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内驱力;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2-0025-03
【作者简介】沈思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200)教师,二级教师,曾获苏州市中小学校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一、教育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亿万人民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部分学生在情绪上容易出现波动,没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勇气迎接中考。如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将学生的个人理想、未来愿景与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融合起来,值得每个班主任去思考。本次主题班会旨在引导学生把中国梦和民族情融入个人梦想,发动内驱小马达,筑梦大未来,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理想信念的本质和内涵,理解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丰富含义,明白坚持理想与坚定目标的重要性。
情感方面: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追求远大理想的自信心。
行为方面: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准备“梦想计划书”“梦想行动卡”;制作课件。
学生方面:准备辩论赛素材;搜集各行各业追梦人的故事。
四、实施过程
(一)引梦,新征程
1.看一看,感悟中国梦
播放视频:《百年求索》系列微纪录片第七十二集《中国梦》。
教师:请同学们写下视频中最打动你的一两个词语,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学生书写并分享。
教师小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处平凡岗位,奋斗动力从何而来?它来自对梦想的追寻与坚持。梦想让我们精神有归属、奋斗有方向,面对困境不退缩、面对风险不动摇、面对诱惑不迷失。而个人梦想只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才能凸显最大价值。
2.辩一辩,筑梦大未来
微辩论:梦想铸就未来VS现实铸就未来。
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小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我们面向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既是宏伟的民族梦,也是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筑梦未来,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与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以贴合学生生活的视频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形成对梦想内涵的全新感悟和深刻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梦想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以微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真正理解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二)逐梦,迈步行
1.讲一讲,无悔追梦人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到的追梦人故事。
故事一: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驱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苦苦求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而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从小外出工作,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
故事二: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在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中作出重要贡献。
故事三: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简短的几句话是个人梦想和中国梦交融的最好诠释。
教师:听了这几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
学生分享。
2.议一议,逐梦你我他
教师:你认为中国梦跟我们在座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学生讨论并分享。
邀请一名进入初三后努力奋斗并成功考学的毕业生进行分享交流,讲述初三这一年努力的意义。
教师小结: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每个同学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是中国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开拓者、改革者、建设者、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的兢兢业业、忘我奋斗。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为梦想拼搏,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
3.写一写,梦想计划书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梦想计划书”,在左下角贴上“现在的我”,在右上角贴上“未来的我”,中间写下自己的规划,可以是对阶段目标的规划,可以是实现梦想的具体行动,也可以是某些情况下处理问题的态度。
学生完成“梦想计划书”,并将其贴到黑板上的中国地图里。
教师小结:梦想不分大小。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困惑,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合理规划、坚持不懈、努力践行,就会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享追梦者楷模的事迹,聆听身边榜样的宣讲,汲取精神力量,书写“梦想计划书”,回归自身梦想和追求。
(三)励梦,扬风帆
1.为梦行动
学生填写“梦想行动卡”:我的梦想是" " " ",我要以" " " " 为榜样,虽然我遇到" " " " " "的困难,但今后我要" " " " " "。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并请同组成员做自己的梦想见证人。
2.为梦宣誓
学生为梦想宣誓。
教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描绘美好的明天,乘着梦想的翅膀,放飞我们的梦想,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梦想行动卡”和宣誓环节,点燃学生的热情,鼓舞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开启追逐梦想的新征程。
五、活动延伸
1.自制一张“未来明信片”,寄给未来的自己。
2.根据自己的“梦想计划书”,绘制“行动手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督促落实,每日如实记录,并邀请家长签字见证或寄语鼓励。
3.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代表进班级为学生开展职业微讲座,讲述参与国家建设的故事。
六、活动反思
在本节主题班会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使学生明白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从而确立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主题班会的第一部分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初步感知梦想;第二部分由学生讲述并讨论有关追梦人的故事,以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共鸣,并通过填写“梦想计划书”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实践,坚定理想,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第三部分通过填写“梦想行动卡”和宣誓环节,激励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求真务实、锲而不舍,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三个部分环环相扣,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当然,本节课还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第一,自主教育的特点有待凸显。本节班会从主题确定到活动方案设计,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教师如果能将班会素材前置,让学生参与拟定主题、设计活动环节,那么学生将会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课堂体验、分享与思辨,最终达成自我教育、自主建构的目的。
第二,课后延伸活动评价有待建立。课后延伸活动是达成“课外衔接,有机贯通,注重行为引导”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课后延伸活动效果,评价是关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课后延伸活动实践过程,可引入表现性评价,“以证据为基础,用证据来评价”,看见每个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