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2024-09-13 00:00:00林巧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1期

摘要: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艺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将形式多样的专业设计策略融入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文以“京郊灯笼第一村”——红庙村为研究对象,剖析艺术高职教育在推动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地域特色文化传承者与创造者的任务,他们运用多样的艺术专业技能,赋能乡村产业和文化发展,为文化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创新的实践途径,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师生们实践促进教学改革,开拓创造性教学思维,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职业教育;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实践;艺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F323;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7(c)-0138-05

The Enabl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Art Practice of Hongmiao Village of Beijing Youth Polit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N Qiaoqin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s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integrating diverse professional design strategies into rural culture for creative inheritance,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takes Hongmiao Village, the first lantern village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s of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inheritors and creators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y empower r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use of diverse artistic professional skills, providing innovative practical paths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ssist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practi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es teaching reform, explores creative teaching thinking, and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tic talen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sign practice; Art empowerment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五部分做了全面部署[1]。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4]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美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贯彻国家乡村全面振兴策略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自2022年起,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核心,积极响应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发起的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学院组织师生团队深入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开展了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领域进行积极赋能探索与实践。

1 红庙村概况

红庙村,位于我国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之西,以制作红灯笼为村内主导产业,素有“京郊灯笼第一村”之美誉。2017年,红庙村建成了以红灯笼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展厅。2021年,村委成立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培训基地启用,引入5位大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太平燕、风车、面塑、毛猴和葫芦镶嵌等。这五位大师分别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燕)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运,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车)代表性传承人王成举,北京面塑艺术家杨守光,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猴)代表性传承人荣慧生和葫芦镶嵌传承人、国礼艺术大师康驹祥。然而,尽管村子里的人们努力传承和发扬传统灯笼技艺和非遗文化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产业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带动村民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村集体经济一直比较薄弱。

2 深入乡村找问题

近年来,一些艺术家与设计师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常常忽略了乡村世界主体的文化精神与情感诉求,缺少对乡村社会的历史脉络、生活传统和情感诉求的尊重,依然延续了过往以技术为思路和主导的“美丽乡村”改造工程[5]。

为了进一步了解红庙村的乡村历史脉络、生活传统和情感诉求,师生团队对红庙村展开了深入的走访和调研。他们参观考察了红庙村乡情村史馆中的非遗文化展厅。这里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个品种1 000多件手工艺品,既有毛猴、风车等,又有兔儿爷、花灯、京派内画鼻烟壶。师生们还参观了红庙村引入的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师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培训基地,深入了解村中精湛的非遗技艺。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认真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积极参与互动体验,尝试亲手制作非遗工艺品。

在走访考察红庙村的非遗展馆之后,师生团队又与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交流过程中,村民们热情分享了他们在传统灯笼制作、非遗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困难挑战。师生们对非遗展厅、传承培训基地的运营模式、村民参与程度、传统灯笼技艺及非遗项目的制作加工工艺、产品特色、发展销售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实地调研。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探讨和考察研究之后,师生团队感受到了红庙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但也发现,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红庙村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红庙村的传统红灯笼制作技艺产业发展不足

传统灯笼制作在带动村民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上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村民们在该领域的收入有限。村集体经济因产业发展滞后,一直比较薄弱,这使得红庙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 红庙村的非遗项目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方面有待加强

尽管村民们始终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但非遗产品仍缺少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设计和创新方面显得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需进一步挖掘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提升实用性和时代感。

2.3 红庙村的灯笼制作技艺以及引入的五个非遗项目缺乏品牌和包装设计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产品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然而,红庙村的灯笼和非遗产品却因缺乏有效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使得外界对其了解程度有限,这无疑削弱了市场竞争力,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3 艺术职业教育赋能红庙村的路径探索

当艺术有能力探索社区身份并传达文化意义时,自然就会形成乡村社会文脉的“复原力”[6]。师生们感受到在我国京郊乡村中,红庙村的灯笼技艺及非遗文化独具特色。展望未来,我们应立足本土文化,找准艺术赋能的根基[7]。一是激活乡村自然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并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供文艺思路,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8]。

由此,师生们入驻红庙村,致力“活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把地方最个性的特色符号具体呈现出来”[9],展开了艺术赋能乡村的探索与实践。

