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河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如何通过“两业”深度融合推动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制造业强省建设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释“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测度了河北省“两业”融合水平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促进“两业”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发现,河北省“两业”融合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数字化与开放合作水平波动不定,绿色发展水平有缓慢下滑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效能、通过创新生态环境和汇集数字人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两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两业”融合;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度;耦合协调度;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b)--04
1 引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两业”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河北省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钢铁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普遍偏低。为深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2022年,河北省政府发布《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以融合发展铸就河北省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河北省“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既有助于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又是河北省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一环。
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业”融合的机制机理、融合模式、融合发展方向以及融合度测评这四个方面展开,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内涵与理论框架以及水平测度两个方面。在两者的互动发展上,不少学者从“两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价值链攀升以及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展开,鲜有文献针对“两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较为全面综合的概念入手,立足河北省“两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际情况,在充分借鉴“两业”融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河北省“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实现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2 “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
“两业”融合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将制造环节中融入服务,在服务环节中拓展制造,“两业”融合既能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与更高效率的创新又能确保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显然,“两业”融合既能够推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对产业绿色协调发展、开放共享、结构优化等方面多有裨益,进而通过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更高的就业吸纳和税收贡献,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1 “两业”融合将通过降低成本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现代服务元素融入研发环节能够提升产品研发效率,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其次,现代服务元素融入生产环节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再次,现代服务元素融入营销环节能够简化销售层级,削减中间交易成本,同时,制造业企业更多从事营销等环节,能够推动企业经营更多向价值链增值环节延伸,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最后,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企业带来的信息处理与传播技术能够加速市场信息传播使得供应商能够更加精准的应对需求变化,降低成本损失。因此,尽管向制造业注入服务元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成本的提高(窦大鹏等,2022),但综合来看,其长期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作用足以抵消转型时期的阵痛。
2.2 “两业”融合将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即是一种创新。在融合过程中,首先,中间服务投入方式给企业提供了向专业企业学习的机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产业融合能够快速实现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再次,“两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最后,“两业”融合加剧竞争,倒逼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因此得以充分释放,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3 “两业”融合将通过溢出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将通过环境效应、资源优化配置效应、集聚效应、规模化效应、人力资源升级效应等促使制造企业开放合作、社会保障、绿色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环境效应方面,一是服务要素对能源要素产生替代作用;二是 “两业”融合促使制造企业更多从事低污染的高端生产环节。在人力资源效应方面,“两业”融合推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时,亦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机遇。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服务要素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密集”特征以及产业间壁垒破除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有效缓解可能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产业融合带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集聚将分别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互补效应,良好的产业循环将不断推动“两业”向上发展。
3 河北省“两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参考孔宪香和张钰军(2022)和苏永伟(2020)的研究,本文分别选用耦合协调模型、熵权法、线性加权法对2011—2022年河北省“两业”融合度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其中,“两业”融合发展水平主要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成长潜力三个方面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品质品牌、绿色发展、数字化水平、社会保障、开放合作、结构优化八大方面展开。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少数缺失值采用移动平均法补齐。
2011—2022年,河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均超过0.9,表明河北省“两业”发展关联紧密,相互作用程度很大。耦合协调度变化范围位于0.5~0.8,表明河北省“两业”融合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两者比较来看,耦合度一直高于耦合协调度,说明河北省“两业”间的同步性弱于相关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011—2022年,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0.3170上升到2022年的0.7047。各一级指标测评结果如图1、图2所示,其中,创新驱动水平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从0.0001上升到0.2150;社会保障、结构优化及品质品牌亦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略缓;经济效应的整体提升效果不显著;数字化与开放合作水平波动不定;绿色发展水平2014年以后呈现缓慢的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污染排放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治理投入跟不上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波动不定。
