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启智 以辨开悟

2024-09-14 00:00:00张林芬 董正祥
中国教师 2024年9期

【摘 要】思辨性阅读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石。从汉字的字理入手,运用推断,渗透思辨;从品析关键字切入,运用比较,促进思辨;从分角色朗读入境,运用比照,融合思辨;从学生困惑处启思,运用质疑,达成思辨;从真实的情境出发,运用辩论,有效思辨。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思辨性阅读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石。语文课程一直存在低效高耗的现象,无目的的读,无价值的提问,无创新的练写,或是以教师、同伴的分析来代替阅读思考。看似很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激发,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路径

1. 从汉字的字理入手,运用推断,渗透思辨

汉字的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可以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与外延。将字理教学穿插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对汉字追根溯源,会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让思维得到训练,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轻轻松松读懂内容。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文中有一句描写大象耳朵特点的句子:“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学生读了这句话后,教师首先提问启思:“大象的耳朵有两个特点:一是‘大’,二是‘耷拉’,‘耷拉’是什么意思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耷”的字形,“大”和“耳”组成“耷”,其本义就是大耳朵。教师适时书写象形字“耷”,学生就直观地感知到“耷拉”就是耳朵很大,垂下来了。学生理解了“耷拉”,脑海中有了画面,读起来也是绘声绘色。

又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教师先板书“雨”,再让学生回忆“雷”的写法,补全课题。之后追问:“‘雷’为何是上面一个雨字头,下面一个田呢?”学生一时语塞,答不上来。紧接着,教师出示小篆“”,让学生猜字下半部分的部件可能是什么。有学生猜是“田”,有学生猜是“闪电”,有学生猜是“车轮”……教师不急于揭晓答案,让学生充分猜测之后,才不紧不慢地说:“下面就是车轮,许多车轮一起滚过,发出的声音很大,就像打雷一样。”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就是从汉字的字理入手,运用推断的方法学习,培植了学生的好奇心。

2. 从品析关键字切入,运用比较,促进思辨

在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字词,用得恰到好处,十分传神,在具体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对关键字进行品析、比较,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既训练了思维,又能达到理解文本的效果。

例如,《雷雨》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教师让学生交流哪些词让自己产生画面感,学生找到了“压”,如何体会“压”的画面呢?教师让学生做动作,左手压右手,左脚压右脚。明确“压”的动作后,教师顺势启思:乌云压下来,难道乌云压到头顶了吗?既然不是,那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就像是压下来了。教师辅助以简笔画,让学生形象感知“压”的画面。这个片段中,教师用实“压”与虚“压”进行比较,启发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乌云密布的场面。

3. 从分角色朗读入境,运用比照,融合思辨

语文课堂十分重视朗读,分角色朗读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很受师生的欢迎。所谓分角色,就是根据不同角色读出其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心理,关注提示语能很好地捕捉角色心理,从而读得绘声绘色。例如,《大象的耳朵》一文中,当大象听到小兔子问“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时,大象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生来就是这样啊。”教师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一出生就是这样。”教师又问:“大象说这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骄傲。”教师对一个学生说:“你就是大象,来读一读,读出骄傲、得意的感觉。”学生分角色读对话,感受人物心情。教师再问:“当大家都这么问他的时候,他还是这样骄傲吗?”课文中有一句:“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教师请学生带着“不安”来读这句话,一个学生用很大的声音读出来。教师笑问:“‘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自己跟自己说话,会这么大声吗?”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去思考、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真正读懂了故事。

结合文中内容,合理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能极好地表现人物特点,这样才能读出故事味儿。在朗读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中“喝酒”的部分时,教师出示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其中有这样一句:“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教师请学生配上动作来读。一个学生读时,轻轻地敲了一下桌子,教师笑着问:“武松是这样敲桌子的吗?”学生马上领悟,再读时,重重地敲着桌子,声音提高八度,就在这一“敲”一“叫”中,演绎出了武松的豪气。这处朗读,学生配动作,加表情,还原场景,在一遍又一遍的对读中,武松直爽、倔强的个性已深深印在学生心上。

4. 从学生困惑处启思,运用质疑,达成思辨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将会产生思维惰性,停留于浅层次的认知,从而错失对问题本质的把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变得狭隘,难以触及智慧的深处。因此,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追问,勇于探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八课《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上交流时,有学生质疑:“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了朱自清18岁就考入北大的预科班,21岁发表新诗,22岁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24岁创办《诗》月刊,27岁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明明很有成就,为何他在课文中说,‘渐渐空虚’‘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是呀,如此优秀,如此有成就的朱自清为什么感叹时光匆匆呢?”教师抓住这个问题契机追问学生。学生回答说:“可能他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抓不住时间而感到懊恼;也可能是要告诉人们,时光是匆匆的,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一个小小的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同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也了然入心了。这样的质疑,在课堂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 从真实的情境出发,运用辩论,有效思辨

辩论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一种常用形式。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观点去收集资料,寻找有力证据。在辩论中,选手需要用准确、有力的语言表达思想,同时,还要能听出对方的逻辑漏洞予以反驳,这就极好地培养了学生快速反应和应对对方提问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就是《辩论》。教师课前与学生协商,在四个话题中确定了一个话题—“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并请学生回家准备辩论素材。第二天的辩论赛中,正方提出:“我方认为电脑时代需要练字。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就不去练字,这样相当于抛弃了历史,抛弃了文化。”反方反驳道:“电脑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古人云:‘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我们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正方又提出观点:“古人云:‘字如其人。’一手好字可以提升个人形象,同时,现在考试都是网上阅卷,一手好字还可以让你赢得高分。”反方辩道:“书写是很重要,可考试时更看重的是正确率,有练字的时间,不如多读几本书,拓宽知识面,开阔思维。”正方回应:“练字静心。练字可以培养专注力,还可以陶冶性情,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来来回回近50个回合,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学生们个个酣畅淋漓,好不痛快。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教师的要求

1. 树立思辨意识

无思辨,不语文。教者要树立思辨意识,教给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的方法,从而将理性思维植入学生心中。

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对文本中的新鲜词、对未知的领域抱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是思辨意识的前提。其次,要具有怀疑精神及分辨信息的能力。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学会辨别真伪,不被不实的信息所误导。再次,要有逻辑推理能力。在阅读中去质疑、比较、推断,从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在阅读中多元思考,考虑来自不同渠道和背景的信息,从而更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至关重要。在一个鼓励提问和讨论的环境中,个人的思辨能力更容易得到锻炼和提升。总之,树立思辨意识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2. 深入研读教材

思辨性阅读要求教师找准问题质疑点、矛盾冲突点,带领学生进入有挑战性的思辨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查阅工具书,关联文化内涵,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思辨问题。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看似平常,却须深入琢磨才能领悟其中奥秘。

3. 厚植文化底蕴

厚植文化底蕴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古籍,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丰富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还可以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文化实践活动,如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寻访历史遗址、参观博物馆等,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与自豪。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