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区别于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传统生产力。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质生产力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具备高质和高效发展的特征,体现出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新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要素是处于发展变化的,即新质劳动资料的发展变革,新质劳动对象的拓展壮大,新质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提出四条实践路径: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作为建设的抓手;以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的引擎;以绿色产业作为建设的支撑;以科技人才作为建设的资源。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生产力;绿色发展;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b)--04
在发展资源环境面临约束的局面下,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符合生产力不断演进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在质层面的飞跃。我国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要改变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哈尔滨进行考察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新质生产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先进的生产力作为物质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位列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发展的历程。
1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的资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的生产形式,遵循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律。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经济价值。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着力点,生产工具的更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从技术革命中催生出来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组和整合,即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就是以生产力的发展而开展的。工业文明以自然资源的消耗获得发展,以环境的污染作为巨大的代价。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科学指南。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变革生产方式,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进而解放自然生产力。
1.1 新质生产力彰显绿色发展的底色
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有利于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物质变换。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化人与自然的认识,实现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指明时代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排斥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探索绿色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新质生产力依托新技术对资源和能源加以高效、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让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更加绿色化和高效化,对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更加友好。新时代的发展是以绿色发展作为导向,以生态为优先发展点,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为发展点,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世界绿色转型的发展需要,新能源实现优化升级,低碳技术助力。绿色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绿色转型的物质推动力量,是美丽中国实现的推动力。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为特征,高度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领域亟须绿色转型,以新质生产力作为物质推动力破解发展难题。
1.2 新质生产力突显高质高效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高质量的发展成果。科技运用到生产劳动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低效生产方式,科技的注入极大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效率。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的高效,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的高效。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的能力得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结构上,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以绿色、高效、低碳的方式为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科技为引领,生产值不断增加,新的能源供给,为高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推动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与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充分结合,带来了高效的生产和发展,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进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
1.3 新质生产力体现创新协调的理念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以“新”和“质”为突出点。“新”体现在以创新为核心,新的生产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形式。“质”体现在生产力在量层面的积累达到质变的程度。创新作为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去应对变化发展的经济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 人类使生产力和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在所处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生产和生活。人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受制于现有自然条件和认识力的不足,但人类不断的认识自身发展,也认识自然之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为推进认识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4] 生态良好发展,产业兴旺是可以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新质生产力符合协调发展理念,是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调和剂。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以创新为主导,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2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
从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所包含的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者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生产力系统的组成要素在量上不断积累推动生产力在质上实现飞跃。劳动资料发生了变革,以生产工具的更新最为突出。劳动对象不断壮大,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劳动者的智力和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以脑力劳动者的需求为主要,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围绕生产力为主线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经济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推动力。从生产力整体出发,各要素有机协调和升级优化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力,不仅仅依靠单一要素的作用,而是要求整体要素的共同发力。
2.1 以新质劳动资料的发展变革为支撑
劳动资料作为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作为物的要素,是劳动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生产工具,对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程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生产工具的演变,原始时期使用以石器为主的原始生产工具,社会不断发展到使用机器等机械化生产工具。人类文明实现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的跨越,走向工业文明,又迈向信息文明。每一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都有所不同。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劳动资料和信息和数据关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虚拟化。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不断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探索核心领域的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把握发展的先机,能拓宽核心领域的发展范围,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对劳动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革新,这能有效的解放劳动者,也是区别于经济时代标志。
2.2 以新质劳动对象的拓展壮大为前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托物质载体,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支撑。自然界存在的一切客观物质都可能成为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质的劳动对象作为生产的前提。生产力的纵深发展,需要依托劳动对象的拓展壮大。深挖现存劳动对象的内在价值,物尽其用,实现其最大价值,劳动对象的状况影响着劳动产品。随着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也随着拓展和壮大。劳动对象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对象进行不断的演变,劳动对象由物质化向信息化开始转变,信息和数据进入劳动对象的范围。信息和数据都是人类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劳动对象也不仅仅限于自然资源的范围,劳动对象更具有社会性[5]。信息和数据都是为人所需要而具有价值,与人的关系密切,越为人所需要其价值越大。处于信息时代,劳动对象与数据关系紧密,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密切。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宽是人不断认识自然的结果,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劳动对象的拓宽使生产的范围持续扩大,挖掘出更多价值和资源。
2.3 以新质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为基本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精湛的技术、掌握充分的劳动知识,其中脑力劳动者极大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人的要素”,是具备重要作用的要素。劳动者作为劳动工具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劳动者将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解决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践主体。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劳动者具备一定高度的智力能力和技术能力。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增加理论储备,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的水平不断提升,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劳动者更新劳动技能,具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质劳动者参与,劳动者要具备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念,要更为主动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条件下,要求劳动者能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能更好的操作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者具备主观能动性,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过程依赖于劳动者作用的发挥。劳动者在思想和行为层面都需要改变,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脑力劳动者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核心科技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基于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从具体的实践路径来看,就生产关系来说,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新质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体制和机制要进行变革,适合的制度安排能破解生产力发展的难题,为生产力发展带来活力。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绿色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形式,要依托产业为建设提供物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源作为强大的先手棋。人才的教育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方面。
3.1 以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抓手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得出政治经济学认识,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6]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市场经济发展活力。要发挥市场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发展的参与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生产力解放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到生产关系的完善。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的活力。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看,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上来看,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充分调动技术人才和知识人才的生产积极性。调整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中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首发,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也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体制的革新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疏通堵点,适合的制度安排是发展经济和调整矛盾的必要举措。
3.2 以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引擎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认识到科学技术会推动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曾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7]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电力广泛使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再到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到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抓住发展的机遇,以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邓小平曾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8]。进入信息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逐渐发展。科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科学技术作为劳动系统的要素,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要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能享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满足,将科学技术融入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推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3 以绿色产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支撑
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新质生产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地,生态产业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加快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产业发展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注入科技,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出现使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解放自然生产力,同时发展壮大社会生产力,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科技成果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支撑。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绿色产业是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脉络[9]。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由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所构成,推进精神文化产业建设,满足人们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绿色产业的遍地开花是不断推进生态建设步伐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创新绿色的发展方式,转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解放自然生产力,将生态优势合理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建设良好的生态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发展生态产业、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发展观念层面,也要追求现实的物质成果,不断拓展文明发展的空间。
3.4 以科技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
基于人才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深化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教育使人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力量支撑。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有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群体和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群体。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简单劳动者,更离不开复杂劳动者。处于信息文明时代,科技人才在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发挥着关键作用。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劳动者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效率[10]。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步伐,对生产力发展保持良好态势至关重要,科技人才为技术进步提供智力贡献。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先手棋,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培育新质劳动力,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队伍方面,加大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而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人才资源需要持续储备,为生产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培养制度,营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加强人才交流的平台搭建,促进人才的成长,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需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育为社会的精神发展和物质发展提供了活力和源泉。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的拓展都需要发挥高科技人才的作用。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4 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把握而形成的智慧凝结。新质生产力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能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为聚焦点,在思考生态循环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实现良好互动的实践过程,新质生产力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新质生产力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也推动着人类认识和开拓自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下,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符合经济绿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崔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N].人民日报,2024-01-11.
王天恩.信息文明时代劳动对象演变的劳动价值和人类发展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7): 48-5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余文涛,戴圣鹏.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与中国经验[J].决策与信息,2024(4):79-89.
丁任重,李溪铭.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时代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