4 “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两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制造业深化发展、培育制造新优势的政策共识。世界排名前三的制造业强国——美国、德国、日本,率先进行了“两业”融合发展尝试。2020年后,我国陆续推出120个国家级试点区域和企业开展“两业”融合路径探索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四地的“两业”融合典型实践进行案例分析与梳理,融合发展经验总结如下。
4.1 前瞻性的顶层设计规划
2008年金融危机是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国内制造业发展的触发点,为推动工业复兴,三国政策部署均精准贴合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契机,一贯的政策发布为三国产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方向指引,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基调。例如,美国政府于2009年推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随后相继发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计划,并将新能源、大数据、先进制造业等确定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德国亦于2008年发布《中小企业核心创新计划》,2013年将“工业4.0”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智能服务等高科技战略规划。在国内,北京于2022年、2023年分别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8个“两业”融合重点领域和20项主要举措,体现了其注重品质品牌建设的特点;江苏省先后出台《江苏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全省“两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4.2 创新引领与数字化赋能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向上发展的源泉与动力。2012年,美国提出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NNMII),力图在制造业最前沿领域进行技术开发。目前,已形成由16个创新研究所连接而成的创新网络,为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活力。德国则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着手,通过工业企业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工厂的建设。日本主要通过直接的资金支持和政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助力融合发展,1998年出台的《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TLO)为推进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转让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加速了前沿科学的商业转化。在国内,北京提出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全覆盖的目标,积极推进科技园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企业在战略咨询、数字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广州进一步强化其工业设计优势的同时大力培育优质“四化”平台,赋能制造业创新和数智化转型。上海则结合其前沿科技优势,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推动高效储能、智能穿戴等高端产业的发展。
4.3 人力资本的培育与积累
人力资本累积的关键在于完备的人才引进、科学的人才培育与人才评估。人才引进方面,1996年美国颁布针对高素质人才系统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方案,同时制定了完善的移民政策。广州市则依托《南沙方案》,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在人才培育上,美国推出大量人才培育新模式,例如,发挥社区大学的培育效能、推出先进制造业在线培训项目等;德国秉持的“双规制教育”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2016年推出的《面向数字化知识社会的教育行动》更是强化了民众的数字素养;日本于2015年出台《机器人新战略》提出了软件、系统集成等专业人才的系统培育方案。上海加快构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为企业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相应补贴。广州则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境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在人才评估方面,美国教育数据系统公司牵头开展全国需求评估,重点关注制造商所需的劳动力技能,其发展性的人才评价制度,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人才保障体系。
5 河北省“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细化政策安排,强化顶层设计的指引效能
前瞻性宏观政策的引导是美日德以及国内典型地区融合发展得以成功的关键。河北省于2021年、2022年先后发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导向目录》《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比其他地区典型实践经验,河北省政府顶层设计规划还应继续做好细化和完善工作,明确“两业”融合具体路径,推动产业集聚,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土地等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转型升级。
5.2 推动创新驱动与数字化赋能,构建创新生态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是河北省的短板,高校资源不足亦削弱了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河北省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通过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与京津地区的高校、高等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平台展开合作。同时,重点培育“两业”融合示范企业并为大中小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以小带大、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此外,政府应强化“数字政府”建设,做好数字化发展的先锋模范。
5.3 创新人才培育与引进模式,汇集数字人才
“两业”融合发展有赖于充足的数字人才储备。2016年,河北省推出“1+3+N”人才政策体系,此后出台人才引进与服务保障等相关政策文件并初见成效,但河北省仍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和高端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在人才培育上,一方面要加强学校教育对新兴数字技术的运用与相关课程开设,增强大众对数字技术的兴趣与认识;另一方面要强化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培训,通过宣传教育、开设公共学习平台等方式,推动从业人员数字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也可借鉴德国“学徒制”、日本国际化人才的培育模式,优化人才评估,提升人才培育的有效性。在人才引进方面,继续完善“1+3+N”政策措施,加大对高校、企业等的高端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提升河北省人才吸引力。
5.4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开放合作水平的波动与外资吸引力的不足是阻碍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对于河北省来说,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降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准入门槛,通过企业协作推动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减税降负,优化政府服务效能,创新举措提升河北省的外资吸引力,为企业提供开放、自由、高效的发展环境,进而为“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苏永伟.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2007—2018年的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2020(9):85-91+117.
孔宪香,张钰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22(5):22-31.
窦大鹏,匡增杰.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 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22,13(1):46-58.
郭朝先.产业融合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49-60.
傅为忠,刘瑶.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 (12):19-29.
黄顺春,张书齐.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21,37(2):5-9.
刘国新,王静,江露薇.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及评价分析[J].管理现代化,2020,40(3):20-24.
王梅娟,余东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动态演进及来源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2,38(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