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探索,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通过以文化人、开放共享、自信自立的“三个坚持”实践方式,走出一条“课程引领—场域体验—评价激励”整体推进的教育实践之路,努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可感、有效。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建设 教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学校”)突出有形、可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破解碎片化、空洞化、浅层化等问题,紧跟时代脉搏,通过以文化人、开放共享、自信自立的“三个坚持”实践方式,逐步构建“课程引领—场域体验—评价激励”整体推进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源起及历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开展各项工作的主线。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全面统筹、整体推进,逐步突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育人困境。学校着力破解重活动开展、轻课程引领的问题。针对国家课程内容、学科素养、教材情境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校本落实,学校解决了重理论解读、轻情境体验的问题;针对先进文化、责任担当、实践反思的具身体验,学校解决了重设计实施、轻激励评价的问题,特别是以交互促进为核心的进阶激励。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守望相助”的工作要求。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4—2016年,学校提出“守望相助,逐梦共远”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祖国共命运、学校与社会共发展、教师与学生共成长、课程与课堂共进步以及软硬件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良好的学校文化基础。2016—2021年,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建设,以“共远”思想为依托,开展系统案例研究,明晰了“课程引领—场域体验—评价激励”一体推进课程建设实践路径。2021—2024年,学校通过以文化人、开放共享、自信自立的“三个坚持”实践方式,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内蒙古自治区转变育人方式为契机,形成了与共建学校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局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二、“三个坚持”引领的教育实践方式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学校坚持“三个坚持”引领的教育实践方式,即坚持以文化人、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自信自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1. 坚持以文化人,引领“五个认同”建设
学校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坚持在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讲好身边的故事。学校充分运用积淀的历史文化遗迹,利用绥远三大书院与双清书屋、惜字库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校史馆门口的惜字碑,是保护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见证;“塞北文豪”荣祥先生的故居,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再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争与塞北文豪的爱国故事,成为学校话剧课堂实景演出基地。
二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学校精心设计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月举办各类校园节日,让学生在文化互动体验中深入学习交流;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召开“争做民族团结石榴籽,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等,强化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是积极调动学科教学的力量,及时做好校史梳理、保存工作。学校历史教研组的教师整理校史资料,撰写了十余万字,修编校史;重新布展校史馆,展现不同时期学校的发展变化,突出“学校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命运、与中华共崛起”的发展主题。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教师出版了名师阅读导学书籍《古丰流响》,包括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推动师生共读,营造书香文化氛围,传承中华优秀思想精髓;依托古丰书院文化传承,以万余册古籍为基础,学校筹建中华优秀思想文库,收藏校友捐赠全套《四库全书》影印本1559册,挂牌成立内蒙古图书馆呼市一中分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2. 坚持开放共享,创设教育大场域
学校积极探索多要素、综合性、全域化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对周边学校的带动作用。
一是创设特色教育基地。学校整合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从历史维度讲“四个共同”,从发展维度讲“六句话”。展厅内既有师生共同完成的五十六个民族剪纸作品,也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重要论述的展示,充分做到以现场教学提升育人效果。
二是创设精品的校本课程。学校利用“开学第一课”讲述校史,拍摄“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短视频,讲好中共内蒙古地区早期革命家李裕智等10位烈士校友故事。作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示范校,学校构建了雕刻56个民族形象的版画课程,举办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剪纸展,内化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开设“一中人画一中”艺术课,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校文化和校园景观为基础,设计、制作二十四节气海报,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是创设开放的育人环境。学校修建沿河健步道,倡导低碳校园建设,用新理念、新技术、新风尚,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校园生活中。学校注重馆校共建,利用区位优势实现与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博物院进行馆校共建,建立馆外学习基地,每学期组织约1200名学生外出学习。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实践育人,立足乡土资源,开设以蒙草为代表的生态研学、以伊利健康谷为代表的农畜产品研学、以二连国门为代表的向北开放研学、以航天六院为代表的国防研学。通过研学实践,激发学生的乡土自信。
四是创设共享的育人资源。作为自治区教育系统的首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新媒体矩阵的宣传作用,开设线上家长慕课、中考阅卷人、高考考前心理辅导、考后志愿填报公益讲座等系列精品节目。
3. 坚持自信自立,创新教育实践路径
学校积极探索学校内外和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教育实践路径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行。
一是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整体育人路径。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思政课程化和课程思政化,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课程思政上,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突出价值融入,多途径搭建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助力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学校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学习、集中研讨、活动策划。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学校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思政课程,先后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论坛等活动中进行交流展示,并获得好评,以大思政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探索依法治校的基层治理路径。学校成立校园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学校代表、属地代表、家长代表互动联席问题解决机制。2023年5月,呼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校园纠纷调解委员会联合牵头在学校成立呼市首家“人民调解校园工作室”,探索建立校园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在做好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通过学生听证、案例模拟分析,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三、“三位一体”保障的实践策略
学校教育及其内容越贴近学校师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征,就越富有感染力,也就越能取得更好的成效[2]。学校以“五个认同”,即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切入口,走出一条“课程引领—场域体验—评价激励”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路。
1. 课程引领
一是进行国家课程中相关教育内容的深度挖掘,将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让教育效果持续化、常态化、稳定化。学校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范围,经过各学科教师的反复研讨论证,明确各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契合点,形成《学科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方案》,将其作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参考资料。
二是开展特色校本开发,创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发展历史,融入师生学习生活。学校以地理、生物、历史等六大学科教学资料为基础,结合学校文化和校园景观,设计课程内容,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2. 场域体验
针对轻情境体验的问题,学校以小专题、多情境、大场域的教育场域建设策略,通过构建文化体验、责任担当、实践反思多主体互动体验场域,实现学生在知与思辨、情与理性、爱与责任、做与习惯、美与追求五个维度的发展。
场域一:文化体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学校打造为文化育人大场域。为此,学校升级荣祥文化会客厅,确定“诗与国家”教育专题,进行“塞北文豪—荣祥”主题展,开设校本课程“瑞芝堂诗钞鉴赏”。
场域二:责任担当。基于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学校开发了国防教育、远足活动、植树活动、成人礼活动、学长大学推介活动、毕业典礼六项教育体验,产生了持续且深远的影响力。学校于2015年创新统整并搭建“青春系列”教育活动,延续至今,在学生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场域三:实践反思。学校将校史馆重新布展,确定“以史为鉴”的教育专题。依据话剧教育理论,学校设计创排青春版红色话剧《寻找·李大钊》、校史微剧《如一》,将其作为校史馆驻演项目,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窗口。
3. 评价激励
针对缺乏激励评价的问题,学校创建了以学生、教师、课堂为对象,以参与激励、多级展示、推荐推广为梯次的“三维三段”交互式进阶激励评价模式。
在学生层面,围绕“五个认同”,学校制订了8个方面32项学生评价激励量表,鼓励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最终将学生过程性、结果性材料上传,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加分的重要参考。在教师层面,学校鼓励教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方向,申报学校创新项目研究,择优进行区域推广。课堂层面,由教研组推选学科示范课,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优质课堂,利用信息化区域教师研修中心实现教育教学提质扩优。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学校创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实践策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学校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策略来源于实践,着眼于育人,以有益本校发展、广泛惠及他校,是扎根理论创新、彰显科学实践的直接结果,更是契合国家政策、地区任务和学校实际、符合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实现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金玲,许锋华.主体性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成与实现[J].中国德育,2024(6):13-18.
[2] 洪雷.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2):159-168.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