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双向衔接”作为幼小衔接的基本原则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进一步强调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提出“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开发设计了“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为学生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的阶梯,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适应小学生活。
一、“XIN七天”入学周课程建构的背景
聚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周,以下场景着实耐人深思。
场景一:开学初,一个孩子缩在爸爸身后不肯进校园,护导老师关切地上前询问,家长劝说孩子:“赶紧进去吧,上小学就长大了,应该好好学知识、写作业。”
场景二:开学第二天,班主任发现班级里少了一个学生,而家长确认一早就将孩子送到学校了。班主任急忙满校园寻找,最终在隔壁班找到了这个学生。此时,第一节课已经进行了一半……
场景三:课上,老师提问时,有学生兴奋地举着手,不知不觉就冲到了讲台前。老师转身写板书时,总能听到学生摆弄铅笔尺子的声音、挪动桌椅的声音。
一年级新生及家长对小学生活的误读,加重了学生的入学焦虑。小学与幼儿园的课程在内容、时长、形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学生在认知期待、专注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断层问题凸显,一年级教师想建立课堂规则、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开展教学面临着挑战。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让幼儿在心理和身体上获得平稳的过渡,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及家长应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习惯养成、社会交往以及学习品质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入学准备,让幼儿对小学生活有积极的期待和向往。
学校以“立人”为校训,秉持“让儿童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的办学理念,针对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存在的真实困难和小学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设置入学适应课程,借助系统的幼小衔接课程,帮助新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初步形成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规则意识。
二、“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设计理念、框架内容及实践特色
1.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设计理念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中的“XIN”包括了创新(全新的课程,全新的探索)、爱心(立足儿童立场)、欣赏(发现每一个孩子,读懂每一个孩子)。课程涵盖《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提出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旨在为幼儿园小朋友进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设好坡度,架好阶梯。
2.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框架内容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聚焦“亲亲我的校园”和“好习惯塑成周”两个主题,立足德、智、体、美、劳五大板块,设计了“XIN七天”合计35课时的系统课程,让一年级学生在未正式学习基本知识之前就养成知礼仪(德)、晓规则(智)、强身体(体)、懂艺术(美)、会劳动(劳)的好习惯。
3.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实践特色
(1)统整融合,开展主题学习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指向学生的顺利衔接和习惯养成,教师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规划,引领学生进行统整融合的主题式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主题活动往往融合了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动一动等多个活动形式,既有学科知识及素养的渗透,又有劳动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探索的踪迹。
(2)巧用绘本,融入习惯教育
语文课在小学一年级课时数最多,在“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中,学校把语文和美术、道德与法治等科目相融合,以绘本为支点,设计了10课时的衔接课程。
教师借助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一年级的小蜜瓜》等引导学生亲近教师、亲近校园。学生和故事里的大卫、小蜜瓜一起阅读、劳动、借书、交朋友。图文并茂的绘本为一年级新生提升认知、养成习惯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在无痕的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3)注重体验,实现关系育人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以游戏化、活动化、情境化的体验为主,注重调动学生的具身体验。自2021年起,学校与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结为幼小衔接试点学校,共同探讨“双向适应”的衔接之路。经过多次研讨,感知“立人”校训的课程延展为一系列游戏化、体验式、有层次的活动。
