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现实教学中,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往往存在重文言解析、轻历史文化背景讲解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停留在字词句层面,难以深入领会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此,笔者尝试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上)《〈论语〉十二章》拓展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场景观照:关联地方文化
笔者所在的常熟是先贤言子故里,素有“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美誉。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情况,笔者在《〈论语〉十二章》教学过程中,讲述孔子与言偃的故事,带领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知识,并设计以下学习环节:
导入,教师展示PPT课件:言偃对后世的影响。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先贤言偃的相关情况,现在我们再看《论语》这部书,请同学们结合历史书或课外阅读的知识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论语》小知识。
【设计意图】作为言子故里的常熟,其历史、习俗、地方传说等都蕴含深厚的儒家思想,与《论语》的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对言子、言子故居及言子墓等都耳熟能详。教师将这些元素与《论语》教学结合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家乡的文化根源,从而培养对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文明的需求和变化进行新的解读,也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浸润体验:还原语录情境
在《〈论语〉十二章》教学后,笔者摘选孔子与言偃的对话,设置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并结合相关专题研讨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深对《论语》的学习和理解。
屏显:
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3.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译文进行对照,学生记录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并主动提出疑问。教师在学生理解原句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还原语录体对话情境,进一步讨论孔子和子游的某些观点在现代社会是否适用。如子游说自己发现澹台灭明是个人才,紧跟着向孔子说出两条理由:一是行不由径;二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子游看到了澹台灭明恪守周礼,是一个内心有原则的人,澹台灭明与上司交往只限于公事,说明其内心光明正大,不巴结逢迎。这样的品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
【设计意图】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所强调的礼仪、道德、仁爱等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于此时期的言偃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当时各种思想蓬勃发展,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言偃师承孔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进而为吴文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上述关于言子的生平与思想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易深入理解,因此笔者通过设置语录体情境还原、探讨其思想内涵在当代的意义等研究性学习环节,柔化了教材理论知识的硬度,拉近了学生与言子、孔子及《论语》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践延伸:走向探究深处
开展言子思想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儒家学说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更深入地领会儒家学说的内涵与价值。笔者以“走近言子”为主题,组织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了解言子生活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探讨言子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儒家学派和江南文化的发展贡献。
3.提高学生对言子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内容】
1.言子生平研究: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言子的家族背景、成长过程、政治生涯和治学功绩。
2.言子与儒家学派:分析言子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3.言子与江南文化传承:了解言子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探讨言子对江南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方式】
1.实地考察:参观常熟地区的言子遗迹,如言子故居、言子墓等,了解当地传承言子文化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针对研修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与言子相关的历史事件、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撰写报告:结合所学内容,撰写关于言子研究的微报告,提高研究能力。
【设计意图】言子文化思想作为常熟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历经千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笔者和学生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围绕《论语》和儒家思想组织展开,教师通过设计关于言子思想的专题研讨活动,不仅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而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中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通过设计融合地方历史文化元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文言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