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来源、形成条件与实践路径

2024-09-12 00:00:00张维学
中国商论 2024年16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影响着东北振兴的战略进程,更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出现源于构成要素的持续升级与优化,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两个结合”原则的伟大理论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构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劳动对象范围以及增强管理水平等方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实践路径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两个结合;理论来源;形成条件;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b)--06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提出,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仅促进东北的整体繁荣,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来源

2023年是东北振兴提出二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这一概念,在后续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曾反复提到过。理论不是在空中楼阁中形成的,而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1.1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赓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属于生产力的理论范畴当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回顾了早期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并提出了完整且科学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专属于人的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3]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进程中,生产活动是最为重要的活动,生产活动之所以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生产活动的有计划和目的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由此不难看出,经济规律是必须有人类参与,自然规律是不一定非要人类参与其中的,所以生产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经济规律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规律。“人”是生产力的核心,生产力特指的是人类个体或者群体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即个体的人或者群体的人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以此改造自然,以完成物质资料产出的一种能力。新质生产力仍然具有生产力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中获得的具有某些新型特点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来看,事物的量变没有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性质但是会引起部分质变,新质生产力在质上仍然是生产力,仍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新质指的是因为大量的生产技术因素进步而造成部分的质变。生产力构成的技术因素具像化体现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小。从生产要素的量来看,生产中的人、财、物等要素的投入会促使生产数量增加,这是一种量变。从生产要素的质角度来看,使用了新的科技手段、发现新的材料、改进管理技术这些也是量变的范畴,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即人的生产能力是没有变的,而是生产要素的质在度的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所以生产力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新质生产力由此应运而生。

1.2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立足于中国实际,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想,是“两个结合”的优秀典范,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有关商业文化的典故。“一带一路”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商业文明,中华传统商业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正义等交换原则塑造者商业文化“童叟无欺”的价值取向和商业交易标准中华传统商业文化以工商业从业者为主体的继承,以商业标准为载体强调商业交易中的行为规范,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必然不能缺少数据权益或知识产权管理。在市场效益、报酬预算等方面建立健全数据权属强调交易规则,必然要重视传统商业文化中蕴含的基本准则[4]。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形成,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形成了工商业者要掌握经商基本规律,主动应对各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食货志》《史记货殖列传》都对商业规律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揭示,孔子将从事经商盈利的人称为“货殖”。由此不难看出,从事工商业的劳动者通过实践认识商业活动规律,从而把握经济运行理论。促成新质生产力,也要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要引导企业合规经营重视企业家权益和诚信经营,这也是中国古代经商的传统美德,重视伦理道德、体现人文关怀、批判见利忘义。与此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信息、技术、管理等因素活力,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工具。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不仅要恪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从中华传统商业文化中汲取精华。

1.3 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理论的赓续创新

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建设过程中都对生产力的发展十分关注。他认为:革命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 [5]。唯物辩证法是毛泽东分析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方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基本动力,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6]。不难看出,毛泽东发展生产力的思维是动态的、辩证的,毛泽东指出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生产力,它与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经常产生冲突,当这种冲突,也就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党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就在生产关系中,毛泽东一直注意生产关系的研究。这也为新质生产力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生产力构成要素呈现了许多新特点,如数字化、虚拟化,其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个体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都有了提高,总体工人概念愈加重要,脑力劳动者占比增加、管理科学研究出现,这就使得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来推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对研究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发展生产力提出的新的重要理论。

邓小平在全面认识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观点。马克思在著作中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也预示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促进,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下,科学技术被单纯利用为财富积累,加剧全球问题。邓小平的科技第一性论断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背景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扬弃超越,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奠定了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科学实践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时代发展、未来趋势所得出的新的有关生产力的论述。其性质特点有实践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从实践性来说,新质生产力没有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等要素构成的生产力要素体现出来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重视实践这一概念的特性。从全面性来说,新质生产力不是单单从某个生产力构成要素提升出发的,而是涵盖了多种要素的质量提升出发的,将各种生产力形式和构成要素纳入其中,概括的更加全面具体;从创新性来说,新质生产力从科技第一性飞跃成为科技创新性的思想,更加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同时汲取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相关思想精华,更加全面的概括了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掌握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论更进一步。

2 新质生产力形成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质量上的提升,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项系统又全面的工程。通过对几项比较有代表性的生产力要素的研究,可以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2.1 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

