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024-09-11 00:00:00刘剑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随着社会对个体全面发展认识的加深,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如今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微德育逐渐得到重视。微德育注重把德育自然地融合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将德育知识浸入学生的内心,以推动学生性情养成、智慧发展、品格塑造与气质提升。文章旨在深入探究如何将微德育有效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之中,给小学生带来更丰富、多元和有趣的德育体验。

【关键词】微德育;核心素养;性情;智慧;品格;气质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微德育”这一创新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微德育强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教育实践,用更加自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实践证明,微德育能够无痕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微德育的实施,使得德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有效。

一、微德育渗透:潜移密润,性情自铸

微德育渗透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微德育的本质就在于“微”,即通过细微的行为方式如春风拂面般抚慰学生的心灵;前提是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内在成长规律,即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用巧妙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德育熏陶[1]。这一渗透式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感知中发展。教师通过渗透微德育,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笔者在当班主任期间渐渐体会到了德育渗透的要领—不是在课堂里灌输道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如此,德育知识才能像细雨般无声无息地滋养学生的心田,促使其自然养成优良品德。一天,笔者无意中看见几名学生弯下腰去捡掉落在地的树叶,将其小心地放回树根旁。这一幕让笔者心生好奇,笔者便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名学生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纯真的光,说:“老师,这些叶子落在地上像离开了家一样,我想让它们回到‘家里’,这样它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听了这话,笔者心里泛起一股暖流,这种纯洁和善良的品性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于是,笔者组织了一个以“感恩自然、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笔者先请学生谈论自己和大自然的互动经历,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感恩自然、珍爱生命”。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如节约用水、减少塑料使用和进行垃圾分类等。此外,笔者还重视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写下保护自然的“保证书”,让学生承诺将学到的环保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使内心更柔软、善良。

本次班会让学生意识到万物有灵,在心里埋下一颗珍爱生命的种子。这种微德育渗透方式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它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机会,然后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保持德育的敏锐性,把握好教育时机,巧妙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二、微德育启迪:隐诲细导,智慧自增

教育实践中,微德育因其特有的启迪方式而带来更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除了靠外显的德育课程来实施道德教诲,还可以在每天与学生细微的互动中巧妙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省。这一教育策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作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2]。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吸引人的游戏、布置挑战性任务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积极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该方法重启发而非灌输,要领在于指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会思考,以达到内化德育知识的目的。

作为班主任,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在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因为智慧是学生成长的核心力量,也是他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有力工具。基于此,笔者平时尤其注重以微德育来启发学生。有一次,笔者组织了一场班级辩论比赛,主题是“要不要让学生用手机”。这一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参与辩论的学生组成正方与反方,开展辩论,其余学生充当观众。在两队学生辩论过程中,笔者发现一名平时不太擅长表达的学生观众一直认真听讲,并表现出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辩论结束后,笔者专门找他交谈,问他是怎么看待这一辩论话题的。在笔者的鼓励下,他大胆说到自己本来对这个话题没有什么想法,但在听大家辩论时渐渐产生了一些看法,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使用手机的好坏,而在于我们作为学生应如何发挥手机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该学生的这一思考体现了他智慧火花的闪烁。笔者很欣慰,马上表扬该学生能在思考和探索中自我启迪,形成自己的个性想法,从而增强了该学生的信心。

笔者通过辩论赛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理性看待手机使用的问题,并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笔者还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给个别学生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自我,发展思辨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这种微德育的启迪方式能使学生从自己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启发,进而增长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策略引导者与智慧启迪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师成为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的指路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三、微德育垂范:默示轻引,品格日臻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以身教开展微德育,会使德育效果更显著。教师不仅要在语言上传递科学的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更要通过日常行为示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不管是课上严谨地探索知识,还是课后认真地处理每一件小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使品德教育不再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而是进阶到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与实践层面。这种引导方式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帮助学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3]。

作为班主任,笔者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一直注意以微德育垂范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比如,笔者发现一名学生上课常常走神,不认真听讲,让人有些担忧。因此,笔者课后主动找到他,问他是否有什么困扰或问题。在笔者温和的语言引导下,他讲了自己家里近来发生的烦心事。耐心地倾听后,笔者给他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经历的一些困难,并给予他一些建议和鼓励: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争取战胜困难。听到笔者的故事,他先是有点惊讶,而后陷入沉思,不停点头。在谈话后,笔者观察该生的表现,发现他的状态逐渐好转。

另外,笔者也注意从日常生活细节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教学之余和学生分享一些自己身上关于诚信、勇敢、善良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得到智慧与启迪;主动帮助学生拾起掉在地上的文具、收起散乱放置的作业本、摆正歪斜的桌椅等,使学生意识到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也要主动帮助他人;抽空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和参加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发展多项兴趣爱好;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的这些似乎不起眼的举动累积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德育力量,塑造和升华了学生的品格。

以上案例说明,品格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使良好的品格逐渐内化为学生个性的一部分。微德育垂范具有不容忽视的长效性与深远影响力,它无须教师过多地说教,只需教师通过日常诚挚的关怀与行为示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优良的品格。笔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爱、支持与指导,学生最终一定会茁壮成长,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即班主任需要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微德育养成:淡抹轻绘,气质自成

道德品质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并由内而外通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散发出来。微德育对学生气质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它强调通过温和细致的教育手法,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4]。微德育的过程不是仓促的。教师需要像画家淡抹轻绘一样,一笔一画晕染出学生特有的个性风貌以及内在气质。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里,笔者领悟到德育不只是道德知识的教学,更是个性气质养成的熏陶过程。细节决定成败,教师需要借助细节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气质。笔者会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细节,如注意礼让同学,在走廊不要吵嚷,遇到教师要打招呼,与他人交谈时保持礼貌和谦逊,尊重他人的习惯等。注意这些似乎不起眼的细节,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展现出良好的修养。

另外,笔者意识到文化对个人气质养成的涵养作用。因此,笔者经常组织开展班级的书法比赛、诗歌朗诵、阅读分享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透过这一微德育气质养成途径可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渐渐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和品位,言行举止更加得体大方,精神风貌也更加积极向上。

微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理念与手段,以微妙的点点滴滴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成长。笔者认为,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微德育引导,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成长历程,才能使学生成为有内涵、有素质、有文化的人。在微德育的日积月累中,学生能将优雅从容的气质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可见,以微德育培养气质,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微德育的引入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点滴中渗透德育。教师通过在课上和课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在微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比常规德育更大的挑战。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微德育的核心内容及实践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将核心内容及实践方法灵活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方法,深入地研究微德育的理念,寻找和创造更多适合学生的微德育应用场景,以满足新时期学生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月细,聂英华.“立德树人”的内涵辨析与新时代要义[J].深圳社会科学,2020(2):14-21.

[2]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

[3]周海伦.浅谈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80,184.

[4]徐忠宝.基于小学生德育现状的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9):349-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微德育的实效性研究”(立项编号:tjkzd2021-0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剑(1983—),男,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