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话语。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百年学校的办学经验和丰厚的教育资源,实行集团化办学,着力探索实施教育“微治理”,打通育人“最后一米”。
一、统筹设计,微治理项目化运行
集团秉承新泰先贤“和圣”柳下惠、“乐圣”师旷的治学理念,打造“和乐教育”,发展“和乐家”教育理念,按照1161的工作思路,聚焦学生、班主任、教师、家长4方面,统筹设计,建立1校领衔3校,各美其美的“1+3+N”微治理项目化运行模式。各成员校基于自身的优势和经验,主动领衔微治理项目,形成“项目认领—方案制订—实施带动—成果界定”项目化运行模式,通过现场会、研讨会、沙龙、讲座等形式,让成员校优势项目在整个集团生发,最终实现领衔校更卓越、成员校更优质,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
二、价值引领,搭建学生自治体系
1. 五微治理,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一是创作价值引领儿歌,促进学生自律自治。从文明礼仪、卫生环境、劳动教育、体质提升、美育熏陶等方面,小切口、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引领。二是养成微互助。课程思政,激励互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懂得“是、非、善、恶、美、丑”。三是学能微提升。倡导小组合作,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列出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养成微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厚积薄发。四是美育微熏陶。组建社团8类80个,通过演唱、绘画、艺术欣赏、“微舞台 大梦想”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搭建校园“微舞台”,做到“周周有活动,天天能锻炼,人人能出彩,个个有提升”。五是体质微达标。以体质测试项目为主,开展每天3分钟体育微作业,提升学生体质。六是安全微提醒。设置班级安全监督员,月底民主投票评选“安全小卫士”。
2. 自主设计,建设班级文化生态
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组织自己建,自己的活动自己办”为班级管理理念,自主设计班徽、班歌等班级文化符号,创立班刊,形成班级理念。实施组织自转,按照岗位需求,竞争上岗、轮流执勤。
3. 主题教育,落实价值引领任务
一是政治启蒙。加强组织教育,将队前教育作为落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起点,在入队仪式上进行党、团、队旗传递;与新泰籍人大代表杨守伟进行连线,引导少先队员增强对党的思想情感认同,从小听党的话、跟党走。二是阵地建设。构建双线德育阵地,办好学校微信公众号,建设红领巾电视台;到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和乐少年·走读新泰·走读齐鲁”研学活动。三是主题活动。开展“手拉手”系列主题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4. 品牌建设,驱动师生卓越成长
打造“一核四礼六成长”和乐德育品牌。一核指以基于价值引领的学生自治体系搭建为核心。四礼是以时间为轴线,开展9月“入学礼·启智润心”,6月、11月“入队礼·政治启蒙”,4月、10月“成长礼·责任担当”,7月“毕业礼·放飞理想”。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学期初到结束,精心安排,贯穿始终,实现全程育人。六成长指立足群育、全员成长的“十月阳光朗诵节”,立足卓越、个体培养的“小学生个人规划”“红领巾课题研究”“红领巾讲家乡故事”活动,立足家校同行的“家长学院建设”,指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三航三格”矩阵模式,落实全员、全方位育人,驱动师生卓越成长。
5. 数字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不同发展区间设定五个等级,将评价指数以雷达图形式呈现,将各个维度对应位置串联,形成“评价图”,直观呈现学生的综合状态及优势特点、问题不足。用发展指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提供方向和指导,最终形成学生、班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三、一聚六面,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1. 共创名师
搭建教师多元化发展平台,遴选领衔人,成立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五大学科“名师工作室流动站”。流动站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纽带,以研究为核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体系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体系。开展名师课堂观摩、同课异构等主题活动,深化课例研讨和指导。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每学期对应挂钩薄弱学科校,工作室成员通过调研听评课、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形成“集团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学员自主发展、团队同步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2. 共读经典
开展“共读经典”活动,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
3. 共构课程
构建“一核三层五维”融课程体系,开发整理与收纳、农业生产劳动等十大任务群的劳动课程,制作“跟随节气、节日去劳动”清单,采取“劳动课+劳动周”的方式推进落实。开发拓展性课程,以教材+、学科+、活动+的五育融合课程、大阅读课程,落实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的发展性课程。
4. 共展课堂