劳动者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7] 的承担者,是有劳动能力参与社会生产的人。劳动者在全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劳动者的专业素质通常是由其生产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构成的,劳动者对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掌握的程度深浅往往对素质的高低具有很大影响。劳动者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有科技和生产工具的开发应用主体都是劳动力,而一切生产活动也都离不开劳动力。没有劳动者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停滞,劳动者是生产要素中的“活”的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生产力的水平要依靠劳动者的自身素质,高水平的生产力背后一定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之对应,反之亦然。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我们构建新质生产力出现的必然条件,劳动者只有通过各类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构建新质生产力。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日益成熟,劳动的分工越来越扩大和细化,生产劳动不是只依靠个别的劳动者,而是要依靠劳动者集体。马克思提出的“总体工人”概念重要性愈发突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成为社会化生产的主要载体,它是劳动者的集合体,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依托。产业是一类具有共性的企业的集聚。由此可见,企业工人的集聚构成,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化,企业又集聚构成了产业,它们都属于“总体工人”的概念范畴当中,体现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升产业实力,有助于国家经济腾飞,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2 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应用

劳动资料是参加社会生产的人用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种物质存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时代划分一大重要标志就是使用何种劳动资料,马克思曾论述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但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8]

劳动资料作为多种物质的集合概念,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动之所以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没有劳动活动,是因为人类会借助工具劳动。生产工具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还同时制约着人即劳动力的相关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自然界被纳入人类认识范围的劳动对象的范围和深浅。新的生产工具逐渐将旧的生产工具替代,生产力的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人类社会也由此进步。原始社会是以石头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石器时代;奴隶制社会广泛应用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封建时代以铁器为主;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应用机械体系为生产工具代表。每次生产工具的迭代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使劳动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生产工具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器官的外延和扩大,由此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驱动生产工具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劳动资料。能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自然物质,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发现其应用规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能源都起到了推动生产工具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以蒸汽为推动力的蒸汽机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出现使工厂替代了工场,制造替代了手工,最终确立了人类新型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人类历史也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新为代表,大工厂极大扩大了社会化大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正是进行时,原子能、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型符合能源极大扩展了人类的社会生产领域及生产力,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和原子能为基础促进了生产工具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与应用。在不远的将来生产工具将会发生质变, 新能源的发现与应用必将使得各领域的新质态的生产工具不断被发明与使用。

总结来说,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是必然结果。由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在这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老旧的劳动资料会不断被先进的劳动资料替代,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也会不断提高。

2.3 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拓展

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改造的对象就是劳动对象。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大都是劳动对象,但并不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就是劳动对象,只有被纳入人类生产范围之内的自然物质才属于劳动对象范围。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完全的,时至今日人类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亟待去认识了解,宇宙中的暗物质、全球性大流行病等一系列未知领域都需要人类研究认识,对于这些未知领域的探索每近一步,就会有新的物质被纳入劳动对象范畴,投入到人类的社会生产中,那势必就会引出新的生产力。

人可以发挥能动性将纳入劳动对象范畴的自然物质再加工成为适合人类使用的,能够满足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生产产品更丰富的劳动对象,这种物质就称为原料。原料是劳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其进行生产,是一种已知的物质存在。同时也可以说原料是未知的,原料的某些属性并未完全被人类认识,随着认识的深入可能会发现未被发现的属性,这也会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未被加工的自然界物质成为劳动对象、被人类认识加工的物质成为劳动对象以及未被完全认识仍在劳动过程中被人类不自觉加工的物质成为劳动对象,这些都使得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展,这种扩展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实践,同时也有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扩展和提升。新质生产力会随着被纳入劳动对象的范围的扩展而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市场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9]。这也是一种劳动对象资源,市场的需求提供了生产的信息,如果不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会造成无效的生产,浪费资源、降低生产效率,从而对生产力造成了负面影响;只有按照市场的生产信息进行生产,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市场的需求会刺激生产的增多,从量上看会增加生产的数量,从质上看会增加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需求倒逼新技术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技术又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的创新理论认为开辟新市场是创新的重要手段,新市场得以孕育新技术,新技术又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4 科学技术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0],邓小平也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 科学技术交融于其他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在融合过程中提升其他要素的质量。对劳动者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的培训,让其理解与之生产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达到科技与劳动者有机结合。先进的生产工具需要劳动者掌握有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适配,提升劳动效率,在不断地重复劳动生产中积累相关科学技术经验,由量变达到质变,促使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的相结合,是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对生产工具进行改进甚至是发明,以此扩展生产工具功能、增强生产工具效能。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体现在扩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劳动者可以运用更多的资源,生产更多更优质产品满足人类需要。科学技术与管理活动结合,形成了管理科学学科,提升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消耗,提升管理效能。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主要是依附其他生产力构成要素之上,提升其依附对象的质与量,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2.5 管理水平的提升

