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援非水稻专家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自援非以来,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专家组开拓创新,使布隆迪的水稻单产从每公顷2.5吨左右猛增到10吨,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粮食压力,成为布隆迪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功勋成就奖”的外国人,也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非洲大地上。
主动援非,愿天下仓廪实
1964年,杨华德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上初中时,为了提高当地水稻产量,县里派了农业技术员来进行指导,当年村里的水稻就实现了产量翻番。自此,他便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做个农业技术员,让大家都能吃饱饭。循着理想的方向,1983年杨华德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便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工作中。“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头上拂露珠。”几十年如一日,杨华德不辞辛劳地奔走在田间地头,时常围着老农技专家“打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15年,51岁的杨华德主动请缨,远赴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此前,他曾参与莫桑比克农业技术援助任务,有过一年的农业援非经验。这一次,他被选派为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也常年上榜“世界最穷国家”和“重度粮食危机国家”。当地有近90%的人从事农业,但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有7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人一天只能吃一两顿饭,晚上总是饿着肚子睡觉。
初到布隆迪,杨华德就被眼前遍地的荒草、破败的村庄、骨瘦如柴的农民深深触动,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因为淋过雨,他希望能为布隆迪撑伞,帮助他们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大半年时间里,杨华德走遍了布隆迪的15个水稻种植省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系统调研,最终与专家组成员达成共识:在布隆迪试种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
攻坚克难,创下高产纪录
在布隆迪种植杂交水稻并非易事,既没有前人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又无法直接套用国内的栽培技术规程,专家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建立试验田,对严选出来的国内7种杂交水稻进行试种。布隆迪靠近赤道,光热资源和水资源较为丰富,水稻生长周期比四川短了30多天,原有的水稻栽培技术体系需要系统性调整。专家组只能根据水稻品种特征,结合布隆迪实际,不厌其烦地对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试验和对比。
相较于中国专家的满腔热情,当地农民的态度却显得十分冷淡。杨华德打听后才知道,此前有不少外国专家来这里搞过增产试验,都没能取得成功,因此他们对中国专家也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让实实在在的田间表现来说话吧。”杨华德决定用成绩来打消质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摸索和调整,大家终于摸清了杂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生长规律和栽培要点。2016年10月,试验田平均每公顷的水稻产量达10吨,超出当地平均产量3倍多,刷新了非洲水稻高产纪录,引起巨大的轰动。这出色的成绩令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当地农民心服口服,纷纷盛赞杨华德是非洲农田上的“魔术师”。
杨华德并没有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为了进一步验证杂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广的可行性并完善技术规范,专家组又连续进行了三季试种。其间,他们还成功筛选出“川香优506”,完成了首个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国家的审定注册。2018年7月,中国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的聘期结束,杨华德本可以回国,但因为项目需要,他选择了留下。看着试验田上金色的稻穗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不停地思考着:“如何才能把试验田的产量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呢?”
为了让穷苦的农民能买得起种子和肥料,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杨华德带领专家组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投入基金”模式,即专家组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为农民提供第一季种植杂交水稻所需的农资,农民收获后将收成的一部分投入到基金当中,这笔基金将被集中起来作为下一季的投入。很快,“生产性投入基金”模式获得成功,尝到甜头的农民自觉自愿交基金,并积极投入生产,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种植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进来。
授人以渔,共享丰收硕果
杨华德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在布隆迪培养青年带头人,将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传授给他们,再由他们去辐射带动更多农民,从而建立起一个技术推广体系。
埃夫拉尔·恩达伊克基是杨华德选定的第一位青年带头人。在专家组的悉心指导下,这名此前失业在家的“90后”大学生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及管理知识,不仅自己通过技术致富,还作为当地技术负责人带领乡亲们发展杂交水稻脱贫致富,成为全国闻名的创业典型,被总统破格提拔为内政部地方发展司司长。为了表达对杨华德的感激之情,埃夫拉尔·恩达伊克基将自己第一个孩子名字的中间名取为“Yang”。
像埃夫拉尔·恩达伊克基这样的青年带头人,杨华德和专家组已经培养了110多名。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他们将杂交水稻种植推广至布隆迪的15个省份56个示范村,单季种植面积达到2800公顷,单季增产1.4万吨,全年增产2.8万吨,不但有效缓解了布隆迪的粮食安全压力,还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援非多年,杨华德见证了布隆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修缮了房屋,学龄期孩子都上学了,还有人买了小汽车、盖起了小楼房……为表彰杨华德在农业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布隆迪总统亲自给他颁发了“国家功勋成就奖”。这是布隆迪历史上第一次将该奖项授予外国人。荣誉的背后,是杨华德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来到布隆迪后,他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个月下乡25天是家常便饭,哪怕是春节也只休息了两天。援非多年,杨华德一共才回过4次家,陪伴家人的时间累计起来不到半年,甚至错过了独生子的婚礼。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杨华德依然辛勤耕耘在非洲大地上,谈到接下来的援助任务,他满怀信心:“我们准备继续集中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提升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让更多的人从中布农业合作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