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新型负担探究

2024-09-14 00:00:00李阳杰
中国教师 2024年9期

【摘 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型负担深刻影响教师的专业及生活,表现为过度数字化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虚拟空间增加教师的适应难度、引入数字技术加剧教师间竞争。新型负担的出现与技术理性主义观念渗透有关,使得数字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异化。为此,教师应基于“反思性实践”提炼数字赋能优化方案;数字化技术提供者应厘清数字技术引入学校教育工作的多重边界;学校管理者构建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质数字空间环境。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 新型教师负担 批判 重构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1]。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制度文件以及改革行动,如教育部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一股数字化浪潮逐渐兴起。在一系列的政策与实践的背后,暗含的是对于数字技术积极效应的期待。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型负担却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及生活,亟待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教师新型负担的内涵及表征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负担问题受到学术界与实践领域的高度关注,被视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承受的教育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体验[2],过重的教师负担会显著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工作效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3]。由此,对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一系列有关减轻教师负担的研究涌现出来,关注到多种类型与来源的负担,例如,教学负担、行政负担、考核负担等[4]。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教师在获得数字红利之余,亦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型负担,但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最新的研究中,已有个别学者关注到数字技术变革所衍生出来的新增负担。有研究者指出,技术不仅加速了工作任务传达的效率,数字化通信媒介的广泛应用也“创生”了教师负担新的类型和形态[5]。尽管如此,针对此类新型负担的内涵与表征,目前学界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

实际上,本文所指的“教师新型负担”主要是指由于数字技术快速变革、数字技术引入教育场域等趋势日益明显,教育数字化转型给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和生活带来的新增负担,包括过度的教育责任、不良的教育体验等多个维度,背后隐含着“数字赋能价值异化”等多类因素的影响。

就具体表征而言,至少涉及以下三类。第一,过度数字化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同层级的多个数字化应用被引入教育场域,教师使用多类应用一方面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各个数字化应用彼此之间或存在着重叠的情形。例如,近期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所使用的数字化平台涉及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平台多涵盖教学资源平台、教务管理平台等相似类型的数字化平台(见表1)[6]。第二,虚拟空间增加教师的适应难度。面对全新的数字空间,教师适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教学与发展相关行为或保持着原有线下的“形态”[7]。第三,引入数字技术加剧教师间竞争。教育数字化在为一部分教师的发展赋能同时,也致使另一部分教师陷入了“竞争焦虑”之中。换言之,数字技术在某些时候可能异化为教师在申报奖项、教学评比、论文课题等环节中的工具,而非日常性的高效数字赋能,甚至有可能在后期演化为“过度竞争”,引起由数字技术带来的行业“内卷”[8]。

表1 教师数字化平台使用情况

平台层级 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应用平台 教学管理平台

国家级 36.56% 29.97% 22.24%

省级 18.24% 17.16% 16.76%

市级 15.60% 16.80% 16.62%

其他 29.60% 36.07% 44.38%

二、审视教师新型负担:批判与反思

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数字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的力度持续加强,由数字技术变革衍生出来的新型负担对教师以及教育领域的相关群体形成了负面影响。首先,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数字技术的过度渗透,还是对于全新数字环境的陌生感,或是数字化新赛道所引发的竞争,会给教师带来新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线下空间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以及身心健康也可能受到影响。其次,对于学生而言,若教师在数字空间内承担了过重的责任或是尚未完全适应数字空间内部的规则,很可能影响日常的教学成效,进而间接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对于学校而言,数字化转型不当所带来的适应压力、竞争压力等,极有可能在教师群体内部传播,或将扰乱原本积极的工作氛围以及发展环境,这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在新型负担的多重表征背后,隐含着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如何理解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数字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若要回答这一前提性问题,首先应厘清在目前教育实践中,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通过对教师新型负担的挖掘与呈现,可以发现表征背后隐含着一类理念,即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观,其充分体现在教师专业与生活的多个方面,这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体来说,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观以要素主义教育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将教师视作技术人员或应用科学家,侧重于发展教师可观察到的能力或技巧。这类对于教师专业实践的假设显然偏离其本质,未能考虑清楚数字技术与教师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尽管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观在学界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但在实践场域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即技术理性主义取向渗透于教师教育实践的多个维度[9]。换言之,在中小学,各类数字技术被频繁地引入教师工作的多个环节,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被看成了数字技术的应用者,多个制度文本中也包含对教师数字素养、教师数字应用能力提升的要求,以及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积极效应的期许,这造成了部分教师的适应压力过大、使用频度过高等情形的产生,新型负担也由此产生。

