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通过精准预设学情、弹性预设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内容等预设策略和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文本留白中生成、在平等对话中生成等生成策略,建立预设与生成的阅读教学系统,推动教师高效率地教和学生高质量地学。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教学 预设 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通过文本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与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与超越。预设体现了教师在备课阶段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理解其深层含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的充分考量。生成则强调了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将预设、生成切分对待。唯有将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才是正解[1]。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预设与生成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统一。预设为生成提供了基础和方向,生成又是对预设的丰富和超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二者的紧密联系,既要精心预设,为课堂提供坚实的支撑,又要灵活应对,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以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二者,既重视预设的基础性作用,又关注生成的创造性价值。在预设时,教师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生成预留空间,不必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无缺,而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学生的疑问、困惑、独特见解或创新思维等。对于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整合,将其纳入教学进程中,通过有效的引导,使生成性资源成为推动教学深入发展的动力。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之处,应及时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点。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策略
对预设的充分准备无疑是确保课堂教学流畅与高效的关键,特别是在追求深度教学时,教师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必须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及学习的对象—文本。
1. 精准预设学情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学习风格和前期知识储备等。在整体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和挑战,为后续的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学情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定期更新学情分析,确保预设始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弹性预设教学目标
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如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确保教学方向正确。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教师应以知识与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标准,设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精心预设教学内容
教师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教材文本外,教师还应积极整合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如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网络资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深度参与和思考。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成策略
预设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一种提前规划和准备,但课堂本身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即时反应、兴趣点、理解程度以及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预设的教学计划产生影响。因此,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教学预设也并非完全不可控。教师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在保持教学方向和目标清晰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1. 在多元解读中生成
多元解读是指对同一文本不同读者可能因背景、经验、情感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文本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感受文本。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和隐含意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文本中某个角色做某件事的动机、某个情节的发展原因等,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多元解读。此外,教师可以引入多元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意义。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念,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在交流和碰撞中,学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文本和自己。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2. 在文本留白中生成
文本留白是指文本中未明确表述或有意省略的部分,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补充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从而生成新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中的留白之处,如文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一段省略的描述,或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沉默。通过细致的阅读与讨论,学生学会在这些看似空白的地方寻找线索、展开探索。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文本留白。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经验和情感,他们对留白的解读也会因此而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留白背后的深层含义。文本留白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意图和复杂的情感,通过深入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人物性格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在平等对话中生成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2]。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和交流,从而生成新的思想和观点。
平等对话强调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于尊重与理解的交流互动。这种对话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交流,更是思维、情感和智慧的碰撞与融合,是推动阅读教学深入进行的关键力量,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施展其主观能动性。
首先,构建平等的对话环境是基础。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被视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的声音和观点都值得被倾听和尊重。这种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为阅读教学的深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促进对话的深度与广度是核心。在平等对话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发表不同见解,从而拓宽对话的广度,增加对话的深度。这种深入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还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强化对话的生成性是目标。在平等对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表现,即他们在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情感。这些生成性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宝贵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他们的理解层次,并促进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捕捉这些生成性内容,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以推动阅读教学的持续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教师既不能完全拘泥于预设,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完全放任生成,导致教学失去方向和目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善于在预设中留白,为生成预留空间,同时也要敏锐捕捉生成性资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玲,郭孝文.让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消解中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8(5):49-52.
[2] 王中华.巧架预设与生成的桥梁 寻找预设与生成的平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4):109-110.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三山中心小学长坝分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