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借助众多数据库、数据分析平台和部分现实中搜集的语料及各类工具书中的释义,对“内耗”一词进行探源并考察其语义发展的基本路径;发现“内耗”一词从诞生之日起,语义就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第一个方向的发展路径中,义位随着内耗学科的发展逐步深化,是学术领域的专业名词,始终是中性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在第二个方向的发展路径中,义位随着广大民众的使用逐步扩大,并发展出两个新的引申义,皆带有负面消极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也逐渐口语化。该文比较不同辞书对“内耗”的释义情况,结合其语义发展路径分析,认为辞典对于“内耗”的词义应当有更加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内耗”;语义;辞典;义位;数据库;释义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7(c)-0015-05
A Discussion on 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Neihao" and Its Lexical Interpretation
LI Xinr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numerous databases, data analysis platforms,ab77789a872f25b2190a7d949409fefe and some real-life language materials, as well as definitions from various reference book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 term "Neihao" and examines its basic path of semantic development.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term "Neihao" has developed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semantics: in the first direction, its meaning gradually deepe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l friction, and it is a professional term in the academic field, always neutral and with written language color. I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semantic position gradually expands with the use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develops two new extended meanings, both with negative emotional connotations and gradually becoming colloquial in scope. Comparing the definitions of "Neihao" in different dictionaries and analyzing their semantic development paths, it is believed that dictionaries should have a mor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Neihao".
Key words: "Neihao"; Semantics; Dictionary; Sememe; Database; Definition
如今,“内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拒绝内耗”“摆脱内耗”“内耗型人格”等词条频繁亮相于各大网络平台,其中的“内耗”多指人内心反复纠葛对精神心理等方面造成的自我损耗。而“内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解释为:名词。①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②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1]。很明显,词典中对于“内耗”的释义已不能涵盖其在现阶段的常用义。只有了解了“内耗”一词的来源、意义发展路径,才能对它的含义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
1 “内耗”一词探源
目前可见的文献中,“内耗”最早出现在战国韩非所撰的《韩非子》中。
例1: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
其中的“内耗其国”被译为“对内耗费自己国家的资财”[2],可见此时的“内耗”并非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而是由“内”与“耗”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状中短语。
在中国基本文献库、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CCL古汉语语料库以及BCC古汉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共得到约900条拥有“内耗”关键词的语料(包含重复语料)[3]。对每一条语料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语料中“内耗”的意义并不十分固定,有的表示“国内资源的损耗”,有的表示“身体内部的损耗”,还有的语料中“内”的出现只是为了与“外”形成对仗,并无具体实在的意义指向。且将“内”与“耗”单独翻译,与组合在一起翻译时,其含义并无差别。因此,笔者认为这些搜集到的语料中的“内耗”皆为短语。
