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该文旨在通过媒体融合的手段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方法]本研究首先阐释了融媒体的基本内涵;其次,探讨了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强调这不仅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给予大学生追求理想信念的动力,有利于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然后,研究提出具体的培育路径。[结果]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不仅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融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7(c)-0048-05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Era of Financial Media
ZHANG Huanhuan, FENG Nishui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2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cultiv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his article aim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fidence through media integration. [Method] This study first explain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edia;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emphasizing that this not only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help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college students the motivation to pursue ideals and beliefs, which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network awareness and form security education; Next, research proposes specific cultivation path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it is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cultural confi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reasonabl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his 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Key words: Financial media;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Self-confidence; Cultivation; Path
在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过渡的过程中,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在参与主体和环境方面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在传统媒体的时代,形塑大学生文化自信主要依靠主流媒体和大学教育者。然而,进入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文化信息的创造者和分享者,形成了一个以传统机构为主导、自媒体为关键参与者、广大用户群体为潜在贡献者的三层结构。这一结构不仅大幅扩展了优秀文化信息的传播范围,还通过媒介的整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1 融媒体的内涵及传播特征
1.1 融媒体的内涵
技术进步驱动了各个时代传媒的演变。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利用龟壳、动物骨头和竹片等作为工具来传递信息。随着岁月的推移,古代社会见证了冶金技术的兴起,青铜和铁器成了新的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制纸术的诞生则引入了纸张作为媒介。尽管如此,在那个时期,信息传播的范围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只能覆盖有限的区域。进入工业化时代,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了报纸和现代图书,而电磁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广播和电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形态越来越不依赖于实体载体,使得诸如互联网、数字报纸等新型媒介,以及微博、微信等个人媒体平台得以诞生[1]。
“融媒体”这一术语诞生于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的相互融合之中。尼古拉·尼葛洛庞帝,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提出媒介融合的定义——这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结合的结果,旨在通过特定的终端和网络传递数字信息,从而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可交换性与连接性。李奇·高登,一位美国学者,进一步阐释了媒介融合在各种传播上下文中的6个具体涵义,包括媒体技术的融合、媒体所有制的合并、媒体战略性联盟、媒体组织的结构性融合、新闻采集技巧的融合及新闻叙述方式的融合。
1.2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
首先,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成为可能。在数字媒介时代,在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大量信息资源得以在线上存储和访问。与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光盘等相比,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供用户随时检索和分享,并不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物理存储设备,从而形成了一种资源可以广泛连接并共享的新格局。其次,传播环境的开放与自由化。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主体经历了根本性转变。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参与传播的门槛,传播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现在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瓦解了以往信息传播的专属权力结构,进而培育出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传播信息的环境[2]。最后,传播方式的扁平化演变。与以往媒体相比,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变得更加平等,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信息经过各种渠道传播后,受众能够将接收到的信息在个人社交网络中分享,使得信息传播模式从一对一的直线式演变为多对多的网络式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多由受众接受度和内容质量决定,而非传播主体本身,从而使得信息传播的权力更趋平等,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被广泛的参与者所稀释[3]。
2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2.1 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青春期是塑造和固化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未来的价值走向,因此,关注并引导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形成极为关键。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持续的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完全排斥外来的文化内容既不切实际,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贡献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责任”“创业”与“服务人民”等精髓,为大学生在多样文化中做出理性选择提供了基石和条件。若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同,大学生的价值观将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融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4]。
2.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繁荣且丰富,源于其根植于传统且被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广社会核心价值和思想的关键平台,我们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时,应当追本溯源,通过创新性的转型,使其与大学生这一主要教育对象紧密结合,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优秀文化传统得以长久传承,而非在时光中消逝。
首先,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引领者,在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所面临的挑战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专业素养,更涉及对个人文化底蕴的要求。因此,大学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加深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素养,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通过古今中外的比较分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得益彰,由浅入深,通过周详、系统而深入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5]。
其次,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教学功能。理论知识应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应用于实践,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的新一代,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检验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课堂教学成果,应通过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来实现。因此,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夏季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平台,如社会服务、青年志愿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端午龙舟赛等传统节庆,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在重阳节时访问敬老院,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或是通过清明节缅怀先烈,培养感恩和爱国情怀,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效果。
2.3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动力
青年群体的理想和信仰对于国家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青年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时,他们将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文化自信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两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价值上同样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相当于是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忠实守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实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这便是我们追求的中国梦。文化自信不仅是理想和信念的基石,而且也是其精神动力。在融媒体的时代,借助融媒体技术和手段提升优质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并增强他们对民族杰出文化的自豪感,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有利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大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感,提升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力,同时使得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功能更为丰富。通过提升文化自信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同时也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载体,展示了其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的网民总数达到了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5.6%,平均上网时间为每周26.7 h。在2020年,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1.0%,其中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在3—5 h的比例是36.8%,超过5 h的比例为27.2%。这说明大学生网民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而且作为网络内容的主要生产者,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和观点直接影响着网络内容的价值方向。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十分有益。