3.1 文化主题墙助力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

红庙村的村口路段,作为村庄的名片,其形象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塑造红庙村的良好形象,并展示乡村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和灯笼制作技艺,师生们提议将墙体绘画艺术与本地乡村文化进行结合展示,在村口路段绘制一段景观文化墙。通过画笔,师生们围绕红庙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特色文化墙绘创作实践。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同时,有的学生为红庙村创作了独具特色的导游形象,引领观众踏上探索非遗文化的旅程。他们以生动的画面展现红庙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让非遗文化与长城景观相映成趣。还有的学生深入展示了红庙村的五个非遗项目,详尽介绍了灯笼制作的工艺流程。这些墙绘设计方案提炼了红庙村的非遗视觉元素,包括特色图形、纹样、符号和工艺元素等。同时,学生们还把当地的风物故事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并融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他们在提炼非遗视觉元素符号、地方特色物产与故事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元素,在村口路段长86.5 m、高0.8—1.25 m的墙面上,完成了25幅独具特色且充满时代精神的墙绘设计。

3.2 非遗产品品牌包装提升市场价值

红庙村的非遗产品缺乏适当的包装,这不仅不利于其在购买后的保护,也不便于储存和展示。为此,师生们将乡村非遗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艺术产品设计相结合,对红庙村非遗产品的包装进行创新。

红庙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水、长城一应俱全。尽管是九渡河镇最小的村落,却保留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并因非遗文化而独具特色。村庄主街道两侧,可见远山和长城,自然风光旖旎。在设计红庙村非遗特色包装时,学生们各展所长:有的在包装背景中融入了红庙村周边的绿水青山;有的描绘出红庙村的象征——红庙;有的运用国潮元素统领整体包装风格;还有的将红庙村的特色非遗进行组合展示。

师生们深入挖掘红庙村非遗文化特色,将之与富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包装设计相结合。他们充分考虑了村民的审美需求,同时融入了当代大众审美元素,使得包装图案、风格和色彩均受到村民喜爱,赢得了认可和赞誉。村民们纷纷表示,非遗产品搭配学生们设计的包装后,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还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3 文化景观装置优化乡村旅游设施

红庙村村入口和主干道特色文化形象设施空缺,影响了村庄的景观效果,并制约了村民和游客的观赏体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师生们需深入挖掘红庙村的非遗文化,提出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他们注意到村中道路两侧挂灯笼的景观灯架具有一定的基础观赏价值,但仍有进一步改造的空间。于是,他们提出对现有景观灯架进行创意改造设计,巧妙地融入红庙村的非遗元素。这一改造不仅提升了景观灯架的艺术美感,还使之成为展示红庙村灯笼技艺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

其次,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红庙村的非遗特色,师生们还在进村沿途的道路两侧空地上设计了一系列非遗特色景观装置。在这些景观装置中,部分学生的设计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如红灯笼、双飞燕、葫芦镶嵌等。这些设计通过对五项非遗元素的创新组合,展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为“京郊灯笼第一村”的红庙村增添了一道视觉名片。

最后,另有学生在展示非遗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互动体验,如自拍打卡亭等。考虑到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中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红庙村道路两侧却缺乏供老年人歇脚的座椅,于是部分学生巧妙地设计了各类户外桌椅和休闲亭,方便老年人随时休憩。颇具爱心的学生们还关注到了红庙村的流浪猫,他们在展示红庙非遗文化特色的同时,为这些流浪猫提供了一处遮风避雨的庇护所。

这些景观装置以红庙村的灯笼技艺和非遗文化为主题,为游客增添富有文化气息的观赏体验和近距离感受、了解特色乡村文化的机会。景观装置还巧妙地融合了路牌指示、休憩、打卡留念等功能,不仅便于游人合影留念,加深对红庙村非遗产品的认识,传播红庙村的非遗文化,还装点了乡村风景,形成了红庙村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

3.4 非遗产业规划优化村庄规划

红庙村不仅拥有非遗文化展览馆和非遗传承培训基地,还珍藏着丰富的民间技艺和特色饮食文化。在这个村庄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石磨豆腐工艺的魅力,品尝到正宗的乡村美食,体验板栗种植采摘的乐趣,以及蔬菜和粮食种植的辛勤与收获。此外,红庙村配有精品民宿,可以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