那么,在这一问题上为何理论与实践两端出现了如此大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观之所以持续受到实践者的追捧,与其自身的优势密不可分,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其确定性强、效率高等特点上。尽管如此,当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到了新阶段,高质量转型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强调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显然,一味地强调数字技术应用已经不再适应时代要求,这也促使我们以理念为切入点,重新考量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唯有如此,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师新型负担才能够得到有效应对。

三、教师新型负担如何应对:来自数字技术与教师关系的启示

尽管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能会衍生教师新型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停止转型的步伐,也不等于转型本身必然会带来负担问题。实际上,是否产生负担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或者进一步来说,更为根本的是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鉴于此,我们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技术提供者、学校管理者等应扮演的角色,通过回应“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这一问题,提出教师新型负担的应对之道。

1. 中小学教师:基于“反思性实践”提炼数字赋能优化方案

关于如何应对教师新型负担这一问题,最初被提及的往往会是教师之外的诸多因素。然而,本文认为,恰恰是置身其中的教师最应该做出调整,教师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的应用者,其理应成为反思型实践者。展开来说,其一,面对名目繁多的数字技术,教师要做的不是立刻去学习或使用。正好相反,教师其实是最了解自身工作特点、发展需求及行为习惯的,鉴于此,教师应从使用数字技术的教育性目的出发,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数字技术进行初步筛选。其二,在具体使用数字技术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作为数字技术的应用者这一角色出现,事实上,相较于“数字技术应用”本身,“反思数字技术”这个环节更为重要,其显著区别于无意义的数字劳动,是把握数字赋能方向、实现数字高效赋能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教师在多轮尝试不同数字技术或多种使用方式的基础上,对数字技术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的思考,有助于持续改善数字赋能的实效。其三,在持续进行反思性实践的基础上,教师不断改善数字技术的使用方式,这实质上也激励着教师继续使用相关数字工具和反思方法,形成数字技术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原本衍生出来的额外负担或将得到有效控制,数字技术使用成为教师自主、自愿的行为。

2. 数字化技术提供者:构建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质数字空间环境

除了教师自身需要调整认知与行为之外,对于数字环境的设计也应做出调整。在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议题中,前者往往是以“外在因素”附着于教育之上,作为被应用要素的数字技术常常不能深入地融入教师的各类工作之中。因此,转变数字化技术提供者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理应成为助推者以及被助推者。进一步来说,一方面,作为成人的教师本身承担着多种类型的工作,若再增加由数字技术带来的额外工作,无疑会使得教师滋生排斥心理。鉴于此,数字化技术提供者在赋能过程中应聚焦教师急需与技术优势的交叉点,通过搭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数字环境,尝试在潜移默化中以多种方式助推教师的发展,具体方式包括数字空间中的教师工作问题关键词提示、教师成长数据实时反馈等。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提供者也应成为被助推者,若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教师以及学生的成长,对于其发展状况的判断需要数字技术及时更新其数据库,通过教育实践者持续提供数据提升数字技术使用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将数字空间感知不断上传至数字化平台,这有利于数字技术以更为适宜的姿态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换句话说,在数字技术与教师的关系中,作为助推者与被助推者的数字技术应用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发展的数字空间,真正地让教师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红利”。

3. 学校管理者:厘清数字技术引入学校教育工作的多重边界

在教师与数字技术这两个直接相关的要素之外,学校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作为“掌舵者”的学校管理者,究竟应如何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所衍生出来的教师新型负担?这里面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严格的数字技术准入制度,避免与教育无关、对教师无益的数字技术进入校园,定期监测数字技术的相关度、使用实效以及功能重叠度,为数字技术引入建立严格的“制度屏障”;二是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要求以及数字赋能的教育性目的,结合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引导教师学会选择技术、使用技术、反思技术,帮助教师自主地做出数字技术应用决策;三是对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内部教师数字素养水平进行评估,提出综合应对方案,重点关注学校中的数字弱势群体,完善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的教师待遇保障。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数字技术引入教育的边界或将逐步清晰,教育数字化转型所引发的新型负担问题很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 [2024-06-30].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 张家军,闫君子.中小学教师负担:减与增的辩证法[J].教育研究,2022,43(5):149-15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EB/OL].(2019-12-15)[2024-06-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2/t20191215_412081.html.

[4] 龙宝新,杨静,蔡婉怡. 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生成逻辑及其纾解之道——基于对全国27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21(5):62-71.

[5] 宋萑,吴健健.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41(9):16-37.

[6] 王素,袁野,苏红,等.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2023:46.

[7] 李阳杰,宋萑.“突破”抑或“照搬”:数字时代教师教学发展的案例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23(12):67-74+82.

[8] 李阳杰. 释放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红利” [N]. 中国教师报,2024-06-05(13).

[9] 李阳杰.重构技术与教师教育的关系:助推式教师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3):44-5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中小学教师数字负担的系统治理研究”(课题编号:CHA240272)研究成果。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