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内涵阐释、时代意蕴和路径选择

2024-09-13 00:00:00徐颖欣魏青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1期

摘要:中国海洋文明是加快构建海洋强国的驱动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生态环境、文化动力和世界格局三个层次对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内涵进行阐释,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时代意蕴,以期丰富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思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实践是中国步入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深入海洋文明理论研究、注重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创新海洋文化传播方式、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等路径,助力中国海洋文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开启现代化的新篇章。

关键词:海洋文明;内涵阐释;时代意蕴;路径选择;海洋强国;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7(c)-0181-04

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Era Implication and Path Choice of China's Modern Marine Civilization

XU Yingxin, WEI Qingso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China's Marine civiliz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itime power,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 modern Marine civilization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power and world pattern, analyzes the era implication of China's modern Marine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enriches the Marxist thought of Marine civilization, continue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presents the new state of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modern Marine civil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By carrying forward China's traditional Marine culture, in-depth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arine civi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innovating ways of Marine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personnel and other path choices, we can help China's Marine civilization open a new chapter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Key words: Marine 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imes; Path selection; Maritime power;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中国是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中国海洋文明是加快构建海洋强国的驱动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构建海洋文化,需要准确认识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内涵和时代意蕴,拓宽实现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路径选择。

1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内涵阐释

1.1人海和谐: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2]

海洋覆盖了地球面积的七成,无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蕴含其中,浩瀚却也非常脆弱。随着人类日益丰富的生产与活动,尤其是这两个世纪以来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导致海洋环境危机、海洋污染严峻及海洋资源破坏等隐患不断凸显,亟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构建全球海洋生态安全体系[3]。“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杀鸡取卵”,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发展的行为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埋下祸端。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头等大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明确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之一。

我国古代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又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要从文明智慧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为实现人海共存、人海和谐的发展愿景打下基础,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的保障。

1.2德行四海: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文化动力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标准。“行”是人生价值通过行动来实现,以行为来实现人生价值。“四海”是一个范围。中国文化是一个德行文化,中国海洋文明同样是以“德行”为核心。德行四海,是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文化动力,主要表现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古代中国在陆地上与多个国家接壤。以秦朝为例,北接匈奴,西邻月氏,对其构成一定威胁;而沿海一带,隐患还仅限天灾,远小于陆地。从文化传统角度看,受“和合”文化的浸染,中国人秉承中庸之道与调和原则,推崇兼容并包的观念,使其采取亲近海洋而不是征服海洋的手段。崇尚和平、自由与仁爱的妈祖文化,影响了近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对海洋的恭敬、敬畏和热爱,保持着农耕文明的朴实及海洋文明的大度。

1.3协和万邦: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世界格局

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底蕴是和平,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睦邻友好是传统[4]。600多年前,郑和带领明朝船队传播了友谊和文明,成为拉近与到访国家情感桥梁的中间人。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极大丰富和充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通过构建中国现代海洋文明,展现我国友爱互助的形象。

“蓝色伙伴关系”最早见诸中国政府2017年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其主旨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海洋和海洋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长久利用。2023年12月7日至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不仅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维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而且为共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可能。在世界相互联系紧密的今天,秉承“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努力把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对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多领域、多方位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2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时代意蕴

2.1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海洋文明的思想观点

马克思主义有关文明及海洋文明的诸多论述,成为我国研究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理论基础。虽然没有直接对海洋文明的研究,但是对“文明”这一概念作了阐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历史的实践性创造。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理论奠定了海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中国现代海洋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海洋特征的认识,科学对海洋文明进行传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文明的实践,对今天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求

我国在长期航海实践中形成了中华航海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通鱼盐”“官山海”思想的形成说明中国海洋思想已初具雏形。汉朝所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新阶段。隋朝开辟的京杭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方的联系。中国古代海洋史的顶峰出现在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统率宝船航队,开始7次远涉西洋,缔造了世界航海史发展的里程碑,誊写了中华协和万邦的千古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海洋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基石,需要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土壤,构建现代文明更离不开历史传统,今日之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也离不开中国海洋文明的擎架。

2.3中国现代海洋文明代表一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今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回到海洋文明这个话题,中国经历近代百年落后挨打的局面与海洋有着密切关系。从元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遭受倭寇入侵,鸦片战争彻底打开海上侵略的大门,所以中华民族对海洋带有复杂的情感。当前,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民族复兴的重要关头,需要重振海洋文化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的海洋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尤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许多关乎海洋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稳步推进,海洋文明正逐渐占据涉海事务的主流位置,人类的海洋文明正成为普遍共识。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正力促实现具有人类普遍共识的海洋文明。

3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路径选择

文明现代化是指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通过交互进行创新、选择、传播和推出等一系列手段对文化要素进行复合[6]。以往学术界关于海洋文明多有讨论。如陈德玺从器物、实践、文化和制度4个范畴对落实高校海洋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阐明。洪刚、岳鹏对新时代进行高校海洋教育的实质与高校海洋教育的实现路径展开研究。那么,中国现代海洋文明是如何体现“现代性”的?第一,实施路径更具可行性;第二,加大思政力度;第三,加强现代性、科技性。

