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曾写道:“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就意味着教育始终不能缺少滋润教育、润泽生命的“爱”。爱会让教育变得温暖、充实,也会让师生共同奔赴梦想,更会让教育薪火相传。我想起了那个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那个我带了三年的五班,一种复杂的感情突然渗入心底,令我难以平复。
一、初识,确认过眼神
刚入职的开学前夕,我接到“课程表有变动”的通知。为核实课表,我来到教务处,看到自己的课表上除了七年级三班以外,赫然显示着另一个班,那便是我最初接触到的七年级五班。在开学报名紧张的摸排工作中,我了解到一些五班孩子的情况后,心情有些沉重。
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普遍到较远的地方打工,一年中仅过年可能回来一次。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老一辈人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外,对孩子在学习上的帮辅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动力不足,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内心自卑、敏感,甚至自暴自弃;学习方法较单一;阅读量较小;写作、阅读能力等某一方面或各方面普遍落后于其他区域学生。
张文质先生在《教师的使命》里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定要回到本土、回到在地性、回到真实情境中来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去找到一个积极有效的生长点。”因此,我决定在开学第一堂课不对学习要求进行讲解,而是给予他们一次认清自我的尝试。
第一堂课,我紧张又迫切地走进教室,那一双双充满童稚的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这个不曾相识的老师,还未穿上定制校服的他们为整个教室增添了许多色彩。
这堂课上,我分享了著名作家傅雷的人生故事,探讨傅雷对待儿子、保姆,对待艺术等的态度,用傅雷身上那令人敬仰的尊重他人、一丝不苟的品质启迪孩子,用傅雷对待磨难的刚劲态度引导孩子。当孩子们畅谈傅雷给自己生活的启迪时,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他们写下了一封特殊的书信—《给生活中的自己》。
初一学生虽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但他们普遍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十足,看问题尚处于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深入思考。因此,通过名人故事适当引导学生由他人的人生经历思考自己当下的学习、生活,给予学生相应的启发,成为当务之急。
看着他们时而好奇、时而专注、时而期待、时而坚定的眼神,我坚信这是一群懂得思考且前途无量的好孩子。
二、再识,已是精彩绝伦
差不多一个月后,我接到通知—准备一堂展示课。全学区的语文老师、研培中心的教研员和语文专家都要来听课。自接下任务的那一刻起,我便思考:“我要将这堂课放在哪个班讲?这堂课究竟怎么设计才能让孩子真正有所得?”随之而来的紧张感充斥着我。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让五班接下这一重担。孩子们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有跃跃欲试想展示本领的,有言语窃窃内心张皇的。有个平时胆子颇大的孩子告诉我:“老师,我有点害怕!”此刻早已紧张的我强行扯出笑容,装出自信心十足的模样,大声地告诉她:“不怕,有我啦!”
