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再追问与再确认

2024-09-14 00:00:00王立华
中国教师 2024年9期

【摘 要】本文对微写作的存在世界、存在形态进行追问,发现微写作以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精神生活方式等不同形态存在于初中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与现代生活里。因此,微写作有必要、有可能成为课堂主业。

【关键词】微写作 学生世界 存在形态 课堂主业 建构依据

笔者曾从微写作作为大众写作形式、写作教学形式、写作教学内容、写作考试内容四个方面[1],对初中学段“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的建构依据做了初步确认,该文是从社会大众、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视角展开的,没有聚焦学生视角,也没有将学生的世界划分类别,更没有梳理出微写作在学生的不同世界里的不同存在形态。“人类的生活、历史和发展,创造了‘属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文化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现代生活。”[2]借用孙正聿教授对“属人的世界”的划分框架,笔者把学生的世界划分为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和现代生活①。基于此,笔者从学生的视角对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的建构依据进行再追问、再确认:微写作以何种形态存在于学生的哪一种世界里,这些存在形态的哪些实践逻辑、现实需求决定了微写作会成为课堂主业。

一、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生活于其中并以经历和体验感知到的自然存在的世界,可分为家庭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世界与校园生活世界。微写作以多种形态存在于学生的三种生活世界里。

1. 微写作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交际工具与信息载体存在于学生的三种生活世界里

“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性是会运用语言文字。”[3]每个学生都有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与人交流互动和留存生活世界信息的需要。学生运用简短的日记、朋友圈、日志、微博等形式,记录日常随感,表达自己;通过便条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语言文字运用形式与人交流互动,与三种生活世界发生着不间断的联系。这些语言文字运用形式大多形制短小,是典型的微写作行为。这些微写作行为能便捷地表达学生的生活感触,是学生理想的表达方式。这些微写作行为能聚焦某个交流重心、便于双方互动,从而使交流速度快、交流结果便于保存。为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质量、交际质量和信息保存质量,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

2. 微写作作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考试题型存在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世界里

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满了学习活动,尤其在校园生活世界里,此特征更突出。用微写作来学习或把微写作作为学习内容、考试题型十分常见。

微写作是语文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一种稳定、成熟的学习方式。以微写作内容为划分指标,可将作为学习方式的微写作分为五类。①笔记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记录预习笔记、课堂笔记与复习笔记。②答题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呈现教师提问、家庭作业、试卷题目的答案。③批注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在教材、练习题、名著等文本学习资源上记录预习体会和简短的批注。④应用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形成周学习规划、学习日程,记录简短的日记、周记。⑤总结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完成单元考试体会、学期自我鉴定、错题分析、写作升格策略提炼等总结类作品。学生几乎天天使用前三类微写作,阶段性使用后两类微写作。这五类微写作被学生广泛使用,自然需要学生专门学习,成为语文学科的课堂主业。

微写作是一种学习内容。首先,初中语文教材(下文简称“教材”)的编写理念重视写作。教材“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4]。增加的“写作的分量”和“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等要在大作文、微写作中共同实现。其次,微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有独特优势。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时,从完成起点的精准化、完成内容的具体化、完成频率的常态化和完成效果的螺旋化等方面来比较,微写作比大作文更有优势。最后,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微写作学习任务①。这些微写作学习任务一部分会在课外完成,一部分会在课上学习。

经过多年的运用、完善,微写作成了语文高考、中考试题中的常见题型。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以多种形式、多种文体设计小作文类高考题目,现在提及的“微写作”与“小作文”的写作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描述重心不一样。北京市从2014年起在高考卷中设计“微写作”题目。不少省市在中考题中也设计了微写作题型。学生解答微写作题目,要用到多种文体知识,也要储备一定的写作素材,更要讲究写作策略,自然要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微写作。

二、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人的精神的解放和发展“即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世界的和谐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5]。学生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也就在建构和谐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尽管三者几乎同时进行,但学生只有先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才会有和谐的精神世界建构、精神境界提升的发生。注重向内深耕的微写作同时适合做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建构方式与精神境界提升方式。学生按照过精神生活、建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的要求来专门学习微写作,才能赋予微写作以审美内涵,从而具备过精神生活、建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的心理结构。