3.1挖掘传统资源,发扬赓续力量

在解构中国现代海洋文明时,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这是所有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首先,要深刻把握传统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和展示我国古代海洋发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激活历史文化活力。其次,要加强对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做到既坚定地传承优秀传统海洋文化,又推动传统海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后,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海洋文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传播工作,通过塑造现代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加强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壮大海洋文化产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等诸多举措,不断提升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在海上运输方面已逾千年历史。宋元年间(10—14世纪),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鼎盛时期,泉州港凭借“刺桐港”名扬中外,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美称。今天,借由“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赋予泉州这类古代港口有关海洋文明遗存新的活力,也给这类港口城市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昭示和弘扬中国的海洋文化,深化和传播中国现代海洋文明之精髓,并有选择地、积极地全方位打造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的新格局[7]。

3.2加强理论研究,夯实擎架根基

没有文化理论的支撑,海洋文明建设就难以深入。加强理论研究,是构建中国现代文明的基石。中国现代海洋文明,要以学者们以往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注重“两个结合”,使传统的基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遗产学研究方法的海洋文明理论更加契合时代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杨国桢先后带领团队主编出版了《海洋与中国丛书》《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等。2008年,他又将海洋发展理论与历史文化的探索成果结集为《瀛海方程》。2010年,杨国桢负责关键项目“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发表《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共10卷)[8]。此外,孙光圻编纂的《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多卷本)是研究传统海洋文明的基础;曲金良的《海洋文化概论》一书是作者对海洋文化概念及包含内容所做的早期探索,可谓是一部奠基之作;由上海海事大学成立的上海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以海洋战略与海洋安全为重点,整合上海地区海洋研究资源,加强海洋领域学术研究与交流,力求打造国内外一流的海洋研究平台和有影响力的新型海洋智库。

3.3注重海洋科技,持续资源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9]研究统计,截至2023年,海洋医药企业已然形成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海洋药物占世界相关上市品类比率趋近三成,为海洋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不论是深潜装备或是可燃冰钻井平台,还是“蛟龙”号、“奋斗者”号、“雪龙2”号、“蓝鲸1号”等都是中国高新技术的体现[10]。

高校也成为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研发基地。由上海海事大学创建上海深远海洋装备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国家极地大洋考察需求,努力研发在极地严寒的异常海洋环境下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材料。其团队研发出的国产极地特种低温钢,将会给众多破冰船和往返于北极航线的船舶提供材料选择,改变依靠外国材料的面貌,攻破我国极地冰海环境船舶用材料的“卡脖子”难题,深入促进构建“冰上丝绸之路”。

3.4创新传播方式,构建话语体系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从根本上了解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时代意蕴,这是目前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巩固中华文明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首先,海洋文化应常态化地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海洋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鼓励全社会范围内发扬海洋领域的“南极精神”“深潜精神”,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海洋发展注入不竭新动能。其次,要注意吸收借鉴。在保持文明优越性的前提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兼行天下,才能使中华海洋文明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介绍徐福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内容,还要介绍洋山深水港、港珠澳大桥、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等新内容和新亮点。最后,更重要的是创新。冯浩达、曾罡提出以“外译+传播”实现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建立,其中核心力量为学者,构建智库则是关键,利用新技术、新媒介进行传播。如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船长白响恩是中国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游驾驶员,她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讲授海上生活和航海常识,把知识传播方式与内容创新结合起来,增强海洋文化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海洋宣传效果。

3.5增强海洋教育,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中国现代海洋文明,还要依靠全体人民的普遍认同与支持。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国人关于海洋意识仍然薄弱,要有根本性改变必须从教育抓起。刘训华提出“海洋素养”这一概念,认为中国海洋素养是指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涉及海洋的知识、价值观、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等的集合,包括12项基本素养与24项表现形态。我国国民要增强海洋意识,海洋素养的培养成为基本。只有把海洋文明普及开来,大幅度提升公众的海洋意识,增强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理念,提高海洋文明的育人功能,实施科学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以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

海洋教育的重点是在学校,尤其是涉海类学校,必须成为海洋文明宣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力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要紧跟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让学校成为海洋教育重要的基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例如,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与北蔡中学举办弘扬航海的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体验帆船驾驶、参观航海仪器等活动,增进中学生对中国优秀航海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与了解,培育学生勇往直前的航海精神。

4结束语

中国现代海洋文明潜藏于久远的海洋历史记忆中,今日之我们当继往开来,以中华海洋文明为底气,谱写中国现代海洋文明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海洋强国梦。

总之,继承弘扬中华海洋文明,实现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悠久的海洋文化优秀传统,借鉴国内外海洋文明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反映中国特色的中华现代海洋文明,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海洋文明思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之海洋文化,继续加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侯毅.海洋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7):51-56.

[4] 吴国桢.中国的传统[M].陈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5]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前线,2019(6):4-8.

[6] 郝连儒.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4.

[7] 杜娟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顶层规划与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18(11):6-8.

[8] 杨国桢.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J].教育,2017(14):79.

[9] 胡德坤,晋玉.习近平新时代海洋发展观的历史视角[J].边界与海洋研究,2022,7(2):3-20.

[10]王立彬.提升海洋意识 建设海洋强国[N].新华每日电讯,2023-0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