例2:夫处心不置于道,炼形未异于常,齿发不驻,颜色随谢,是气血内耗而容状外变……(《云笈七签·方药部》)
例3:臣某等伏睹内降德音,以陕西、河东两路外勤师旅,内耗黎元,引咎推恩者。(《临川集》)
所以,尽管古汉语中很早就出现了“内”与“耗”连用的情况,但这一阶段中的“内耗”并未成词,支撑理据有三:
(1)笔者所搜集到的古代汉语语料中,“内耗”的使用皆没有明显的成词证据。
(2)笔者所查阅的众多古代汉语相关词典及辞书中都没有收录“内耗”。
(3)几乎所有词典对“内耗”的解释都没有收录其在古汉语时期的义项。很多辞书皆标示“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是“内耗”一词的本义。
以上所说的古汉语时期,截止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继续通过数据库语料及各类工具书对“内耗”一词进行探源,发现1936年第一版的《辞海》以词条的形式收录了“内耗”,释义为:数学名词。百分法中凡百分率由母数除子数而得者谓之内耗,亦称内折。例如糙米十石,舂成白米八石,则所耗量为二石,故内耗等于2/10=0.2即2成,或20%[4]。
但这一概念只在寿孝天编纂的《共和国教科书·算术》(1913年)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1936年和1951年两版的《辞海》中发现,其他相关书籍和数据库中都未发现,也未找到其发展演变的痕迹。故笔者推测这一数学名词可能只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使用过,且与本文所论“内耗”仅是同音同形,意义上并无联系。因而,笔者赞同大多数词典的观点,不将数学名词这一义项作为本文所谈的“内耗”一词的本义。
借助于BCC历时检索语料库、全国报刊索引、CNKI系列数据库,笔者发现在1950年的语料中第一次出现成词使用的“内耗”用例。
例4:用此种现象作根据,本文提出用测量内耗的方法以研究含铜百分之四的铝铜合金在200℃陈化时粒间界的沉淀现象。(《中国物理学报》)
再结合社会背景与物理学知识,笔者推测,这一“内耗”概念的诞生应该在1945年左右,后随着国际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金属内耗学科领域创始人葛庭燧先生于1950年回国组织相关研究之后才在国内广泛传播开来,并通用至今。葛庭燧先生曾在文章中谈到“内耗”的意义:固体在振动中时,即便是很好地和它的周围隔绝起来,它的振动也会渐渐趋于停止,也就是它的振动能渐渐消耗,这种内在的能量消耗叫做内耗[5]。
综上,截至目前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表明,“内耗”一词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我国科学工作者为表达物理学所诞生的新概念运用本语中固有的构词成分创造的新词。
2 “内耗”的语义发展路径
一般认为,词汇的意义由概念义和色彩义构成。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叫概念义。附着在概念义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的,叫色彩义[6]。多年来,“内耗”一词的概念义与色彩义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
2.1 概念义的发展
2.1.1 本义的发展
依据上文,“内耗”一词是随着金属内耗学科的创立而诞生的新词,所以应当将金属内耗学创始人葛庭燧先生对“内耗”意义的说明当作它的本义。
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内耗”的本义主要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表现为义位的深化,即在内耗学科领域内部,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有了更加详细且多角度的专业解释[7]。如第二版《辞海》中对其的解释是:固体内的振动,即使去除外部摩擦和损耗,其振幅将随时间而减少;其振动能量则转变为热能而消失,这种能量消耗的效应称为内耗,亦称“消振”[8]。
而第七版《辞海》中则显现出了更多新的信息:亦称“阻尼”。材料的物理性能之一。材料在外场(力、磁电、热等)动态作用下,应变滞后于外场变化加载与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发生内摩擦导致能量损耗。内耗测量是材料扩散相变等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物理方法。高内耗材料具有阻尼作用,可降低机械噪声抑制高速机械的振动[9]。
第二个方向是义位指称范围的扩大。一开始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扩大,依然在物理学领域内部,搭配主体从金属、固体,慢慢扩大到了机器、装置、技术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从特指振动能变为各种广泛的能量……
例5:新装置可减少投资8%—10%,装置内耗下降5%—10%……(吴章极、黎喜林,1992年)
197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这一方向发展出的义项进一步概括为“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此时,“没有对外做功”其实已暗含了一种[-效益]的语义特征,这为之后语义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
2.1.2 引申义①的出现及发展
人们常说社会的运转就像是一个大的机器,每一个成员都像是机器上的零件,这种相似性联想使得“内耗”的比喻义应运而生。语料调查显示,以“比喻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为义项的“内耗”用例在1958年第一次出现,于1988年到达高潮。
例6:有些人反对集体协作,强调单干,甚至打击排斥别人,形成内耗。(《人民日报》,1958年)
例7:省的领导同志历数了内耗的种种表现:有些班子内部不团结,互相拆台、互相告状……(《人民日报》,1988年)
这个比喻义刚出现时,多指某领导班子、团队等小范围内人员之间的斗争造成的无谓消耗,但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其渐渐扩展到可以指规模较大的政治团体、国家、国家联盟等大范围内的各种原因造成的消耗。