确定“三台五模”进阶式教研组织模式、四定一评一改的常规听评课模式、“主题教研+捆绑评价”的赛课主题教研模式、“课例展示+名师论坛”的学科引领发展模式,助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
5. 共研课题
积极营造“让教学研究化,让研究教学化”的科研氛围,为教育教学服务,加强理论转化,反哺教学。
6. 共建作业
实行“双举手”制度,把好作业时长关,守住作业数量关,筑牢作业质量关。开展语数英学科作业设计分享、作业展评等活动,变作业为作品,推动作业形式和内容的双创新。
7. 发展性评价
制订教师发展性评价细则。评价的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廉、激励项目六部分,从政治思想、师德规范、教学工作量、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赋分,结果记入教师业绩档案,用于评优树先、职称聘任。
四、三航三格,提升班主任专业发展
1. “三航三格”矩阵培养
建立校本培训导航,级部主任主教练助航,名优班主任、首席班主任领航机制。以班主任年限、治理效能指数、取得成果为依据,将班主任划分为新锐、骨干、模范班主任三个层级。采取自主申报—梯队确定—培训提升—观摩示范—现场答辩—材料审核—证书颁布的实施路径,确定班主任层级。每层级经过3~5年的培养,达到标准予以升级。培养新锐班主任,以“合格”为目标;培养骨干班主任,以“风格”为目标;培养模范班主任,以“品格”为目标。明确层级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化设计,精准校本培训定位,形成首席班主任领航模范班主任、模范班主任带动骨干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带领新锐班主任、级部主教练规范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发展样态。
2. 矩阵运行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探索班主任专业发展路径;以发展为导向,突破班主任专业中的增长点;以技术为导向,开展班主任治理班级艺术培训;以评价为导向,进行班主任治理效能指数评价跟踪;以未来为导向,学会由直面问题转向迂回问题的思维方法;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学术成果转化,推动学校、县域内班主任专业发展生态形成。
五、三方合力,建设和乐家育人体系
1. 建设家校共育保障体系
将家校共育列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建立“校长接待日”等家校互动工作制度;建立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定期表扬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发布“和乐”家校联系卡广泛征集家长的意见建议,将好建议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通过微信等平台,促进家校互动。实行月家访机制,以班子成员重点访、教师户户访、中层干部回头访的形式,实现家校常态化联系。推行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成长导师制,建立成长档案,进行一对一帮扶。
2. 建设共同学习成长体系
(1)家长学习体系
一是学院教授做讲座。邀请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实现家长参与全覆盖。二是教师资源研课程。根据专长,开展家校同行课程研究和家长沙龙。现已成功举办“做积极父母,育优秀儿童”等100余期活动,研发家长情绪管理、幼小衔接等10余门校本课程。三是网络平台促学习。利用网上“家长空间”,常态化推送文章,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四是身边专家做引领。遴选优秀家长做讲师,以经验分享的形式引领示范。五是开展“微课题”研究。通过家长“微课题”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的难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提升家长对成才观的认识和理解。
(2)家长驻校策略
一是多联动。联合社区、交通管理部门开辟“绿色安全通道”,解决学校在闹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二是共管理。每天4名家长进入校园驻校,参与学校治理,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三是进课堂。家长与孩子共同听课,了解教师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四是参教研。家长参与评课研讨活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讨论,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五是做反馈。家长驻校结束后,完成工作日志,反馈一天的工作。
(3)开设家长微课堂
建立家长课程资源库,制订家长课程计划。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聘请家长担任班级的“客座教师”,让课堂走向生活,让课程走向社会。各校区互动交流,实现跨班级、跨年级、跨校区互动。
3. 建立家庭教育评价体系
确定五好家庭标准,分别从亲子关系、榜样示范、家教家风、家校协同、教育认同5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家长自评、亲子互评、学校点评,根据家长实际表现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会同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了解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源,提升家庭教育质效。
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集团未来将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新泰市教育微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范式,实现做有温度的教育、建师生幸福家园、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