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幽默。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自读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游记单元第三篇课文《登勃朗峰》。同学们课前已经自读课文,那么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生:讲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师:接下来,请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游览路线图。
(教师板书。)
师:老师在预习这篇课文后,从课文中的两个词深深感觉到,这真是一次“王者之旅”呀!同学们知道是哪两个词吗?
生:第3小节中的“阿尔卑斯之王”。
生:第8小节中的“车夫之王”。
师:根据这个提示,可不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生:第1—6小节写上山,见到山中奇景;第7—11小节写下山,遇到车夫之王。
师:我们对课文的学习,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二、比读,欣赏“阿尔卑斯之王”的风景
师:首先,让我们用比读的方式欣赏“阿尔卑斯之王”的风景。同学们知道阿尔卑斯山和勃朗峰吗?
生:勃朗峰在法语中意为“白色的山峰”,它是欧洲最高峰。
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勃朗峰,老师找了一个视频,同学们一起来看。
(播放视频短片。)
师:勃朗峰为什么被称为“白色的山峰”?
生:因为它的顶峰终年被白雪覆盖。
师:也就是说,这篇游记所记叙的地点与本单元中另一篇游记所记叙的地点非常相似,是哪一篇?
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师:都是写雪山景色的游记,所见是否一致?情感有没有区别?请从文章中找出写勃朗峰景色的内容。
生:第2小节是写飞泻的瀑布、湍急的水流、葱绿的植物。
生:第3小节是写雪山穹顶。
生:第4小节写奇形怪状的山峰。
……
师:我们以第2句和第3句为例,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写山景的句子进行比读,看看言语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屏显两篇课文中的相关文句。)
师:先请一名同学和老师对比着读一读屏幕上的句子。
(师生朗读。)
师:这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写山峰、雪山,都写出了雪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山的形态。
师:既然同样是对雪山的比喻,喻体能不能互换?
(屏显改动喻体后的文段。)
生:不能。两位作者的立足点不同,所见风景也不完全相同。
生:马丽华设喻时用巍峨、巨大的物体作喻体,表现出各拉丹冬的威严;而马克·吐温所用的喻体更表现风景的优美,读来轻松愉悦。
师:马丽华是随电影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选择艰苦的方式感受各拉丹冬的景物,历尽艰辛走上一遭,虽身体不适,但挣扎坚持,甚至做好长眠打算。再加上各拉丹冬是长江源头,作为中国人的马丽华对它有特殊的民族情感。马丽华对各拉丹冬满怀虔诚,充满敬畏之情。而马克·吐温是作为美国的普通游客前往欧洲游览,他的情感是轻松自在、悠然自得的。他在观察风景,欣赏风景。课文第5段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作者的轻松自在、悠然自得?
生: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
师:风景可能是相同的,看风景的心情永不重复。通过比读言语形式,我们感受到两位作家游览雪山时不同的情感状态。大家在写作时,也要学会在景物中投射人物的情感。
师:作家用身体和心灵真诚、质朴地与景物接触,生发出与自然融合的真实情感。这篇游记的译者是林文华先生。我们再来读一读北岳文艺出版社刊印的《美国散文精选》中高健先生翻译的《登勃朗峰》中对此段的描写,你能发现林先生译作的风格吗?
屏显:
我们曾引领遥望附近一座山峰,只见棱镜虹霓般的丽彩,璀璨缤纷,正戏舞于白云之旁,而白云也玲珑杳渺,仿佛游丝蛛网一般。那里软红稚绿,灼灼青青,煞是妩媚;没有一种色泽过于凝重,一切都作浅淡,而萦绕交织,迷人心意。
——《登勃朗峰》(高健译,北岳文艺出版社《美国散文精选》)
生:本文四字词语很多,比屏显的文段更优美。
师:是呀,课本阅读提示中说“本文译笔简练,多用成语,带书卷气”。“译笔简练”,是说多用口语化短句来表现马克·吐温轻松愉悦、自由乐观的生活态度;“多用成语,带书卷气”,是评价译作达到了言简意丰、富有文采的表达效果。
三、品读,领略“车夫之王”的风采
师:作者在旅途中,还邂逅了一位车夫之王。我们来读车夫的语言,概括车夫的形象特点。
师:有关车夫的语言描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破折号?如果不使用破折号,还可以有创意地添加哪些标点符号?
