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赏析、品味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
2.分类梳理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精妙用字。
3.初步归纳用字规律,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
【教学实录】
一、略说“一字”,明晰“境界”
师:同学们,新课已全部结束。今天,我们一起进行古诗词专题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借用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句名言作这一专题的课题。
屏显: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师:同学们能从学过的古诗词中找出同样精妙的字吗?
生:晴空一鹤排云上,著一“排”字而境界全出矣。
生:北风吹断马嘶声,著一“断”字而境界全出矣。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著一“绿”字而境界全出矣。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大家明白王国维这句话中的“境界”具体指什么吗?自读这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屏显: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生读。)
师:哪名同学来说说?
生:在王国维看来,沁人心脾的情、在人耳目的景、如其口出的事都可以称为“境界”。
生:我觉得王国维说得不全面。有些哲理诗,并未写情、景、事,而是写出了含蓄蕴藉的理,也可以说是有境界。
师:是的,我们鉴赏一首诗,不仅要能找出精妙的用字,还要学会品味这个字所构建的景、情、事、理之“境界”。
二、赏析“一字”,品味妙处
师:诗中的精妙用字是如何构建的,以及构建了怎样的“境界”呢?老师先做一个示范。
屏显:
“红杏枝头春意闹”。“闹”是形容词,意为热闹、欢腾;也可作动词讲,意为闹腾,能表现出红杏开得繁多而艳丽。又用拟人修辞赋予花儿以人性,仿佛一朵比着一朵,争相开放,争妍斗艳。以“红杏”一花,便写出整个春天的绚丽烂漫和盎然生机,真可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师:老师的这段赏析是从哪些方面切入的呢?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词性、字意、修辞、画面、情景。
师:请同学们也尝试从这些角度谈谈各自找到的妙字之妙处。
生:我来说“排”字。“晴空一鹤排云上”,“排”为动词,意为“推开”,不仅有速度,更有力度,把一鹤冲云直上的情景写得如在眼前。这也同时表现出诗人的非凡气度和豪迈气概。可以说是著一“排”字而境界全出矣。
生:我来说“断”字。“北风吹断马嘶声”,“断”是形容词,声音怎么能断呢?这里用通感修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边塞北风之猛烈,构建了大漠雄浑苍茫的景象。也可以说是著一“断”字而境界全出矣。
生:我说的是“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仿佛让人看到春风吹绿了小草、树木,既写出了江南的一派春景,也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真可谓著一“绿”字而境界全出矣。
……
师:大家说得都很棒,都品出了精妙用字的景、情、事、理之“境界”。
三、梳理“一字”,归纳探究
师:统编教材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这样能使整首诗境界全出的“一字”。接下来请大家梳理学过的古诗词,圈点出其中的妙字,并写出赏析的关键词。既然是梳理,最好要分类。大家觉得按什么来分类好?
生:词性。
(屏显古诗词妙字梳理表。)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事先印发的“初中古诗词汇编”讲义,圈出妙字,按词性分类填写“梳理表”,并分组交流,补充完善。
(生填写,交流。)
师:从现在的梳理结果来看,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古诗词中用得妙的动词最多。如前面提到的“排”字,还有“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阴阳割昏晓”中的“割”、“波撼岳阳城”中的“撼”,都应该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生:用得妙的副词也不少。如“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意思是“还”“仍然”,诗人的不满、忧虑、怨恨、批判之情溢于言表。另外,“树树皆秋色”中的“皆”,“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都用得极妙。
生:还有形容词。如“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大漠孤烟直”中的“直”,“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散”,“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但是像名词、数词、量词就很少有用得好的。我甚至没有在诗中找到连词、助词和叹词。
师:同学们通过梳理,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用字规律。看来大家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更多关注动词、副词和形容词。
师:刚刚大家都是从词性的角度来探究,请大家再从作用和效果的角度来看看,又能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诗中用得精妙的字,往往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除前面提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外,还有“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抹”是动词,“竿”是名词,都活用为量词。这样用字,既有量词的量感,又有原来动词的动感,名词的画面感,言简意丰。
生:我发现字词之间的特殊搭配,一般都能起到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作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的“叶”与“舟”搭配,就把小船比作树叶;“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与“红紫”搭配,就赋予百花以人情;“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与“玉笛”搭配,就把无形的笛声写得有形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同学们初步完成了梳理表,而且有不少非常有价值的发现,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课后还可以继续完善,也可以加入一些课外古诗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俞红珍教授认为,“教材二次开发改变了以往教师只是课程产品的被动消费者的形象,教师从消极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九年级学生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如何让复习课有趣不枯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笔者认为,指向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对教材进行合理二次开发并适当整合课外资源,进行专题式教学,是一种可行之法。本节课以王国维的名句来架构课堂,以替换原句中的妙字为发端,用“略说‘一字’”“赏析‘一字’”“梳理‘一字’”三个板块建构起由浅入深的教学流程。教材内容与课外名句相互碰撞,激发了学生探寻新知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笔者编印了“初中古诗词汇编”,引导学生完成“古诗词妙字梳理表”,在鉴赏的基础上梳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师生共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很好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任务推进的关键节点上设计引导性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支架,带着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思维被激发,探究热情高涨,课堂生成自由且自然。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立项课题“指向关键能力生长的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jkzd2021-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