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2024-09-14 00:00:00刘德明
中国教师 2024年9期

【摘 要】大概念教学可以激活学生认知、行动力,培育学生的美术新技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本文立足大概念的理念,统领初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总结了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即立足单元内容分析,提炼大概念;细化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大概念;厘清单元教学过程,构建大概念;重构单元评价体系,深化大概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加结构化、整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概念 初中美术 单元教学

大概念是反映一般事实的概念,具有抽象性、深刻性、可迁移的特征[1]。与传统课时教学设计相比,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统整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是以一组互相联系的知识为主线,制订单元学习的主题、确定单元总体目标、设计单元整体活动、实施单元综合评估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将大概念理解要素融入单元整体设计的方式[2]。

一、立足单元内容分析,提炼大概念

教师需要对初中美术教材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内容分析。这包括梳理每个单元的主题、知识点、技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不同单元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教师可以识别出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核心要素,如美术语言(线条、色彩、形状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图、透视、光影等)以及艺术与文化、社会、个人情感的关联等。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着手提炼大概念。大概念是对多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高度概括。提炼大概念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抽象性:超越具体,引领全局。大概念的抽象性在于其能够超越单一、具体的知识点,提供一个更为宽广、深刻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美术学科。它不拘泥于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具体技巧,而是指向这些技巧背后的原理、规律和思维方式。第二,深刻性:触及核心,触动心灵。大概念的深刻性体现在它能够触及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美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第三,可迁移性:广泛应用,融会贯通。大概念的可迁移性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之内,更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广泛应用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二、细化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大概念

在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中,细化教学目标是重要任务。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以核心目标为主体,围绕主体构建单元教学框架[3]。教师应根据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这些目标应涵盖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细化,为学生搭建了一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在知识理解维度上,教师应聚焦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大概念的基本含义、历史背景、理论框架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视觉艺术中的透视原理”教学中,知识理解目标包括:学生能够准确解释透视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历史,以及识别不同透视类型(如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在技能掌握维度上,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具体技能和操作方法,以便他们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大概念。例如,在“构图的艺术法则”教学中,技能掌握目标包括:学生能够运用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比、重复等)进行创作实践;掌握不同构图类型(如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能够通过调整构图来强化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这些目标通过绘画练习、作品分析、创作指导等方式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其关乎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在这一维度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尊重多元文化、欣赏不同艺术风格、勇于表达个人创意等。以“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为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包括: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欣赏现代艺术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尝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中,表达个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这样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厘清单元教学过程,构建大概念

大概念是单元学习的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核心,更是学生理解更复杂现象、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层次性和连续性,从基础知识的铺垫到核心概念的探究,再到实践应用的拓展,每一步都紧密相连,形成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

教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作品、讲述故事或提出问题等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大概念,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随后,进入基础知识的铺垫阶段,教师应以大概念为框架,系统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内容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学生将进入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究阶段,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此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最后,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应用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创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探索,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色彩与情感表达”教学中,在导入阶段,教师展示一系列色彩鲜明、情感表达强烈的图片或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每张图片或画作的主要色彩及其所传达的情感。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对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关系的兴趣,并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在基础知识铺垫阶段,教师通过PPT、视频或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通过简单的色彩混合实验或游戏,加深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核心概念探究阶段,教师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如何传达特定的情感;鼓励学生用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对色彩情感的理解,并尝试总结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一般规律;设计一项色彩心理实验,如让学生在不同色彩环境中完成相同的任务或回答相同的问题,然后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反应和感受。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色彩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在实践应用拓展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或特定主题,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一幅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表现手法,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组织一次色彩情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色彩运用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总结与反思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总结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以便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深化对色彩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应用。

四、重构单元评价体系,深化大概念

传统的美术评价体系往往侧重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如作品的技法、构图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文化理解等综合素养的考查。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美术单元教学,需要一种能够全面、深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大概念的深化和内化。

重构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拓宽评价维度,从单一的作品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除了考查学生的技能表现外,还应关注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口头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即最终作品的质量。然而,在基于大概念的美术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同样重要。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将这些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评价体系中应纳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同伴之间的评价也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反馈,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或任务,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是否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总之,以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进行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掌握知识内容、建立知识联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用大概念来引领单元教学内容,重视单元知识的整体性,可以在单元教学中掌握整体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并设定学习活动。通过以大概念为基础的美术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美术认知体系,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 邵朝友,崔允漷.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大观念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6):11-19.

[2] 王喜斌.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8 (24):86-88.

[3] 蒋永贵.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研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9):29-35.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学会2024年度“行知项目”(课题编号:2024XZ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