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坐拥世界一流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中国车企从未像今天这般自信。然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登高跌重,往往比在平地上摔一跤更痛。因此,站在前人不曾取得的成绩之上,中国车企却也承受着未曾感受过的压力与焦灼:智能化的下半场已经来临,打造世界汽车品牌的重担在肩,人人都想成为移动出行公司,但到底路该怎么走,往哪里走,没人知道答案。正如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显君在发布《中国汽车品牌强基工程》报告时所说,在产业稳定发展时期,运营管理能力更加重要,但到了产业颠覆期、动荡期,战略方向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与死”。那么,就当下情况来看,各家车企所走的转型升级之路,到底谁走对了呢?
所谓转型,自然需要革故鼎新的勇气与魄力,即“自己革自己的命”。但想要升级,却也不能全部推倒重来,需要有一个立足点。继承与创新,就像是八卦中的“阴阳”一样,从来都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那么,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在喧嚣的流量时代,中国汽车品牌该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或许此刻我们最应做的,是暂时停下狂奔的脚步,回首看看来时的路。从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破土动工开始,中国人的汽车梦自此发端,至今已经走过70多年。在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轨迹背后,是一代代汽车人锲而不舍、不断开拓的精神和付出。反观这么多年能够在汽车市场屹立不倒,永葆青春的企业,无一不是力争求真务实、拼搏进取、协作创新的“长期主义”者。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以吉利、长城、奇瑞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国品牌汽车企业,都通过走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之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与许多国际品牌齐头并进甚至实现了赶超。
这也是为何,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提出:“只要我们积极地面对内卷的挑战,坚持依法合规,从长计议,坚持打基础、练内功,坚持品质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会走出内卷的怪圈。”唯有“长期主义”,才能摆脱被流量裹挟的命运,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健康发展,这无疑已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共识。
2023 年,中汽中心将第001 号国内新能源汽车六维电安全技术体系认证证书颁发给吉利银河E8,吉利银河E8 也成为了首款通过该体系认证的新能源汽车。
当今的中国汽车,身处百年未遇之大变革。当旧有的秩序被打乱,新格局还未建立之际,谁都有可能成为“黑马”,坐上第一的宝座,但谁也都有可能会掉下“神坛”,经历难捱的阵痛期。大争之世,何以争先?长期主义是答案,但落到实际行动,又该如何做呢?
首当其冲的是坚持发展定力,保持战略耐心,比单纯靠低价竞争抢占市场更重要的,是坚守“高价值、高品质”,这是一条难但正确的道路。“吉利一直以来主张不简单地打价格战,但我们必须保持价格优势,在严格的成本控制前提下,要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尤其是企业的道德战。”杨学良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有关价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我们认为安全是基本,安全是汽车产品的基本前提。”
作为在汽车行业范围内率先提出并践行“全域安全理念”的车企,吉利多年来在安全领域的深耕和创新有目共睹。吉利提出的“全域安全”涵盖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安全四大安全域,已成为吉利根深蒂固的产品开发理念,并得到了行业认可。2023年,中汽中心将第001号国内新能源汽车六维电安全技术体系认证证书颁发给吉利银河E8,吉利银河E8也成为了首款通过该体系认证的新能源汽车。
想要走得远,必须先能站得稳。在坚持长期主义的道路上,掌握核心技术永远是第一要务,尤其当汽车的智能化时代到来时,掌握“灵魂”才能确保拥有更多话语权,立于不败之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做到了全栈三电自研自造,800V碳化硅电机控制器可实现四轮完全独立驱动,雷神电混8848平台拥有最高能达46.1%超高热效率引擎、新一代雷神3档变频电驱、P1+P2超频驱动等先进电混技术,历时三年研发的全球首款量产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金砖电池,充电15分钟补能500公里。
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吉利拥有BMA、CMA、SPA和SEA四大世界级智能架构,其中,SEA浩瀚架构历时五年,投资超过200亿元,是全球目前共享最多,技术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可以将软件开发的时间缩短50%以上。此外,中国首款自研的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自研车规级高精度定位模组,以及星睿智算中心,都为吉利汽车的智能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奔腾的流水从峭壁上倾泻而下,才能有“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气势;当苍鹰在九万里的高空振翼翱翔,才会产生展翅苍穹、谁与争锋的昂扬斗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更能看得清。当下不少车企都在拓展各方面的布局,有些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汽车业的范畴,但细究背后的关联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面向未来发展态势所下的一盘大棋。
例如整车企业纷纷搭建超算中心。去年2月,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吉利有史以来设施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信息化战略项目。据悉,吉利星睿智算中心计算能力达到了102亿亿次/秒,未来可满足350万在线车辆的并发计算需求。其计算能力覆盖包括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安全、试制实验等业务领域,提升吉利整体研发效率20%。对于依靠大模型不断迭代的智能网联汽车来说,超算中心绝非必要,但绝对属于“锦上添花”,能助力车企更好地实现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日前,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开启首次实战检验,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作为执飞单位,顺利完成了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
再如近段时间异军突起、颇受关注的飞行汽车。日前,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开启首次实战检验,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作为执飞单位,顺利完成了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和广汽集团等也纷纷加入这一赛道,这并非因为车企“异想天开”,而是在深刻洞察低空出行的发展趋势之后,搭建更丰富的出行场景、提供更多的出行产品,真正践行“移动出行公司”的使命。
还有吉利布局低轨卫星领域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吉利是国内首家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企业,旗下的时空道宇是国内首家实现星座卫星轨道级部署的企业。2022年6月,时空道宇成功发射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二轨(11星)已于2024年2月初择机发射,在轨卫星已达20颗。吉利此举,不仅是为了着眼未来出行,布局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打造,而且也能提升智能产品的体验,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心有繁星,方能前行不辍。中国汽车品牌的转型升级之路,当然不止一条。究竟谁能越走越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