1. 微写作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作为人格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大多选择记日记、听音乐、看电影、刷视频、发动态、晒朋友圈等自己喜欢的精神生活方式。在这些精神生活方式中,记日记、发动态、晒朋友圈等是微写作行为,微写作也就成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学生把微写作作为精神生活方式,是对写作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传统写作带来了触摸线装图书的舒畅手感、焚香写字的空明澄澈、推敲练字的自得等多元化审美愉悦,是理想的精神生活方式。古代的笔记、寓言、谜语、笑话、传说、对联、格言,以及古典文论中的诗论、词论、曲论,都有微写作要学习的影子;唐诗、宋词、元曲、小品文等,都是微写作要学习的典范。这些古典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形制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优美、立意高远,是当下微写作要继承的写作传统。

2. 微写作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建构方式

学生把微写作作为精神世界建构方式时,第一,会用微写作直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大多数学生在个人生活时空里运用微写作,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精神活动。“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的语言彼此创造。”[6]这种“彼此创造”在学生身上有独特体现。学生在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娴熟地运用外部语言之前,只能用内部语言直接地表达精神活动。内部语言是学生精神活动的真实写照。因为在个人时空里运用微写作,对学生语言表达规范的要求相对少一些,内部语言在“缘情”“言志”中直接表达了学生的精神活动,学生的精神活动与微写作实现了“彼此创造”。当学生用微写作表达精神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有稳定性时,一个自我认同度高的、和谐的精神世界也就巍然屹立了。第二,学生留存的微写作作品会标识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运用微写作表达精神活动,积累下来的数量可观的微写作作品建构起了一个文献世界。这一文献世界就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世界。建构起了精神世界的微写作作品具有历史意义,为学生回顾反刍、诊断当下与向前预测的同时发生提供了载体,标识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境界提升进程与精神世界的和谐程度。

3. 微写作成为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方式

学生完成日记、标注眉批旁批、发朋友圈等微写作行为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学生在文字的流淌、推敲与完善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揉碎、捏起,再揉碎、再捏起,既表达了自己初步的生活体验,又表达了自己对脱俗、向善、臻美、达圣等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学生选择微写作这种精神生活方式并沉潜其中时,会在自我批判、自我认同与自我超越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精神愉悦是可以延续的,一个经常有机会体验精神愉悦的学生,会逐渐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精神富有,直至进入精神生活自治、精神境界提升自觉的审美境界。

三、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文化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人类文化世界包括文化符号、文化意义和文化实践三个层面。”[7]语言文字、写作作品等文化符号是文化世界的表层结构;文化符号表征并附载实际内容的文化意义是文化世界的中层结构;文化实践是文化符号创造和文化意义赋予的源泉,是文化世界的深层结构。因此,学生的文化世界建构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当微写作运用于学生的文化世界建构中时,微写作可以是文化符号生成方式、文化意义生成方式和文化实践方式。

1. 微写作是文化符号生成方式

人的文化存在过程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过程[8]。微写作作品不管是作为知识笔记、日记、作业答案等过程性记录出现,还是以周记、期末考试答案、期末自我总结等阶段性记录出现,都预测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生成为胡塞尔所说的“纯粹自我”的可能性,都是一种表征学生自我意识生成过程的文化符号。因此,微写作是学生的一种文化符号生成方式。学生运用微写作生成文化符号,体现的是范梅南论及的“有心的无意”的实践逻辑,学生“有心”留存的微写作作品“无意”中再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生成过程。因此,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才能提高文化符号生成质量。

2. 微写作是文化意义生成方式

学生文化世界的突出特征是充满了指向成长的学习文化。在各学科学习中常态化运用的微写作,聚焦学习起点的“微观视野”、学习内容的“微型选择”、学习策略的“微小支架”与学习效果的“微微积累”,给学习文化的意义生成注入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实际内容。学生运用微写作生成学习文化意义,是学生在现场的、有自我内涵的、指向成长的文化意义生成行为。因此,微写作是一种属于学生的文化意义生成方式。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才能提高文化意义的生成质量。