生:可以加逗号,表示停顿。
生:可以加感叹号,表示语气强烈,体现他的自信豪爽。
生:可以加着重号,表示强调。
……
师: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创意添加,更加生动地再现了车夫形象。有个标点有点特别,一般文章中出现“啊”这个语气词时,后面所用的标点大概率是感叹号,可是本文并没有用感叹号,而是用了句号,这是什么原因?
生:句号表示陈述语气,这可以表现出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车夫,塑造了一个自信、乐观、热情、驾车技术高超又不失淡定的车夫形象。
师:这名同学真细心,感悟、体会的能力也很强。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深入思考问题。
师:课文中只描写了车夫的语言,但当时的情境,一定不会是车夫在独语。设想以下现场情境,根据示例,补充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态。
屏显:
车夫:你们用饭之际,所有的游客都已赶到,甚至还抢在了你们面前。
旅客1:
车夫(把握十足地):但是,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旅客2(惊恐万分地):天啦,我从来没有走过如此颠簸的路面,生平从来没有过……天啦,您刚才只有两个轮子着地……天啦,您腾空而起了!
车夫: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哪。
旅客3:
车夫(和颜悦色地):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生:“那我们岂不是落后了呢?还能有上等的房间吗?”旅客1会焦急地说。
生:“快停下,停下吧。我宁可步行,也不想把命丢在这里。”旅客3会面如土色地说。
师:两名同学的补写让我们感觉到达了现场,惊险刺激。马克·吐温在这段旅程中,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来看车夫的?
生:我觉得是欣赏。“车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莽撞可笑的,而是自信、热情、洒脱的。“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同样自信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
师:作者原本是为了在登山后轻松地去沙蒙尼投宿才雇车的,结果却多次险遭不测。很多人在面对旅途中的这种波折时,可能会害怕,甚至埋怨,作者却对此很是欣赏,这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乐观的生活态度,乐于享受生活中的刺激。
四、助读,了解“幽默之王”的风度
师:老师之所以觉得这趟旅行是“王者之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王者——幽默之王。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屏显作家简介。)
师:同学们知道吗,马克·吐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这是一个安全水位。他的名字是不是也体现了一个曾经做过水手的作家的幽默?我们继续来观看和他有关的视频。
(播放幽默语言视频。)
师:视频中马克·吐温扮演者的语言很幽默,他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的?
生:夸张。
师: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幽默话语?
生:“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句话显然带有夸张成分,让读者很容易想到一辆“飞行”的马车,景象如漫画般可笑。
生:文章开头处将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对比,形成揶揄讽刺的幽默效果。
师:这些幽默,不完全是写作技巧,它们植根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来自作者的个性和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来自美国文学的传统。
师:作为马克·吐温步入文坛之初的作品,这篇游记很好地展示了他的语言天赋,尤其是令人捧腹的幽默。评论家们无不惊叹于他的智慧,这篇形式特殊的作品还透露了另外的信息——它虽然是一篇游记,却又有小说的内质,预示着一位伟大小说家即将诞生。
【教学反思】
指向关键能力生长的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以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以教材“二次开发”为实施路径,设计多样学习活动,以有效语言实践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建构,并提炼出指向关键能力生长的诸多策略。
适度整合,用好教材。温儒敏先生说,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用好课标,用好教材。整体来看,本课是教材“阅读提示”整合实践;局部看,既有单元内同题材文本言语整合实践,又有文本语言描写变式整合实践。
“二次开发”,走进文本。比读环节,学生容易发现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但当笔者追问作家情感之异时,学生就很难答出来。随后,笔者出示调换过喻体的文段,气氛立马活跃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调换喻体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实践证明,对文字、标点的删改比较、创意添加,可以将语言品析与文本剖析落到实处。
集中品读,深挖内涵。品读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只品读一个语句,就一个语句添加不同标点,品味出车夫的多种心理。细嚼慢品方知味,语文教学无须贪多求全,让学生在细细品读中感受语言魅力,便可提升其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