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档案在传承历史、赓续文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档案部门要不断强化和完善非遗档案管理,让档案更好地服务非遗保护与传承,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工作价值为切入点,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可再生性、个体差异性、保护传承同步性等档案资源建设特殊性,给出档案资源赋能非遗文化系统性保护、数字化支撑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资源整合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技术创新活化非遗文化大众化宣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创新策略,以期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世界记忆工程;创造性开发;活化;数字支撑;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122;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7(c)-0118-05
The Particularity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Resource Construction
DUAN Xiaofen
(Zibo High-tech Zone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Zibo Shandong, 255086,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carries the genes and 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promot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rchiv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inheriting history and continuing the contex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pend on a specific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rchival departments should constant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 that archives can better serv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shouldering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archive work,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such as non-renewabi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nchronicit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is paper presents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resources, such as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abled by archival resource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pported by number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grated by resources,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at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urrent protec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Memory of the World Project; Creative development; Activation; Digital support; Cultural thought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运用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公共文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等相关组织根据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存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作为新时代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任务,并在完善非遗记录体系、加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1]。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破解非遗档案活化利用困境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充分发挥档案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 非遗保护与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要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推动非遗保护利用,推动用档案资料实证非遗文脉在中华文脉形成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全面提升非遗保护利用水平。
非遗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与物质文化遗产固定的物理形态不同,非遗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与艺术表演之中,在族群成员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实践和再现,在传承过程中也会随着社会变化而演变,具有传承性、活态性、流变性[2]。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每项遗产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承方式,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是集体创造和拥有的,反映了社区的共同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长久以来,非遗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身教,缺乏成文资料记载,档案资源流失严重,近代以来,虽有声像记录方式,但普及度不够,部分文化活动被档案记录之前就已消亡。非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要求档案资源建设不仅要记录静态的文化内容,还要关注其动态的传承过程和社会环境。非遗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信息记录比物质文化更加复杂,要求档案采用多元化记录方式,结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全方位记录非遗的表现形式和传承过程。
2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价值
档案作为记录载体,于非遗而言有着见证和佐证的功能[3]。通过档案,可以全景地反映非遗演变、传承过程,全面展示其表现形式、价值和内涵。档案化建设是非遗档案价值开发的基础,利用档案化方式保护非遗,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档案化的非遗为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培养公众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非遗档案工作也是配合推进世界记忆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独特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唤醒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具有普遍文化意义。以档案为载体,能帮助非遗强化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感召力,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非遗档案资源建设还涉及法律法规、政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相关实物、资料的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这些都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源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非遗免受时间和社会变迁的侵蚀,确保其世代相传。
3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特殊性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档案部门积极担当。非遗档案资源建设,要求非遗文件材料及时建档、系统有序、真实完整,能根据非遗名录级别及其档案的价值科学划分级别,实现分级保护[4]。
3.1 非遗档案资源不可再生性
非遗本身具有活态特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技术、口头传统、节庆活动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的文化表现形式,往往与特定社群的语言、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是特定社群或群体世代相传的文化表达和实践。它们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依赖于世代传承的知识和实践,一旦这些文化形式遭受破坏或消失,将难以复原或重新创造,如果相关社群的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或消失,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也可能随之消亡,其脆弱性和传播范围的局限性,让非遗文化面临着被忽视、遗忘、消失的风险。每种非遗都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创造性表达,即便是相似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无法替代已经消失的独特实例。基于非遗的易逝性,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记录、保护和传承,防止其完全消失,这要求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静态的档案收集,还要关注活态传承和社区参与;不可再生性要求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性和长期性,在档案资源建设之初,就需要考虑如何有效管理和维护这些资源,以便它们能够适应未来世代的需求;不可再生性强调了档案资源建设中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完全消失之前,就通过记录和研究来捕捉其精髓,建立详尽的档案和数据库,这些档案不仅是非遗本身的记录,也是未来研究和教育的宝贵资源。
3.2 非遗档案管理个体差异性
非遗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独特文化标识与认同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非遗档案资源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在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性、传承人的个性化表现,以及地理、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上,每项非遗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传承历史和表现形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档案资源。例如,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等,在旋律、舞步、制作技艺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表达。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平衡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关键。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统一的记录规范和技术要求,指导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资源采集,提高了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确保非遗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便于资源的共享和长期保存。而个性化需求强调非遗项目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人的个人风格,尊重非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个性化可以通过记录非遗的多种表现形式、流变过程和核心技艺来体现,允许非遗在不同社区和文化背景下发挥其独特价值,确保非遗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3.3 非遗档案保护活化同步性
