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高效实施

2024-09-14 00:00:00谭顶良
中国教师 2024年9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夏春娣老师,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了她颇具特色的教育主张。《一节心理好课的样态与力量》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价值定位、实践样态以及应有成效三个方面,展示了她对一节心理好课的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这对广大心理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增进教育成效具有较好的启发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价值取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咨询的根本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面向学生“个体”,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等,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当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的发展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重点关注、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只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缺陷而加以干预。夏春娣老师这些年一直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注重优化教育生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知模式和心理品质,用“阳光”驱逐“黑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引导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并促进其充分发展。成功学大师、盖洛普咨询公司名誉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发现优势并发挥优势。学生原有优势和潜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后,通过优势拓展和优势补短等途径,实现优势的迁移,从而不断扩大新发优势的覆盖面,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快乐感、希望感和幸福感 。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特征:“五心”充满“心理味”

夏春娣老师主张,一节心理好课应该从关系建立、氛围营建、师生见证、生态体验和德心相融等环节实现走心、润心、交心、健心和育心的“五心”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充满浓浓的“心理味”,体现心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

1. 营造开放包容、心理安全的教育环境

心理教师要让同学、师生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学生在课堂上才敢于敞开心扉,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开放包容、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基本前提。

心理教师还要为学生呈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暴露隐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呈现。学生主动呈现后,心理教师应设法治愈学生的“伤疤”。如果学生暴露了自己的“伤疤”,或者主动呈现了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心理教师的有效处理,这就对学生产生了二次伤害。所以,心理教师必须掌握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干预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

夏春娣老师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顺利铺展、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是唤起学生自信、自省力量的情感基座。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心理教师特有的基本素养和人格魅力,因为心理教师不像其他学科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当今教育也强调学生素养的培育),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所以,心理教师除了要有一般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如倾听、面质、反应、共情等)、团体辅导技术并运用娴熟。此外,心理教师还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① 亲和力。心理教师有了亲和力,学生一看到他就高兴、喜欢,甚至想去拥抱他,就会产生“好感效应”。

② 洞察力。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细微举动甚至表情神色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做出令学生满意的回应。

③ 共情力。也即同理心,能放下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与他们同理共情,从而产生“自己人效应”。

④ 感染力。教师以其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等人格魅力及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学生充分赋能,从而产生“威信效应”。

3. 组织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

一节充满了“心理味”的心理好课,它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感知、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原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上成语文课;也不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所以不能上成道德与法治课;也不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学生释放情绪的“消遣课”;更不是只满足于表面热热闹闹的“手工课”或“技能展示课”。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体验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只是形式、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内心体验,能洞察、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长短优劣,从而扬长补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 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团队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而不是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还要着力构建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加强团队建设。

按照群体动力学理论,对个体的心理辅导,可以利用班级内其他同学和团队的力量,组织合作学习,利用同学间的相互支持促进个体成长。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考察和研究班级群体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班级氛围中去把握班级群体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状况,促进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建设。

5. 落实德心相融、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颁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特别强调以德育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表现为要将思想政治、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当然,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例外。

在成年人的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必须保持价值中立,对于来访者表现出来的问题或倾向,不能主观判断对错,可以帮其分析利弊得失,帮其整理、比较、鉴别,让其自己做出选择,这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则有所不同,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作健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德心相融,方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完美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成效:赋能学生幸福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解心理健康的原理,更应该运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的技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感悟理解心理健康的原理,不仅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心理困扰,还要通过温暖抱持的力量、知行合一的力量、共同见证的力量等赋能学生,带给学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形成诸多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技术迁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心理潜能,助力学生的幸福成长。这些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理性思维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观察、行动、体验与理性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和主旋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② 情绪管理能力。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导致学生在学业生涯、亲子关系、同伴交往、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困扰,程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让学生当时“嗨”起来,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和控制,提升驾驭情绪的能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③ 应对挫折能力。这是指个体遭遇挫折后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理解挫折既有消极的影响,‌如降低积极性、‌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增强情绪反应力量、‌提高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要引导个体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补偿等,战胜困难与挫折;调整目标水平,‌重新评估目标是否设定得当,‌过高的目标可能导致全力以赴仍无法实现,‌产生失败感;‌适当调整目标,‌使其既具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④ 追求幸福能力。现在的学生尽管物质享有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幸福快乐感。而追求幸福,是人生的重要目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培养乐观的情绪,追求学习与生活的乐趣,获得人生的快乐;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感;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体验“心流”,获得幸福感。

⑤ 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最终效能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把课堂所学应用迁移到课堂外的方方面面。尤其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展示自己的优势潜能并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能够把这些优势潜能迁移到其他比较薄弱的领域,扬长补短,从而促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