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开展法治教育,有助于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将法治元素嵌入校园文化,借课程载体完善法治教育体系,以多元活动赋能普法宣传,以健全机制保障法治成果,让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 法治元素 制度 环境 课程载体 多元活动
法治兴,则国家兴。校园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校教育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因此,我们必须深化依法治校,并将法治教育转化为全面依法治教的生动实践,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基于制度:以健全机制推动依法治校
建立健全规范、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加强宣传引导,可以更好地在学校教职工中树立科学的法治观念,推动学校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
1.健全普法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层面可以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工作安排,建立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定期调整和充实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为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组织支撑。学校层面需要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学期例会制度,每学年召开一次专题会,专题研究学校普法工作,确保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着力建设规范、科学、清晰的依法治校制度。
2.落实法治辅导员制度。加强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法治辅导员聘任制度,配备率达到100%,重点发挥他们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教务、政教)处、少先队部(团支部)、工会、班主任代表等齐抓共管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
3.完善法治教育成果奖励制度。加强普法宣传激励,健全法治教育成果奖惩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年度计划,列入考评内容,激励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法治教育对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重大指导意义,对宣传突出的个人和团体,加大宣传表彰力度。
二、基于环境:将法治元素嵌入校园文化
最是书香能致远,最是文化能育人。将法治元素有机地嵌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与“抬眼见法,随时学法”的物境朝夕相处,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1.法治园地。校园法治文化园地是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深化校园法治教育的探索。比如,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张贴法治宣传图画,配上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宪法知识、交通警示教育、公共安全等内容淋漓尽致地加以诠释。
2.法治书屋。法治书屋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受众主要是学生,所以选址灵活机动。校园里的楼梯旁、亭子里、教室内、过道处等均可建设。墙面配以与学校自身文化相贴切的法治标语,屋内配备《宪法小读本》《扫黑除恶宣传册页》等,极具魅力。
3.法治驿站。法治驿站的设立,源于高邮本土的邮文化。驿站的功能之一就是普法,可以通过影音设备播放法治新闻,让广大教师闲暇之余得以享用法治食粮。此外,驿站还是用法之地,设有简易的小法庭,让校园矛盾就地化解。
三、基于内容:借课程载体完善法治教育体系
学校法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将法治精神、法治意识熔铸于学生头脑之中,并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学校在运用好现有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适时拓展教材以外的资源。
1.优化教材内容。从学校实际情况、办学特色、学生情况出发,可对现行教材进行内容修整、顺序优化,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课程。结合本校本班或学生周边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教师亦可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适度性替换,以期引起学生共鸣,深化教育效果。
2.创设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外,学校还可以独立创设校本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并没有针对刑法的专题,对此,教师可以新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如教学“刑事责任年龄”时,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十六周岁以上犯罪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对于刑法特别规定的八种犯罪,则只要年满十四周岁即应承担刑事责任。通过教授这些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基于形式:以多元活动赋能普法宣传
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宣传形式,丰富宣传活动,注重宣传实效,并逐步将法治教育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之中。
1.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以义务教育阶段课堂为例,师者要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运用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例子开展体验式教育,将思政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法治滋养学生心田。其他学科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法治元素。
2.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结合国家宪法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入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重点做到开展一次宪法晨读、组织一次“学宪法讲宪法”演讲、上一节“网上学宪法”课、出一期“宪法知识”黑板报,提升宪法宣传教育实效。
3.开展“用法”实践活动。高邮市部分学校大力推行“校政实践”,重点让学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和执行,亲身学法用法守法,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能力。在班级管理中“以法治班”,让学生在班级中体验、运用、维护“法律”,促使学生养成法律意识。同时,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等青少年组织作用,开展主题鲜明的课外、校外、户外活动。
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惯,能切实提升学生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有效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帮助学生远离侵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