管理科学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它也是生产力诸多构成因素中的一类。与大多数生产力构成要素不同的是,管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存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传统的,马克思就论述过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依附在它们身上,和其他要素融合,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管理这种抽象形式存在的生产力要素,起着连接这几种生产力要素的作用。

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劳动,是总体的“人”。人的集体概念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活动,整合每个个体的能力形成合力,完成个体无法达到而集体可以达到的目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集体的人是无法单独存在的,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伴随着管理活动。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以纺纱厂为例,指出“在具体的工业生产中,一件商品的产生需要多个生产车间的协作,不同车间的机器负责完成不同的生产任务,不同车间当中的工人还要各司其职地完成不同的工作。要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生产过程中劳动时间的安排与材料的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而在这一系列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听取领导者相应劳动部门的代表们的决定,还是用多数人表决的办法听取占多数的人的决定,都要实现统一协作,那么“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示服从。” [12]

这从权威的角度体现了管理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通过管理活动的权威性,对组织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各种要素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生产力。管理还可以获得各要素之间的最佳配比关系以得到最优的生产结果,这是管理的另一作用,协调各要素间的配比,找到最佳关系,使相同要素投入的收获更大进而实现高水平生产力,体现了管理的作用意义。高水平的管理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挥程度,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快速发展取得了多想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管理优越的体现,在较短时间发挥了高生产力。管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力,随着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提升,管理科学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企业的管理完成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因此而获得了极大提升。管理学的不断创新和学科交叉,充分证明了人们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革新提升生产率的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3 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他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新生产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正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13]习近平总书记既给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又一针见血的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要从其构成因素来切入,给我们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指明了方向,对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指南。

3.1 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是复合型结构,高精尖技术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而是由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构成。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体制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基础科学研究,互通有无;综合利用财政、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给予科技创新支持,增加试错机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畅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应用到现实实际的通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专利交易体系,确保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促进其市场化推广与应用,尽快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4]。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推进企业的线下实体和线上数字虚拟结合,以数字化方式方法引领企业完成升级转型。推动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细致化的分工格局。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因其科学技术集聚、物质使用更加高效节能,蕴含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释放出强劲产能。

3.2 培养高质量劳动者,提升生产力构成因素质量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产生新质生产力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简单意义上的劳动者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了,“总体工人”概念也日趋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从个人、企业、产业三方面进行实践路径的研究。

3.2.1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支撑。高素质劳动者就是“人才”,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管人才”,党的二十大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15]。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还需要精通一线业务的实操人才。当然劳动者可能在各类型的人才上表现得并不出众,但是只要爱岗敬业、工作认真、态度端正也可以算是人才,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人才,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者、尊重人才的氛围。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路径所在。办好教育,培养各类人才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意培养创新观念,坚定文化自信。加大教育投入,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师德、能够挺膺担当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要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教育资源地区不均衡问题,我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稳中求进,快速追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自主培养各专业人才,在认识把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他们具有国际思维、让他们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需要、为百姓民生期望做出应有贡献。建设高水平全方位教育体系,既要注重高等学校教育,也要注意职业院校和基础教育投入。同时要注意教育的政治导向,培养具有爱国主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青年学生。全社会要注意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环境,高校院所破除“唯帽子论”,优化人才使用制度,这样可以源源不断的为祖国输送人才,加速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推进。

3.2.2 培育一流世界级企业

“总体工人”的概念在当今社会主要体现为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市场经济的主要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法,企业无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

党历来关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企业以及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的发展,对这些能够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综合国力的企业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一批企业的革故鼎新,强化了他们的创新生力军地位,吸纳了许多创新要素。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改变政府职能,做到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

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需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球性的大企业都是竞争后的产物,我国需要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高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先进的世界一流企业。” [16] 这些企业既可以是国企也可以是民营企业抑或是合资企业,无论哪种企业都应该有卓越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驰名中外的品牌、现代化的治理方式、丰富的创新发展动力,成为行业领军或冠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的构成。

