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研究

2024-09-12 00:00:00卢晓莉
中国商论 2024年16期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并推动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新旧动能转换路径进行优化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分析了安徽省经济发展总体概况,其次深入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安徽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具体包括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与集群发展、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环境优化四个方向策略及一系列建议,以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b)--04

1 引言

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到2.7万亿元,同比增长8.5%。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到3.0万亿元,同比增长8.3%。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7.5%;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8.3%。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5万亿元,年均实际平均增速为3.5%。如图1所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安徽省三大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最高,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显示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成效。

与全国对比,安徽省依然保持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安徽省的工业和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还暗示了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方向。

在继续推进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来自于多方面。因此,本文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强调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特征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创新被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即利用新的生产要素汇集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并结合新的生产要素改造升级传统动能,让传统动能散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同时,借鉴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强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动能的转换。

2.2 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内涵

所谓旧动能是基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点,如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过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但随着资源约束加剧和环境压力增大,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新动能则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服务业升级、绿色经济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因此,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视角来看,依赖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向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过渡,这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体现。

3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安徽省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安徽省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对接地带。近年来,安徽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均作出积极努力,使得GDP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均收入稳步提升,这些成就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业化进程中,安徽省形成了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带,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安徽省的粮食总产量已位居全国第四位。2022年,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0971.3万亩,较2021年增加6.9万亩;总产量达到820.02亿斤,较上年增产2.5亿斤,创造了历史新高。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肉蛋奶、水产品以及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和木本油料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在省内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除此之外,安徽的特色农产品还与旅游业相结合,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安徽省农业经济的繁荣。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徽省高速公路网络覆盖广泛,高铁线路连接了全国主要城市,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能有效提供国际国内航线服务,这些交通利好大大提升了区域交通便利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显著改善,为各类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安徽省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首先,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安徽省内部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众所周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和安徽省的经济重心之一,皖江城市带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结构相对优化。而皖北地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则相对较弱,仍以传统农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例如,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生产总值在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这些地区迫切需要调整与升级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时期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安徽省已经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显示,安徽省的装备制造业近5年的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2022年,安徽装备制造业的营收达到9500亿元,位居中国第7位,增速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排名第一。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营收约为43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至45%。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全年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2%。例如,合肥的家电产业和芜湖的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第三产业也在逐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物流等快速发展,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增长点。2022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接近2.3万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50%。这表明服务业已成为安徽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

最后,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安徽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占比逐年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例如,安徽省新组建的省重点实验室中,企业牵头的比例达到了89%;在安徽省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中,有45.21%的企业将产品技术升级换代作为主要动因;科大讯飞等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民营企业不但在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上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而且在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上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然而,安徽省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而新兴产业占比相对较低,势必会导致经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度较高。此外,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安徽省将面临新的挑战,即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3.3 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1 外部挑战

一是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安徽省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仍需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面对国际经济的波动和贸易政策的变动,安徽省仍需保持高度警惕,有效及时地降低外部各种经济风险和突发事件可能对安徽省外向型经济造成的影响。例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可能会影响到安徽省的出口业务。

二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安徽省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3.2 内部问题

首先,首要问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依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压力增大。安徽省传统以农业、煤炭和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环保政策的加强,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高污染行业亟须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来提高能效和减少环境污染。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省需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高科技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等。然而,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才支持和政策引导。

其次,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整体研发投入比例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525148万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55%,这个研发投入度刚好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陕西7个省市相比,仍显不足。此外,安徽省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等措施,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但仍存在诸如渠道不通畅、职务科技成果处置程序繁琐等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要想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最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皖北地区相较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此外,安徽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出口结构有待优化。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安徽省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以实现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

4 安徽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4.1 创新驱动策略

创新驱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对于安徽省而言,优化创新驱动路径尤为关键。首先,强化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例如,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改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对现有的科技项目评审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简化流程,从而提高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成果的安全和权益;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加入。

再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协同创新网络。为了促进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应加快各种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例如,芜湖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就成功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最后,运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创新驱动的智能化升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主要包括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供应链优化、智能制造、业务模式创新、个性化服务、协同创新、节能减排等具体途径,可以大大地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4.2 产业融合与集群发展策略

安徽省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与集群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首先,安徽省应鼓励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结合,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有助于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其次,强化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聚集了蔚来汽车、江淮汽车、比亚迪等多家企业,形成了从电池研发、整车制造到充电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吸引了更多相关企业入驻,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再次,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芜湖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滁州的家电产业等,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创新,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最后,注重跨区域的产业协同,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形成产业互补和联动发展,共享资源,拓展市场,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设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实现产业政策、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协同,助力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

4.3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安徽省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可采取以下路径:

一是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制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等措施,不断提升安徽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例如,将环保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来重点培育;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鼓励企业研发节能减排技术。

二是构建绿色产业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将环保理念融入传统产业,实现绿色改造。例如,安徽省的农业可以瞄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制造业则可以通过引入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以黄山、九华山等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推动绿色旅游业发展。同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四是推动绿色金融创新。通过学习浙江湖州等地的绿色金融创新改革做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等绿色领域聚集,抑制污染性投资,以期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

五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在政府、媒体、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和多种媒体平台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例如,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实践活动,鼓励公众参与,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4.4 政策环境优化策略

政策环境优化是推动安徽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创新驱动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供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科学的产业退出和升级机制,对传统产业提供转型指导和技术改造支持,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3)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型企业中。

(4)推进区域协同与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及其他省份的联动,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5)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升劳动力素质,可以借鉴“江淮英才计划”等成功案例,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其创新活力。

5 结语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安徽省而言,关键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因此,优化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成为必然选择,需要多方面努力。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优化策略的实施,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发挥内生动力作用,推动安徽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马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2020(2):30-31.

吴根权.安徽经济的骐骥一跃[N].安徽经济报, 2023-12-19(002).

方大春,裴梦迪.安徽省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测度与提升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1,37(2): 13-23.

杨蕙馨,焦勇.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判[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7):16-28.

汪国梁.装备制造业迈向万亿级[N].安徽日报,2023-1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