例8:在欧洲,英国经常与德法观点不一,如今又多了一个波兰,欧盟内耗将可能加重。(《人民日报》,2003年)
例9:尤其中东各国大多是教派杂居,教派矛盾升温将会使这些国家内耗加剧,甚至元气大伤。(《人民日报》,2013年)
《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及《辞海》分别于1986年、1996年和2009年收录了该义项。
2.1.3 引申义②的出现及发展
2022年7月,一博主发布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走红网络,随之“精神内耗”一词成为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精神内耗”是指人在情绪心理等方面反复纠葛,对精神状态产生无用消耗,使人身心俱疲[10]。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渐渐省略了“精神”二字,常用“内耗”来指代“精神内耗”。
例10:卸下内心无形的束缚,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停止内耗的9个建议,愿你内心强大,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人民日报》微博,2022年)
其实在2022年之前,也零星出现过用“内耗”来表示“精神内耗”的用例。
例11:否定自己实际在做无谓的内耗……(《人民日报》微博,2015年)
例12:英国哲学家Alan Watts教你解决之道:停止强迫性思考和内耗情绪。(《人民日报》微博,2019年)
但2022年之后,其用例明显激增,变得更为普遍,且绝大多数都在表示“精神内耗”。到如今甚至可以说一提到“内耗”,人们的第一反应已经默认其意义为“精神内耗”了。如此,这一引申义迅速发展并升级为“内耗”的常用义。
不管是团体内部的无谓消耗,还是人精神方面的反复纠葛,这两个引申义都表示“没有对外产生积极作用”,即从“没有对外做功”联想而来。因此,笔者认为“内耗”概念义的发展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随着内耗学科的进步义位不断深化,另外一条路径是随着民众的广泛使用义位不断扩大,通过[-效益]的语义特征合理联想,产生了两个新的引申义。
2.2 色彩义的发展
“内耗”色彩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个方面。
2.2.1 感情色彩的变化
上文提到,“内耗”一词的本义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义位深化的方向,“内耗”只是单纯地描述一种自然存在的物理性能,所以始终是客观中性的。而在义位扩大的方向上,表示“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时,尽管依旧没有在词义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感情色彩,但在具体的使用中常常会搭配“减少”“降低”等词,表明其实际上暗含着“浪费”“低效益”等含义,即在语境中被赋予了轻微的贬义色彩。
当“内耗”引申为团体内部不和谐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时,则具有明显的贬义倾向,多用来指责目光短浅、不团结、搞内斗的现象。张家太、徐彻主编《现代汉语褒贬用法词典》(1992年),杨玲、朱英贵编著的《贬义词词典》(2005年)均对这一义项进行了收录。
当“内耗”再一次引申为人心理资源的损耗时,其感情色彩也是贬义的、消极的,多指人太过敏感多虑,纠结拧巴,精神状态不好。此时,与之搭配的动词也多是“避免”“拒绝”“停止”等含有抵制意味的词。
2.2.2 语体色彩的变化
当“内耗”用作本义和深化后的意义时,表示物理现象,多出现于科技语体当中。
例13:从过去和现在所得的数值计算结果归纳出有关弯结平均阻尼系数和平均刚度的简化近似公式,对反常内耗现象作了半定量解释。(《物理学报》,1982年)
当“内耗”引申为团体内部的消耗时,其多出现于政论语体当中。
例14:如果领导班子不协调、不团结,严重内耗,就什么事也难以办成,更不用说mEeGzPYmDRhfi4f9HQuj1w==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了。(党政干部论坛,1994年)
而如今引申为“精神内耗”时,其广泛用于网络语言和口语中。
例15:卸下内心无形的束缚,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停止内耗的9个建议,愿你内心强大,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人民日报》微博,2022年)
总之,“内耗”一词的语义发展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在路径一中,义位随着内耗学科的发展逐步深化,是学术领域的专业名词,是中性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在路径二中,义位随着民众的普遍使用逐步扩大,发展出两个新的引申义,皆带有负面消极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也逐渐大众化、口语化。
3 “内耗”的辞书释义问题商榷
3.1 基本释义问题
笔者通过CNKI工具书数据库,以及多本纸质版、电子版辞书,考察了近三十种不同辞典对“内耗”一词的释义,发现其释义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专业术语型:如《中国百科大辞典》(1990年)对其的释义是“固体内的振动,即使去除外部摩擦和损耗,其振幅也随时间而减小。这是因为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消失,这种能量消耗的效应称为‘内耗’,又称‘消振’。是材料的一种物理性能”。
(2)单列引申义型:如《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2009年)对其的解释是“比喻社会或部门因内部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人力财物的无谓消耗”。
(3)分项释义型:如《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对其的解释是“1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2比喻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