3. 微写作是文化实践方式

作为文化实践方式的微写作有两个实践方向。一是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内留存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体验,标识自己的实践文化存在,建构自己的文化世界。二是学生运用微写作与外在文化世界互动,参与外在文化世界的建构。学生既要把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作为微写作的文化资源、价值导引,又要完成对这些文化形态的理解、阐释、传承与创造。学生完成的微写作作品还会影响其他阅读者,影响周围的现实生活,参与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建构。因此,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才有助于提高文化实践质量。

四、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意义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人既追问世界的意义,也追寻自身之‘在’的意义。” [9]“意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回答指向“是什么”的事实问题、指向“意味着什么”的价值问题与指向“应当成为什么”的实践问题[10]。因此,学生可从三个层面来追问“世界的意义”与“自身之‘在’的意义”,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事实层面、价值层面与实践层面的三重意义世界。学生追问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一个持续的自主建构的过程,需要持续追问并及时表达追问结果,以作为下一次追问的起点、依据。当微写作与阅读、思考等方式结合在一起运用时,就能满足这一要求。这时,微写作就成了一种寻求世界的意义、人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方式。学生专门学习微写作能有效地提高追问质量。

1. 学生运用微写作追问事实问题

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外追问“世界是什么”。学生在追问中集零为整,形成语文学习、成长的本体性知识,不断接近胡塞尔所说的“事情本身”,逐步认清语文学习、成长等事物的本来面目,理解语文世界、数学世界、物理世界、成长世界等各类世界“是什么”,形成对“世界是什么”的系统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内追问“自己是什么”。面对语文学习、成长,学生在追问中回顾曾在状态,记录当前状态,预测将来状态,从而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成长是什么样子的”以及“自己的语文学习、成长为什么这个样子”,不断地告别过去的“点状自我”,建构起“线状自我”,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境中均能“编织起生命的意义”[11]。这是对派纳的自我履历法的“回溯”“前进”“分析”“综合”四步骤[12]的典型运用。

2. 学生运用微写作追问价值问题

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向外追问“世界的存在价值”,明确世界的价值属性,形成关于世界的评价性知识,揭示世界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成长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内追问“自己的存在价值”,明确自己“对谁”“为什么”“对什么负责任”的语文学习与成长使命,找到自己的语文学习、成长的根据、条件。当学生在追问中形成的微写作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学生就会形成超越语文学科的相对完整的描述性自我、评价性自我,形成强烈的、稳定的自我存在感。

3. 学生运用微写作追问实践问题

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外追问“世界应当成为什么”,寻找语文世界、成长世界等各类世界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试着改变不合理之处,促成语文学习、成长的实现。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形成微写作作品时,就实现了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完成微写作作品后,尽管学生的精神活动已经停止了,但学生的精神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意义却可以保留下来,影响日后的自己以及阅读微写作作品的人,继续改造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内完成“海德格尔式提问”,追问“我们如何生存”,寻求“语文学习应当做什么”“自己应当成为什么”的解决之道。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形成微写作作品,既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又绽放出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立、精神自足、生命自由的智慧生成之美。

五、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现代生活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在现代生活里,学生享受了现代文明带给语文学习的便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校时,学生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母语学习受到了冲击、学习方式呈现碎片化倾向;在家中和社会上时,学生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智能手机给自己带来了弊大于利的数字化写作。实践显示,微写作以母语传承方式、碎片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写作方式存在于学生的现代生活里。