在此基础上,师生们认为,应将红庙村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优化村庄规划,挖掘其潜在价值,助力将红庙村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宜游的文化名村。

经过对红庙村文化产业资源的梳理,以及与村两委领导班子的深入交流,师生们将红庙村的产业规划的六大功能区做了定位和标识。其中非遗文化参观体验区,以非遗文化展览馆和非遗传承培训基地为主体;饮食生活体验区,囊括了石磨豆腐体验区和餐厅;板栗种植园区,以板栗种植、采摘为主;居家生活园区,以精品民宿为主;蔬菜和粮食种植区,涵盖蔬菜、粮食种植等。这六大功能区环绕红庙村形成环形道路分布,构成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闭环参观游览体验,为红庙村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明确奋斗方向。

在另一张红庙村游览图上,师生们标识出了红庙村与周边主要交通干道——安四路的位置关系。沿着安四路入口,游览图展示了红庙村一级(主路)和二级(次要道路)交通动线的分布及相互关系。道路两侧分别标注了红庙村的特色和重要游览点,包括非遗文化展览馆、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各类精品民宿、餐厅、卫生间、板栗采摘、蔬菜种植体验、石磨豆腐体验等地标建筑。

通过绘制红庙村产业发展规划示意图和红庙村游览图,师生们对红庙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和整理,标识出了农耕体验区、豆腐制作体验区等特色体验式农业地标,助力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提升红庙村生态休闲旅游价值,探索出一条红庙村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4 艺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的实效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职业教育结合红庙村区域文化特色,多年的艺术赋能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如下实际效果。

4.1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红庙村,这个拥有独特乡村文化资源的村落,成为师生们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热土。师生们对红庙村的灯笼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其中的文化元素,传递出红庙村的独特文化氛围,让来访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红庙村的文化魅力,为红庙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2 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师生们紧密关注红庙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特质,整合配置各类资源,塑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灯笼制作产业和非遗产业及特色文旅的形成,持续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经粗略统计,仅2023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就已达30多万元。红庙村不定期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交流沙龙、艺术展览、文创设计等活动,也为红庙村聚集了人气,提振了精神,推动旅游服务业逐步兴起。师生们的艺术赋能实践将艺术创新理念与实践融入乡村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体现了创新理念与设计技术的紧密结合,带动了红庙村全地域、全生态、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3 激发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

红庙村多年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带动了村民共同发展。村民们既传承了技艺又增加了收入,还增强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村民们不仅对乡村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提升了自主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今后,他们将以更高的主人翁意识,投入乡村建设中去,为打造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4.4 提升了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升了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红庙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学生们充分挖掘乡村的丰富文化资源,激发自身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他们通过参与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乡村景观规划等项目,将乡村的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元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生们运用专业知识为红庙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通过社会调研,深入理解社会现实,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艺术创作和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深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带来更多美好变化。这种实践方式既激发学生创造潜力,又培养了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也更容易在实践中发现自身问题,找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与发散学习,更好地让学生完善自身“短板”[10]。

5 结束语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专业艺术实践以红庙村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为根基,深入研究村中独特的灯笼制作技艺,提炼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增值的专业服务,推动乡村灯笼技艺、非遗产业的转型升级,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加强乡村文化创新。他们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容村貌,优化生态环境。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红庙村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师生们将继续深化红庙村的乡村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艺术赋能的作用,培育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通过艺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红庙村丰富的文旅服务业态,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持续助力红庙村深化乡村文化创新,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朝着建设绿色、美丽、富裕乡村的目标继续迈进。

参考文献

[1] 乡村振兴,五个方面都要强[N].人民日报,2018-03-25(9).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1-01).[2024-06-05].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 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3] 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12-29)[2024-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4]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5] 渠岩.青田范式:一种基于生活样式重建的乡土伦理与设计实践[J].装饰,2019(12):96-99.

[6] 张颖.概念、方法与路径:艺术赋能乡村的三个基本问题[J].美术,2024(1):6-15.

[7] 钟少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4):53-57.

[8] 唐衡璇,冯凤举,陈建国,等.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和理论逻辑: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传承,2022(4):119-124.

[9] 高宏存.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革新与思路突破[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23-33.

[10]沈春兰.高校艺术专业服务长三角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上海立达学院为例[J].文化月刊,2020(1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