入学第1天,听歌曲书写“立人”。欣赏校歌《立人之歌》,关注“立人”两个字,描空心“立人”纸。
入学第2天,游校园寻宝“立人”。学生结伴游览校园,在各个教室寻找“立人”字样。
入学仪式上,访石头打卡“立人”。在开学一周后的入学仪式上,一年级新生宣誓牢记“立人”校训,并在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在校园内打卡。
通过一系列的具身体验,“立人”校训在学生心中变得具体可感、印象深刻。在校园寻宝和打卡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快速熟悉校园,扫除了“迷路”的困扰,消解了在陌生环境中的拘束与不安。
好的关系成就好的教育,学校“关系育人”的理念也悄然渗透在课程设计中。一年级新生在一种开放、包容的关系里结识伙伴、感知校园,对同伴、对学校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也悄悄萌芽。
三、“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执行路径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一改以往自上而下单向传达与推动的模式,形成了“多维思考—网状建构—复盘优化—全员落实”的执行路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顶层设计,规划课程框架
暑假里,校长带领行政团队进行首次培训研讨,现场抛出两个问题:一是幼儿园小朋友进入小学存在哪些困难?二是幼小衔接课程的意义价值和目标是什么?行政团队围绕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实施课程,德育处、教导处和校长室又多次展开研讨,进一步明晰了课程实施的方向,在两大主题下细分了具体的子活动方案,明确课程目标及教学方式,“XIN七天”幼小衔接课程图谱在大家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2. 智慧众筹,设计课程内容
开学前,学校组织一年级教师围绕课程两个主题进行智慧众筹。研讨从问题出发:为什么要做7天的幼小衔接?直接开始上课不好吗?教师们分别从学生、家长、自身等角度各抒己见,厘清学生面临的困难,分析幼小衔接的必要性,进一步丰满“亲亲我的校园”主题活动。在“好习惯塑成周”的方案研讨会上,教师们先学习了“我们怎样听课”的课例设计,感知幼小衔接课程活动化、游戏化的特点,继而开展分组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细化游戏活动,设计衔接课程的子方案。
3. 复盘总结,重构课程方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年级教师先后开展了两次定向复盘,针对幼小衔接中的“焦灼点”展开讨论,进行跨学科统筹和团队互助,针对实施效果进行重构与优化,形成了学案的二稿设计。“XIN七天”衔接课程结束后,幼小衔接并未戛然而止,而是走向了学期的长程规划。各学科组教师进行了分组总结、反馈,每位参与的教师都撰写了课程实施心得,教导处、德育处、校长室也从自身管理的角度进行复盘。学校聚焦问题,进一步探索幼小衔接的行进道路,为学生正式进入学科学习、养成长期习惯做LTyx2YPEf+9s3fPDxJLPutBBVWRFZb75imskBeVbUh0=准备。
4. 全员育人,落实课程实施
与以往衔接课程中由正、副班主任“包场”不同,“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从设计到推进,全科教师都卷入其中。各科教师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科教学与习惯养成的结合点,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开展跨学科的研讨,设计大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全盘统筹,协调互助,推动课程的实施与落地,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
四、“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实施成效
1. 新生:消除了恐惧,良好习惯初养成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理过渡期”,消除了他们因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以往一年级新生在校门口抱着家长哭闹不进校园的画面不见了,转角处总能看见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进校园,笑眯眯地和护导老师打招呼。午间在小花园里三五成群地观察小昆虫、做游戏、和老师聊天。经过一周的适应性课程,新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初步养成。以往一年级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初步形成的课堂规则感,现在绝大多数新生在“好习惯塑成周”的表现明显更胜一筹,课堂倾听的专注度也比以往要好。
2. 家长:缓解了焦虑,家校共育初形成
在“XIN七天”入学周课程中,教师每天通过视频、照片在群内反馈,学生每天怀着愉悦的心情回家,与家长分享入学体验的各种乐事。家长的焦虑大大缓解,对学校的认同感迅速提升,家校共育的良好生态初步形成。
3. 教师:亲近了儿童,师生默契初达成
教师在设计、开发、施行“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过程中,第一次抛开学科教学的压力,完完全全地站在儿童的视角发现学生面临的真实困难,尝试通过游戏化、活动化的课程生活设计渗透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之间也初步形成了亲密关系。这样的经历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将儿童立场的教育思想延伸到后续的教育实践中。
4. 学校:完善了课程,良好生态初构成
“XIN七天”入学周课程的创生,使小学课程进一步向下延展。学校在智慧的碰撞中设计课程,在实践和复盘中重构课程,不断的探索促进了课程的迭代升级,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帮助新生平稳过渡、自然延伸的衔接范式。课程与范式的建立,为一年级上学期的长程衔接奠定了基础。在衔接的过程中,学校全员育人、关系育人的教育生态也得以初步建构。
基于儿童立场的“XIN七天”入学周课程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不再需要“翻山越岭”,不再需要跨过“大沟深壑”,而成为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