1. 微写作以母语传承方式存在于学生的现代生活里

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交流带来的冲击,也遭遇了“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在疏离了手书的‘键盘时代’所共同面对的书写困境”[13],导致不少人的母语运用能力有退化的迹象。一些“键盘手”患上汉字“失写症”,认识的字在键盘上能敲出来却不一定会写,写出来也不一定能写对;一些人患上母语“失语症”,缺乏得体的、审慎的语言运用品质。学生也出现了这些问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微写作是一种手写规范多、手写频率高、运用情境具体的综合性语用实践,增加了汉字的手写概率,明确了汉字的运用规范,凸显了中华文化的运用情境,是一种理想的母语传承方式。经过专门的学习后,微写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母语自尊、母语自信,保证中华民族不会失去母语运用规范,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化不会失传。

2. 微写作以碎片化学习方式存在于学生的现代生活里

微时代、“互联网+”教育、多媒体教学、居家学习等带来了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碎片化,迫使学生开展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一大弊端是不易形成学习合力,这就呼唤着学生成为一个能理性运用碎片化学习的人。运用频率高、单次完成时间短、完成内容选择性大等特征决定了微写作是一种理想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在连接主义理论和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下,学生把运用微写作与绘制思维导图、记录学习笔记相结合,归类已习得的碎片化学习内容,复原碎片化学习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增加碎片化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度,从而有效地形成学习合力。学生运用微写作完成碎片化学习的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专门学习。

3. 微写作以数字化写作方式存在于学生的现代生活里

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数字化写作大都是微写作行为,它满足了每个人的自我表达愿望。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学生以发布朋友圈、发布空间等数字化写作的形式随时随地表达一些非连续性情感,这带来了两个层面的危害。第一,外显层面的危害。数字化写作介质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微写作水准,反而对学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语言污染。学生随性而发的生活花絮、情绪发泄、现象简析,无法孕育出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理性自我。在花红柳绿的矢量图、随意排列的段落、机械连缀的情绪化词句、博人眼球的标题的刺激下,学生、阅读者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对优质语言的掌握会变得迟钝、麻木,逐步降低语言的审美需求。因此,学生亟须“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14]2,通过专门学习微写作来提高数字化写作质量。第二,内隐层面的危害。数字化写作及其传播的随意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观混乱。凯尔曼态度模型与认知心理阻抗研究发现,价值观的塑造需要以个体认知为基础,价值观的改变、稳固需要以个体内生说服为手段。内生说服不是对学生进行强硬的外在灌输,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质疑、论证、说服、接受”的全过程,进而真正实现价值认同。学生专门学习微写作,提高微写作的规范程度、理性深度与文化高度,精选数字化写作内容,在数字化写作中感慨、质疑、论证、说服、改变、接受,对完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4]3的主流价值观的内生说服、价值认同有极大优势。

综上所述,微写作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学生的不同世界里,有时以某种形态存在于某一世界里,有时以多种形态并存于某一世界里,有时以某种形态同时存在于多个世界里。微写作在学生的不同世界里存在形态不一样,实践重心不一样,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只要学生在不同的世界里运用微写作,微写作就应时而变、应景而变,时时身处学习、表达、交流互动、承载信息、审美创造、反思提升等作用的变换之中。因此,学生完成规范的、理性的、有深度的微写作作品显得极为重要。微写作的实践逻辑、学生世界的独特属性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共同决定了微写作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业。

参考文献

[1] 王立华.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建构依据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5): 43-47.

[2] 孙正聿.人生哲学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6.

[3] 潘新和.人是写作的动物[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3-66.

[4]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5] 陈新夏.精神生活与人的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1):85-90.

[6] 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0.

[7] 黄盛华.文化认识论研究的三个层面[J].贵州社会科学,1991(4) :20-23+35.

[8] 夏锋.人的文化存在与自我意识生成性探析[J].人民论坛,2013(17) :184-185.

[9] 杨国荣.“事”与人的存在[J].中国社会科学,2019(7):27-42+204-205.

[10] 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4.

[11] 王德峰.寻觅意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194.

[12] 威廉·派纳.自传、政治与性别:1972—1992课程理论论文集[M].陈雨亭,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20.

[13] 石琳.母语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基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J].社会科学家,2015(10):151-15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微写作课程群:初中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个案研究”(课题编号:YZ2019059)成果。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青河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