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班级群体;身份认同;非正式群体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61-02
【作者简介】李韦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指出:“人并非理性生物,他们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傲慢与虚荣是他们的动力之源。”这一弱点在人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身份时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情景中,小李未能正确认识班干部的权力范畴,不能很好地听取其他班委的意见,忽略了班委之间所必需的协同合作。同时,小李以得不到“支持”为理由加入了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以班干部的身份认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错误价值观念,给班级带来了不良影响,进一步触发了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情景反映了学生对身份认同的内在需求,为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人际交往。
其一,适度“放权”而非“放任”。在班级中,班干部是正式群体的核心力量,班干部是班级规则、理念、文化等的代表,需要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但班干部也是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需要培养和引导。情景中,小李的“说一不二”正是班干部滥用权力的表现。因此,班主任在“放权”时,既要合理分配班干部的职权范畴、各司其职,又要建立对班干部的监督机制。班级可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鼓励学生竞选班级岗位,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学生竞选班干部动机要正确,明确责权,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避免班干部身份与学生身份的割裂而形成“特权”,从而造成班级内部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其二,正确“立信”而非被“孤立”。小李未被“认可”却被“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但是他将此归结为他人故意“唱反调”,说明他未能正确认识到班干部树立威信是需要艺术的。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发挥特长,仁义礼智信勇等任一方面的“立”都可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有特色的集体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让班级学生加深友谊,彼此信任,内心充盈。
一、转化身份认同
当小李难以在正式群体中找到“同声相应”时,却在所谓“讲义气”的同学那里获得了“快乐”,感受到同伴的支持,他向这样的非正式群体靠拢正反映了个体对于“身份认同”的需求。
身份认同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感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当成绩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重要参照时,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错误地认识环境,将班级同学的态度视作“唱反调”,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视作“数落”,进而成为自我认同过程中的“羁绊”。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倡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理念,引导学生认同自己、认可他人,营造包容、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要引导小李重新认识班干部的职责,就需要引导他采取积极反思的态度,改进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努力在班级中获得同学们的认可。班级作为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场所,其育人理念、评价方式深刻影响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家长改变与小李的交流方式,多听取学生内心的声音,关注其成绩退步的原因,共同寻求提升的方法,以理解和引导的姿态促进其重新定义自我。
二、强化集体引导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基于志趣相投、性格相近、追求一致等因素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班级中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一个核心人物,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二是成员之间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能得到心理支持;三是群体内部自发形成共同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非正式群体有多种类型,小李所在的非正式群体属于破坏型,其成员对班级其他成员往往有偏见、敌意,对抗情绪较强烈,并在逆反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他们多数和小李一样,缺乏“被看见”和被认可。依据这个群体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转化核心人物,转变价值观念。班主任要善于抓住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闪光点,使其价值在集体中得到体现,适度参与或负责班级工作,消除他的对立情绪,逐渐转变小团体的价值观念。
二是加强群体合作,建立紧密联系。班主任可以借助小李的影响力,让更多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参与班级活动,如文化节、体育节等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吸纳其中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参加,促进他们融入集体生活。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形成班级合力。破坏型非正式群体成员听到的多是对他们的否定、批评,在有了前面“被看见”和被认可的铺垫后,班主任可以进一步强化班级民主、自由的氛围,召开主题班会或开展心理活动,让班级成员以尊重和包容的姿态来接纳他们,让他们在集体中提升人际交往技能,转化对人际交往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集体对个人施加的影响时说:“当一个精神最脆弱的人从自己绝大多数同伴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对道德理想的向往,看到了他们一定要攀登道德美的顶峰的强烈愿望时,集体才能成为一种真正使人上进的力量。”集体能满足个体所需的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个转化过程也是集体价值观得到检验和强化的过程,也是班级实施集体教育形成合力的过程,而转化后的非正式群体也将成为发挥集体教育作用的一股新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