3.2.3 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是更高形式的“总体工人”的合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催生新产业、促进产业转型而催生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产业具有强关联性,产业转型升级对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促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产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保障国计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一般为起步较早,技术趋于成熟,但可能有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等缺点的“老”产业。但是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它反而是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锚定目标就是能为新兴产业发展做地基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树立新观念,引进新的技术,更新新设备,学习新发展模式,焕发企业的第二春。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提质增效,减少低效产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支持企业进行环保升级,推动绿色生产,健全全产业链条,保证产业支撑基础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更要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大都具有战略意义,能够取得大而好的效益,是当今世界竞争产业高地的关键,信息科技、生物工程、新能源、室温超导、芯片等系列技术都可以看作这个范畴。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抢占创新高地,大力支持未来朝阳产业发展,是引领全球的关键。脑机接口、基因技术、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必须要提前布局谋划。推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要有适合的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兼顾国企与民企,辩证看待两者关系,形成良性双向互动;加强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人才红利”。

3.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料质量

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部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顺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一是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变分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学技术部,组建科技委。健全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项;二是不断完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法,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和未来走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其职责义务,带头构建相关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强对外合作,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秉承开放包容、互惠开放的态度,在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企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践主体。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创新保驾护航。一是要给企业相关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性政策,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创新研究领域;二是要搭建共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鼓励各类企业互通有无,解决跨行业、跨领域难以互通问题;三是要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为相关创新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构建推动中小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对新兴产业给予外部政策支持。

3.4 营造超大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升新质生产力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除了自然的物质以及人类运用科技加工的物质对象能够生成新质生产力以外,市场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成因素。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是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必须科学的加以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诞生。

(1)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把内需作为出发点,以高质量供给打破各种地方自循环和封闭的小市场,使国内生产分配消费等流通环节畅通无阻,以此来提升市场配置效率。在供给侧要坚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产业供给链,提升供给水平,用高质量供给满足需求,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需求方面,以内需为主体,持续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居民就业。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企业投资,充分发挥我国内部的巨大潜力。

(2)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着力于改革完善内循环各项相关制度,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各类交易制度、依法行政监管制度方面一视同仁,切实统一。推动建设高水平市场设施,促进信息要素互通有无,完善流通网络,建立健全统一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中抓住市场监管这一抓手,在机构改革中成立市场监督局,整合相关职能。

(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注意好市场与政府的辩证关系,加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有效市场必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着手构建体系完善,法规公开透明,配置高效的统一市场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做大“蛋糕”更有助于我们分好“蛋糕”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理想状态。有为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职责,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完善各类市场制度、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克服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滞后性盲目性等特点,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保驾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与政府结合,既有市场的优势,又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

3.5 提升管理水平,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任何企业和组织都离不开管理。恩格斯在论权威中阐述了经济生产中管理职能的必要性。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到生产效率的高低。我国的许多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甚至开辟新赛道,这种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能力。

3.5.1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企业想要持续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锚定把握企业发展何处去的问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证明了,党所指的方向是唯一的正确的方向,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企业的党的建设,有利于贯彻实施党的重大方针部署,保证企业的前进方向。党在企业中的领导并不是“一把抓”,而是锚定方向,统一思想,企业要树立创新驱动概念,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论述,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3.5.2 培育企业家精神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有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有创新性的战略思维,带领企业走向未来;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团结带领员工;要有永不言败的韧性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心态,敢于面对竞争、面对逆境;要有责任担当,敢于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乃至于对党和人民负责;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家国情怀,切实做到中国企业为中国人民。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更高效的生产,让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作总结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J].台声,2023(24):6-9.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蔡奇丁薛祥出席[J].共产党员,2023(20):6-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44-545.

王世泰,余达淮.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J/OL].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1-9[2024-01-30].https://doi.org/10.16072/j.cnki.1243d.20240023.00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18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130-13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74

恩格斯.《论权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才,2024(2):4.

谢建邦.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践规律与形成路径[J/OL].阅江学刊:1-13[2024-02-02].https://doi.org/10.13878/j.cnki.yjxk.20240025.00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EB/ OL]. (2022-02-28). https: / / www. gov. cn / xinwen / 2022-02 / 28 / content_5676110. htm.

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 OL]. (2023-03-06). https: / / www. gov. cn / xinwen / 2023-03 / 06 / content_5744931.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