3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3.1 充分发挥传统培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虽然自媒体已成为传递文化内容的新力量,传播量巨大,但这些传播内容往往是经过二次加工的。相比之下,主流媒体和大学教师等传统的文化自信培育者,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中仍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要充分利用传统培育渠道的优势,巩固其在文化自信培养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高校的思政课程是培养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被认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思政课的独特作用不可被替代,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按照“政治立场坚定、情感深沉、思维创新、视野宽广、自我约束严格、人格魅力十足”等精神内核,来培养和选拔思政课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利用翻转课堂、主题活动等创新教学手法,以及充分体现每所高校自身特色,创建独具特色和高品质的思政课程。
其次,高校需要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和利用那些蕴含丰富文化价值的资源,进而将课程思政的概念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果。毕竟,思政课程并非唯一能够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专业课中潜藏的文化珍宝,比如,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或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强调的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的卓越贡献,这些都隐含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巨大潜力。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拓宽视野,意识到自己课程所蕴含的这种教育价值,并积极开掘和运用这些资源,以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支持。
最后,在当今的融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教师团队利用这一新兴媒介传递优秀文化知识的意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融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不断加深,教师们需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探索融媒体平台的应用,以便更广泛地传播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这种新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相互补充,还能共同作用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大学管理层也应当参与进来,通过组织融媒体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融媒体技术的实际能力,以确保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教师们能有效地在学生心中植入和强化文化自信。
3.2 进一步打造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基础
首先,在当今融媒体的背景下,探索和利用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其影响力,以此来最大化文化资产的价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关键在于,发挥经典文化作品的潜力和影响力。我国拥有超过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其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主要以纸介质为载体的文献材料是塑造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在融媒体时代,将这些传统的纸质文化内容有效地转移到电子媒介平台上,是提升其应用效率的关键措施。例如,在学习强国App上专设的“理论”栏目展示经典作品导读等内容,“文化”栏目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都是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典范。
其次,通过整合融合媒体的技术和相关资源,可以对那些承载历史和传统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展馆及其他文化机构,实施一种数字化的变革。在过去,尤其是在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年代,这些文化场馆因为被时间和空间的物理界限所束缚,加之需要对珍贵的历史文物进行妥善保护,能够对外展示的文化精粹极其有限。然而,随着融合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场所通过数字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这些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利用效率。其中,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就是一个标杆性的案例。通过这个小程序,故宫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得以超越物理世界的界限,触达更多人心。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演绎,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这种数字化转型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去探索和感受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
最后,在当下融媒体时代,对文化资源的重新加工和创意改编,能使它们发生创造性的转换,并推动它们向着更加创新的方向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再创作和加工处理,从而显著增强这些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以《长津湖》为例,这部电影聚焦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段英勇事迹,通过现代影视制作技术,将那段历史以极具吸引力的方式重新诠释和呈现给公众。这部电影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同时也使蕴含于这段历史中的深厚文化内涵通过影片的广泛传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认知和赞誉,有效地增强了这段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体现了在当代,对于文化资源的创新加工和创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致敬,更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和演绎。通过现代技术和媒体形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作,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能使这些文化资源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3 有效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环境
对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的培养环境对其文化自信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悄无声息又持久深远。
首先,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和生态是基础工作。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的历史和特色,打造校史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并鼓励学生参观,以此展示学校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的自然景观设置相关的雕塑和文化作品,激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创作,以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风格。有效运用校园文化标语对学生进行品行指导,如在图书馆设置激发阅读兴趣的标语,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6]。
其次,在融媒体时代,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空间的建设也非常关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校园网络空间,包括选课、学习和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这个虚拟空间。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并构建富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利用微信、微博和学校应用等“两微一端”,打造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网络校园文化。
最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对于促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积极的校园风气可以通过人际交流蔓延,并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应注重校园风气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寝风,并以校训作为培育良好校园文化风气的关键手段。校训简洁易懂,能够高度概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价值观,是构建校园文化风气的主要依据[7]。
3.4 凸显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
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造成影响的因素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承担着培养文化自信的职能。这些因素大致可被分为三大类:包括高校的教师队伍和主流媒体在内的传统培育力量、网络环境中极为活跃的自媒体,以及包含学生本身的广泛用户群体[8]。要想使这些不同的培育力量协同工作,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由高校教师和主流媒体主导、自媒体有效补充、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的“三元”结构体系[9]。
首先,主流媒体需要利用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占领网络文化的高地。这包括及时纠正和回应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内容,以确保其自身在网络世界中的权威地位。同时,高校的教师们也需要意识到利用媒体融合技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利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其次,加强对自媒体创作者的指导也很重要。这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和高校的合作来实现,高校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指导主流媒体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文化作品。最后,提升广大网民对媒介的理解能力和识别不良内容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鉴于网民群体的庞大规模,他们识别不良内容的能力和媒介素养成为在这个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10]。
4 结束语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指南,至关重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柱。在这个信息融合的时代,将融媒体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不仅有着深远的理论基础,也具有现实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魏荣,肖李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40-42.
[2] 成燕.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四川戏剧,2021(4):184-187.
[3] 诸琦睿.新媒体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28-32.
[4] 宋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57-58.
[5] 闫雪琴.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50-52.
[6] 王俊桥.以革命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68-71.
[7] 张亚席.文化强国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70-72.
[8] 周俊利.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多维探索[J].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9] 丁国栋,崔含.甲骨文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理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7):33-36.
[10]方瑞,闵永新.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1):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