随着铃声响起,这堂公开课拉开了帷幕。讲台上的我,带着这群童稚又懂事的孩子,在这间熟悉又陌生的教室里,开启了崭新的一课。课堂上孩子们开始朗读,起初的紧张感似乎消融在了琅琅书声中。问题一提,举手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胆儿大的男孩、不甘示弱的女孩似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手举得一次高过一次。任务一出,各组充分展示出小组间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奔赴卓越。当他们吟咏这早已熟悉此刻却有些陌生的一段段文字,畅谈与书写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时,我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走下讲台,静听他们的读书声,感受他们汹涌澎湃的心声,用悦耳的赞扬声表达自己的欣喜,用阵阵掌声给予他们力量与支持。
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五班学生普遍是后进生,他们长期在老师、家长的“有色眼镜”下学习、成长,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爱与尊重,而大胆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表示认同,如几句充满赞赏的话语、充满欣赏的眼神,抑或一个表示满意的动作等,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认可与信赖,得到心灵上的抚慰。这群总是低头的孩子,在真诚与平等中仰头看见了阳光和雨露。
望着天真活泼又充满自信的他们,我觉得虽然还有一条漫漫长路正等待我们跋涉,但有爱在,我们一定可以共同前行。
三、转折,我们步履维艰
初二下学期,临近期末考试的最后一个多月,教室里不愿听讲的学生增加了许多,犯困的、不做作业的人数渐增,课堂上时而死气沉沉,时而嘈杂声起。紧张感、压力感、担心忧虑占据了我的心头。
为改变现状,我课下分批次找孩子们谈心。课堂表现极糟糕的孩子、变化很明显的孩子是我率先谈心的对象。从倾听他们畅谈日常生活起居中,我感受到他们生活的丰富与快乐,当听到他们只言片语地描述最近的学习时,散漫、无所谓的表层背后似乎充斥着他们内心的苦闷与对学习的排斥。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讲述学习的重要性,但似乎总是无法撼动他们竖起的心墙。“可能因为我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才让他们无动于衷。”我这样安慰自己。随后我找来了与他们要好的伙伴了解情况,想通过好友的帮扶让他们进步,但他们口头称好、内心别有他想的样子让我愁上加愁。紧接着,我又找来了班上能起带头作用的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倾听他们对班级现象的感受,让他们出谋划策,却看到了他们满脸愁容、无计可施的样子。
谈心策略失败后,我曾有过放弃的想法,可真的要放弃这群孩子吗?很显然,教师的责任感与孩子们曾经的可爱不容我退却。静下心来,我沉思许久,真正让学生改变可能还需从我自己做起。于是,语文课堂上纯粹讲解知识的时间少了,而将知识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随之增加。你描我猜,这便是我们作文课中关于描写人物的重要教学环节;对错萝卜蹲,这便是评讲课回答问题后活跃气氛的重要游戏;结合课文,合理想象,大胆改编与表演课本剧,这便是我们阅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进,我再通过日记的形式与孩子们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当我看到“语文课是我最感兴趣的课”“哇,原来语文课我还可以这样专心”“这堂语文课真是太有趣了”的语句时,那久违的感动亦随之涌来。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叛逆更加强烈;情绪动荡;易自我封闭;独立欲望增强,但易陷入拥有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中;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等等。总之,此阶段的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人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一阶段特征,作为教师的我才要改变惯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反思有没有巧妙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知识,有没有提高他们学习兴致的技巧,可不可以改变自己让教学效果立竿见影的焦躁心态等。
或许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率先反思与改变才能引领学生共同奔赴未来,做到彼此成全。
四、展望,爱生也可薪火相传
zb6MTPbdlkX937zmhVv+gzQ8M4kARTdoxmeWm0R3zB4=初中毕业后,有少部分学生进入普高,大部分学生步入职高,就读职高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在他们毕业后的那一年教师节,一位学生发来祝福语,并带来了令我动容的消息:好几个学生都选择了幼教专业,以后要做一个像我一样真诚、有爱的老师。几年后的一天,我又收到了这一届一个读普高学生的信息:“老师,我考上师范大学了,选了中文系,以后也要当语文老师,像您一样,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看完时,我已泪眼婆娑。
教师,这一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称呼,我们当如何为其作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一句“君子不器”便告诉我们,教师不能仅传授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学生身心都处于转折期的新时代初中老师,我们在继承前人师道的基础上,要用爱为学生筑一个温暖的心灵之家。我相信,学生会在“家”中健康成长,并将爱播出种,发出芽,结成果。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理解,需要宽容。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被疼惜的珍宝。在与五班孩子共同相处的三年时间里,用心、耐心引导让其认识自己是我对这群孩子的温柔,给予他们信心与认同是我对他们的理解,自我反思与改变助其成长饱含我的宽容。温柔也好,理解与宽容也罢,其核心便是“爱”。冥冥之中引领我前进的是始终不变的信念。我相信,爱让我们共同奔赴未来,亦可让教育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