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制度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教师编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不仅深刻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固性和教师个体的获得感,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社会地位。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的素养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出现不同学历水平和培养理念的教师群体同处一个讲台的迭代现象。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和学龄人口区域分布的不断调整,教师工作岗位需要与实际配置情况之间的失衡问题变得愈发严重。面对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的持续变化,关于教师编制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讨论越来越多。一个较为尖锐的声音是,取消教师编制,建立基于学校教育需求的灵活就业制度。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启航之年,标志着我国教师编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界需要提炼教师编制改革形成的中国特色,总结教师编制改革取得的有效经验,反思教师编制改革面临的实践困境,破解教师编制改革凸显的主要矛盾。回应教师编制改革的时代关切,特别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政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李廷洲研究员带领团队出版的《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21—2022年):教师编制制度》(以下简称《教师编制制度》)可谓恰逢其时。
《教师编制制度》也是李廷洲研究员带领团队出版的《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的第三本。最新著作聚焦“教师编制制度”这一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延续系列专著的写作风格和研究框架,在系统回顾2021年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全局图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教育教职工编制改革的发展态势和现实困境,并围绕教师编制改革的六个专题和山东省、成都市两个典型案例,从政策变迁、理论建构、制度逻辑、国际视野等多重视角探索和解读我国教师编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演变规律和典型经验,为我国深化教师编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编制制度、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参考,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教师编制制度》语言简洁精练、方法丰富多样、论证严谨可靠、案例翔实丰富、可读性强,是系统了解我国教师编制制度的“脚手架”,是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教师编制制度感兴趣的研究者的必读书目。该书立足于我国“十四五”建设的目标规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和“教师编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在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总结教师队伍建设的事业进展、重大事件、研究议题。
回望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未来。提纲挈领地回顾上一年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著作的重要特色。首先,《教师编制制度》依据官方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分别介绍了2021年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清晰地呈现了我国教师队伍的变化趋势,对于读者了解我国教师队伍的总体概况具有重要的数据价值。其次,《教师编制制度》结合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和召开的重要会议,系统梳理了2021年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12个重大事件,如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明确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继续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对于读者把握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动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教师编制制度》综述了2021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学术议题,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与专业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评价改革以及教师情绪劳动等,对于读者洞察我国教师队伍研究的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描绘教师编制改革的全局图景、发展形势、典型案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全面把握我国教师编制改革的真实情况,作者团队赴上海、山东、河南、青海、贵州、西藏、云南等10多个地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个体访谈、集体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收集了翔实的研究数据和实践案例,客观、全面地呈现了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教育教职工编制改革的整体形势。总体而言,我国教师编制标准不断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师编制制度建设面临新需求、新问题和新挑战,作者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书中对我国教师编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鞭辟入里地分析。
同时,《教师编制制度》注重对教师编制改革典型案例的挖掘和经验总结,对于完善我国教师编制制度、推动教师编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选取山东省“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政策和成都市武侯区“学校自主管理,教师自主招聘,经费总额包干”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介绍上述政策实施背景和具体举措的基础上,对上述政策的实施过程和主要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不仅为教师编制改革注入了地方智慧,同时也有助于地方经验的有效推广和不断完善。
第三,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研判教师编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主要矛盾、具体原因。
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编制制度》并没有停留在对我国教师编制改革成就的总结上,而是将问题意识贯穿全书,基于大量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师编制改革面临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如公办中小学编外聘用教师问题、较为紧俏的教师编制名额和不断增长的教师数量之间的矛盾、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等。同时,该书注重从多个维度剖析教师编制问题背后的成因,如教师编制总量、教师编制标准、教师编制管理机制、财政保障等,这有助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人员更精准地把握我国教师编制改革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为我国教师编制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
第四,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炼教师编制改革的有效经验、理论框架、建设方案。
教师编制改革需要理论和政策“两条腿”走路。《教师编制制度》站位高远,深入洞察教师编制作为政治资源、行政资源、符号资本、公共资源的多重属性,并指出教师编制的多重属性是导致教师编制实践存在诸多矛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该书凝练出指导我国教师编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引领我国教师编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教师编制制度》视角丰富,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制度的深层结构变迁和历史变迁两个视角分析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对于完善我国中小学师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编制制度》视野宽广,关注国外教师配备标准相关议题,总结各国教师配备标准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部分国家教师配备标准的特色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教师编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师编制制度》脚踏实地,关注我国教师编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注重对我国教师编制改革有效经验的提炼、总结和推广,对于指导我国教师编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
在作者及其团队的不懈坚持和卓越引领下,《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已经有三本问世,该系列著作正逐渐成为了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趋势的重要窗口。《教师编制制度》不仅延续了系列著作一贯的严谨学风和深刻洞见,更与“教师职业吸引力”专题(2019年)和“教师评价改革”专题(2020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国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思想“宝库”。同时,《教师编制制度》一书,以其鲜明的专题特色、敏锐的问题意识、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深远的政策导向,深度剖析了我国教师编制制度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走向,为我国教师编制制度的优化与革新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路径,是中国教师编制研究领域宝贵的学术“金矿”。这本书中的部分核心观点,被提炼为学术论文《中小学教师编制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思路》《论义务教育教师管理体制变革—基于“县管校聘”改革实践的分析》刊登发表。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该书能够成为我国教师编制改革重要的行动指南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可靠的政策参考,在我国新时期教师编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特别期待作者及其团队能够对教师队伍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审慎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