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发挥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作用。
加强系统谋划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单兵突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也与国防军队、党的建设等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由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保证决策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真正打破地方或部门的壁垒,使改革举措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方面确保党中央关于改革的决策部署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到位;另一方面积极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因地制宜,在落实的过程中抓好调查研究、问题反馈、实践创新,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推进民主决策
现阶段,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问题相互交织,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往往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需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使各项改革措施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各方面的意志、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改革的最大合力。此次《决定》的起草就是一个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各级党委(党组)在进一步细化改革思路、研究改革方案、制定改革措施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增强具体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协调性。特别是对于改革中涉及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要广泛开展社会协商,多做社会调研,尽可能多听听基层和群众的声音,尽可能多看看第一手的材料,充分了解各方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就是要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在改革的进程中要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通过有组织、有重点、分层次的广泛协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营造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的良好氛围。
完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党的建设领域,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干部制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工作状态,直接关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体来看,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求“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为此,《决定》要求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常态化培训、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等方面着手,多维度构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机制,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狠抓任务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方向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能否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目前,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全党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与执行,才能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真正付诸实践,体现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点滴之中,转变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一是实施方案要抓到位。注重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找出体制机制的症结,拿出解决办法努力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二是实施行动要抓到位。要根据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推进条件,部署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统筹协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三是督促检查要抓到位。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任务要进行项目化、责任化分解,提出改革任务清单,明确进度安排和成果形式。各项任务要到事到人,确保每一项改革任务都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四是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五是宣传引导要抓到位,积极宣传改革新进展新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