非遗是活态的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传承过程往往伴随着不断变化与发展,在保护非遗的同时,注重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存在和发展,使其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挥文化价值。非遗建档既包括为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建档,也包括为非遗传承人建档,在建设档案资源时,需要特别关注其发展历史、传承人信息、经典内容、制作技艺等,以及如何有效存储这些形态各异的非遗资源。非遗档案资源的建设保护与传承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基础性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非遗保护的完整体系。在当前的保护工作中,档案资源的建设与传承同等重要。一方面,科学有序地开展档案资源的收录与整理工作是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另一方面,建立非遗档案资源库,整理收录相关的非遗资料,是非遗保护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5]。此外,非遗的档案化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全面、真实地记录非遗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提升非遗保护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推动非遗的现代化传播和发展。
4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现状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促进经验分享和资源整合[6]。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在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各地档案部门都积极开展非遗档案征集、利用、抢救保护等工作,多地积极为非遗建档,建设非遗档案资源专题库。抓住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关键少数”,积极对相关文化部门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档案业务指导,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档案意识,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随着对非遗价值认识的提高,人们对档案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濒危的非遗得到了及时的记录和保护。非遗档案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比如通过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档案资源建设正逐步向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各方对非遗传承保护日益重视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新文化现象冲击、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日益严重、非遗申报费时费力、非遗事业后继无人等问题亟待解决,非遗建档工作刻不容缓,制定非遗档案建档策略,统一数字档案建档标准,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非遗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的可访问性和可持续性,确保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的档案能够得到系统性的保护和管理。
5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创新策略
非遗的保护工作强调“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旨在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源体系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步骤,有助于记录保存这些文化形式的详细信息,为未来研究和传承提供依据。
5.1 档案资源赋能非遗文化系统性保护
档案资源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系统性、规范性的档案化管理,档案资源能够实现对非遗资源的有效保存、传承和利用,帮助全面、真实地记录非遗的历史与现状,提升非遗保护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推动非遗的现代化传播和发展。把对物的保护与对艺的传承和对人的培养相结合,培育人才队伍,把非遗传承与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有效结合,为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7];加强非遗档案普查和考核工作,通过普查工作,全面了解非遗档案的分布和状态,定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信息采集、记录、更新,同步其传承人信息,形成系统化档案,构建非遗的知识图谱,将各类文化遗产的信息相互关联,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利用;加强非遗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结合AI等技术,自动检测和识别非遗元素,帮助版权所有者发现和打击侵权行为,保护非遗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着力构建非遗大保护格局,坚持全域覆盖、全时在线、全民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非遗领域的合作,参与国际非遗保护项目,提升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5.2 档案数字化支撑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
数字化建设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档案价值开发的主要途径,是非遗强大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字档案采集加工与处理、组织与存储、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更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将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可以开发互动式的展览和体验活动,让观众不仅是旁观者,还能够通过触摸屏、VR设备等亲身体验非遗文化,从而加深对非遗内涵的理解和感受。提升非遗文化的时尚魅力,利用AR、VR、3D打印等数字媒体技术,将非遗元素制作成创新的展示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群的关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相结合,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非遗文化档案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在非遗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文化遗产的全球传播和保护。建立非遗档案和数据库,通过高清摄影、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对非遗技艺进行全面、细致的记录,形成数字化的档案。创建数字档案和互动平台,通过高清晰度的数字展示,观众可以更清晰地欣赏到传统非遗的精湛工艺和文化内涵。例如,苏州丝绸博物馆利用AI技术创建了“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允许用户在手机上参与织造,这样的互动体验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5.3 档案资源整合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
建立非遗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用好非遗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构建非遗文化产业新业态,包括非遗作品的创新创意、非遗传承动态过程、文化内涵、传承方式和非遗保护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河南省通过“河南非遗一张图”项目,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提高了数据运用效率,并降低了数字资源成本,有效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通过资源整合,非遗与旅游、表演、文娱产业等现代生活领域的融合,创造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帮助非遗实现形式和功能上的现代转变,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例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风从陇上来”非遗雅集和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警营”系列活动,配合裸眼3D全息风扇的传播与应用案例,这种传统非遗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5.4 档案创新活化非遗文化大众化宣传
开展全方位宣传推广,让非遗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节日活动、市集、社区聚会等形式,让民众在参与中自然接触和体验非遗文化,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主体,增强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平台,以故事、纪录片、访谈、短视频等形式宣传非遗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统筹线上线下媒介资源,依托非遗档案资源,深入挖掘非遗当代价值,培育壮大学习、传承、传播非遗文化的生力军[8]。例如,陕西省档案馆自2020年起,挖掘非遗档案资源,拍摄非遗纪录片,次年在纪录片的基础上精心制作《从档案看非遗传承》系列短视频,精选“西安鼓乐”“紫阳民歌”等陕西省下辖的12个地、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公众号与官方抖音号同步展播,通过档案里的文字图片和非遗传承人专访等,全面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一经推出,好评如潮[9-10]。
6 结束语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对非遗档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档案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档案不仅记录了非遗的具体内容,还包含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历史脉络和社会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桥梁。非遗文化要在当下发挥影响力,就必须真正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不断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的有效途径,就是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都需要档案资源支撑。档案部门要积极做好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以时代价值挖掘为依托、以保护传承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助力非遗档案盘活利用,推动非遗档案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常杰,郑美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析档案馆参与非遗保护之依据[J].山东档案,2012(1):20-22.
[2] 隋野.“非遗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24(2):98-100.
[3] 张蕊.依托档案效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思考[J].兰台世界,2023(4):114-116.
[4] 秦芳丽.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化”利用:生成逻辑、价值体现与路径选择[J].档案,2023(11):23-27.
[5] 周林兴,殷名,黄玉婧,等.“两创”视阈下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逻辑理路[J].北京档案,2024(5):14-19.
[6] 王巧玲,朱建邦,谢永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的生产特性及其治理需求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2):56-61.
[7] 周耀林,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群体智慧模式”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11.
[8] 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3):72-80.
[9] 陈浩冉,卢珊,施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3(8):36-39.
[10]锅艳玲,司冬梅.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及优化策略[J].北京档案,2024(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