(4)笼统概括型:如《新词语大词典》(2003年)的释义为“〈名〉内部的无用消耗”。
与上文的分析结合来看,如果不是百科辞典和专科辞典,普通的语文词典单列本义或单列引申义自是不够全面的。“笼统概括型”的解释对于路径二发展出的语义似乎可以做到“一言以蔽之”,因为路径二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皆有[+内部][-效益]的语义特征,但对于“内耗”的本义以及深化后的意义来说,它所表示的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性能,是不能用“无用”来形容的。分项释义是目前看来最为合理的,但也应该注意路径一与路径二所发展出的意义在基本概念、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方面差别甚远,是必须彼此独立、相互区别的。像第七版《辞海》,便是将两条路径所发展出的意义分开阐述,前两个义项是路径二产生的,为人们所常用;后一个义项是路径一产生的,为专业术语:①指机器等消耗能量而没有做功;②指社会团体等因内部不团结、闹纠纷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③亦称“阻尼”,材料的物理性能之一。材料在外场(力、磁电、热等)动态作用下,应变滞后于外场变化加载与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发生内摩擦导致能量损耗。内耗测量是材料扩散相变等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物理方法,高内耗材料具有阻尼作用,可降低机械噪声抑制高速机械的振动。
至于“精神内耗”这一新诞生的引申义,是否应该作为一个义项补充到辞书中,笔者认为目前看来是应该的。因为这一引申义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在一些官方媒体平台上也频频出现,意义较为固定,且辞书中现有的几个义项已经无法解释现阶段真实语言环境中“内耗”的具体意义了。不过,现今语言环境瞬息万变,这一引申义今后会怎样继续发展,会不会被继续频繁使用,还是有待观察的。
3.2 词性标注问题
“内耗”为偏正结构,从字面上看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内部的消耗;二是内部消耗。基于第一种理解,可认为“内耗”是名词;基于第二种理解,又可以认为它是动词[11]。
“内耗”刚诞生时,关于本义的用例中更多是名词用法,因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现象、一种性能;引申为团体内部的消耗后,依然表现为名词用法,偶尔活用为动词,因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状态。大部分词典只收录了这两个义项,也就理所应当地将其标注为名词词性。
可如今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内耗”一词渐渐地被用来表示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其动作性含义显著增强,谓词性特征上涨,很多民众甚至官方媒体基于第二种理解,都把它当作动词来使用。
例16: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两党应该共同奋斗的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
例17: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鉴林批评,反对派议员利用政治斗争,不断令香港内耗,最终受害的是市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例18:与其自我内耗,不如积极寻找出路。(微博新浪新闻,2022年)
例19:只是一味内耗自己,后悔再久也是无用的。(新华社微信公众号,2023年)
因此,笔者认为,现在“内耗”的词性应当是名动兼类词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借助众多的数据库、语料库、数据分析平台和工具书,对“内耗”一词的词源进行了探查,并描述出了其语义发展的大致路径。路径一是“内耗”的含义随着内耗学科的进步而逐渐深化,在规范严肃的科学语境中朝着更为严谨详细的方向行进。路径二是在广泛的语言环境中随着人们的使用,义位一步步扩大,并通过[+内部][-效益]的语义特征产生合理联想形成了两个较为固定的引申义,都具有消极负面的感情色彩。路径一与路径二所发展出的意义在基本概念、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方面差别甚远,在辞书释义中如果同时出现是必须彼此独立、相互区别的。笔者建议辞书将路径一所发展出的意义,即表示材料的物理性能的,标注为名词;路径二所发展的在使用中表现出明显谓词性特征的义项,标注为名动兼类词。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张觉,尤婷婷,杨晶.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韩非子[M].长沙:岳麓书社,2020.
[3] 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等.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3(1):93-109,118.
[4] 舒新城.辞海(初版)[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 葛庭燧.金属中的内耗[J].科学通报,1954(12):20-25.
[6]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陈望道.辞海[M].2版.上海:中华书局,1965.
[9] 陈至立.辞海[M].7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10]张善存.2022十大流行语解读[J].作文成功之路,2023(1):40-43.
[11]孟华.新词新义小集[J].辞书研究,1988(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