特殊的意图或是为了达到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反而会以非常规的思维形式,把一些看似矛盾、对立的语言、情节、结构、思想等统一起来,融入文本。因而,专注于文本的矛盾之处,以此作为聚焦点,设置思辨性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辨析,在碰撞中深度理解文本内容,挖掘其背后实质,是寻找作者内心世界的密码的有效途径。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猫》为例,文本开头一再强调三妹最爱猫,及至末尾,作者却独立成段,强调“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前文明显构成内容和情节的对立,一个养猫的家庭为何永不养猫?笔者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串联课堂,设计以下环节。一是研读:为何“我”家永不养猫?学生在研读文本后发现,造成“我”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主要在第三只猫身上,借助对第三只猫和人在相处过程中的相关描写及重点词语的品读,学生体会到不养猫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之过——偏见、武断与强势。二是比读:永不养猫仅仅是因为偏见吗?作者用了一定篇幅去写养前两只猫的经历,用意何在?教师借助此环节联系前文,引导学生品读猫亡失后“我”对猫的称谓的变化和“我”的情感变化,由此逐步明晰,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对猫认知的提升与变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省、对生命的尊重。三是析读:为何是“我”家永不养猫?猫的亡失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吗?借助问题激发学生对其他人的行为和观念的审视,理解“我家永不养猫”的深层含义。
文本的矛盾之处,往往是作品的张力所在。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矛盾之处,以此关联课堂,引导学生在对矛盾的探索中,体味柳暗花明的精妙,收获豁然开朗的顿悟之美。
三、于感慨处“觅骨”
古语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般来说,作者往往会借助情思饱满的抒情或议论来传递内在情感、激发读者共鸣,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内容简单,叙事清晰,文笔平淡,语言质朴。对学生而言,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小说,这篇课文可挖掘的点很多,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困境的突破、人的价值的实现等。
如何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如何实现小说的教学价值?笔者以点渗透,以人物形象的纵深挖掘为主线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开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议论为切入点,由“人”——“好人”——“难得的好人”纵向推进,让学生理解牧羊人借助种树实现自身蜕变的过程。
整堂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填写履历,初步识“人”。在这一环节中,由事及人,通过变化来解读文中关于高原环境描写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高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牧羊人的探究兴趣。二是分析形象,再读品“好人”。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揣摩人物形象。通过引导学生揣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议论性的语句,从不同角度理解牧羊人的形象。三是辩证分析,解说“难得的好人”。此环节重在让学生由输入走向输出,更为全面地阐述牧羊人的形象。四是设疑激思,主旨探讨。此环节借助对故事背景的补充、作者经历的介绍以及题目含义的探析,启发学生体悟牧羊人通过植树建起绿洲、创造奇迹的过程,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理解作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引领学生成长。
解读有法,贵在得法,而无定法。文本解读方法宛如浩渺大海,数不胜数。身为教师,要努力捕捉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巧妙抓住能撬动文本的“支点”,撑起语文课堂教学的靓丽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