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学科实践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联合,统整学习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在跨学科实践中,教师要坚守学科本位,谨记跨学科融合实践的目的是实现文本的核心价值,真正实现学科育人。文章以《伟大的悲剧》为例,探讨跨学科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融合与平衡,以求能找到更理想的跨学科实践路径。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学科融合;传记文学;《伟大的悲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提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同时,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正式纳入课程内容。跨学科学习以语言实践为基石,巧妙地整合并联结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学科、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应对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而真实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形成独特的跨学科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展现了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深刻内涵。
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两条实施路径:一是创设统整情境,运用各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二是基于学科情境,关联各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深化语文学习的经验[2]。《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触摸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时,会与气候、航天航空、天文、物理动力学等学科产生必要的联结,同时,《伟大的悲剧》作为文学传记,具有尊重历史真实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也要与历史学科产生联结。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伟大的原因,理解悲剧的意义;教师还要完成对课堂的整体建构,带领学生建构传记类或者科幻探险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一、远望—寻找不同学科的联结点
跨学科思维是指在教学中不局限于学科边界,重视学科内部、外部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跨界去整合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3]。语文跨学科学习倡导在稳固的语文学习基石之上,鼓励学生主动跨越边界,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场域。
以跨学科的角度重构《伟大的悲剧》一课的教学,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联结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而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主题。
2023年5月,上海虹桥中学丁京京老师开展了一堂《伟大的悲剧》跨学科语文教学研讨课,其以开设“探险英雄展示厅”、设计展板的形式,融入地理、历史的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南极地理资料和探险史上同类型的事例,更加了解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过程中的艰险,以及在探险史上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最后,丁老师站在单元视角,将本文与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太空一日》和《带上她的眼睛》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定义何为“伟大”。丁老师通过创设统整情境,展开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跨学科协同解决语文学习问题。
要想读懂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学生就要读懂斯科特一行在逆境中奋斗、挣扎的精神。这要求学生能够还原斯科特一行从南极返回的时空路线图,标明他们的行动轨迹,将人物置身于漫长和广阔的时空中来理解人物。此过程涉及的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时空要素才能定位一个历史事件,这是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联结。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超越学科界限的思维与方法,能够使得学生的认知活动向运用、分析、创造等高阶思维发展。
二、回首—坚守语文学科的主阵地
在目前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概念混乱、学科定位不清、整体理解的差异度较大等问题。教师应该明确,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要坚守学科本位,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体现语文学习的本质。
《伟大的悲剧》是探险主题类作品,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文学传记类作品。文学传记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具有生动性、真实性的特点。在认真考究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茨威格以天才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手法,艺术地还原了《伟大的悲剧》的一幕幕。因此,在《伟大的悲剧》的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要坚守语文主阵地,关注文学传记中人物的精神,要让学生从细节的品读中形成深刻完整的认知。
2023年12月,厦门海沧区教研员李燕玲老师执教《伟大的悲剧》区级公开课,带领学生展开学科差异对比,坚守语文主阵地。教学设计简案如下。
(一)导入
1.重读《伟大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探险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历史学家,你会记录谁的故事?
4.为什么茨威格不为阿蒙森等人作传,反而为斯科特等人作传?
(二)发现时空的奥秘
《伟大的悲剧》一文反复提及时间、地点,除了表明斯科特等人的行动轨迹,反复提及时间和地点还有什么用意?
(三)体会细节的力量
1.奥茨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队友们的两次回应不同?
2.文章的12~13段,斯科特把“我的妻子”划掉,改为“我的遗孀”,这道划痕展示了斯科特什么样的心理轨迹?
(四)总结:传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
纪实性是传记最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传记类文学作品时,除了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了解传记作品的事实层面,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对传记文学的文学性进行探究,如对细节进行揣摩,要求学生挖掘反复提及时间和地点的深层用意,让学生理解时空要素背后的价值,即时空要素加强了悲剧的力度,体现出逆境中人性的挣扎和勇气。
(五)部分教学片段
师:阅读8~10段,奥茨要求把自己留在睡袋里,队友们坚决拒绝,奥茨提出要到外边走一走,队友们“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奥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队友们的两次回应不同?
生:不想拖累队友。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个决定?
生:极度疲惫、燃料用尽。
师:太过抽象,请描述具体的情形。
生:用踉踉跄跄的双腿走了若干公里,达到了身体的极限。
师:我们要看到坚持背后,人物求生的欲望和意义。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其求生意志的顽强?
生:面对注定的死亡,斯科特团队在和死亡进行较量,体现了英雄的意志。
师:为什么奥茨后面不坚持了?
生:他知道人类的极限,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最终向暴风雪走去,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师:队友为什么不劝阻了?
生:尊重了奥茨的选择。
师:队友做出决定的心情如何?
生:自责、愧疚、良心不安。
师:第2段中,茨威格以斯科特的角度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确,历史关注胜利者、成功者,关注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永恒事件,但是文学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体现人类精神高度的细节。
在本次课程中,“奥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队友们的两次回应不同?”是具有思维含量的高阶问题,是关于生命思考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就要有时空概念,回到文本中搜集信息,看看奥茨做这个决定的具体情形,思考奥茨这个决定给自己和他的队友带来什么。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品读,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知奥茨和队友决定的背后,有人类在极端自然环境下的挣扎奋斗,也有个体对于生命尊严的选择。传统认知里,伟大的原因多数是崇高,但是该文本让学生理解到,勇气和恐惧共同成就了伟大。由此,学生对文学传记主体人物的精神有了完整的建构,对“伟大”这个抽象的词的具体内涵有了具体的理解。
传记文学作品怎么读?李燕玲老师帮助学生建构了阅读传记类作品的三个路标:关注时空要素、细节刻画和作者评价。这节跨学科实践课,加入历史的维度,使得课堂学习向纵深发展;关联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深化语文学习经验;关注到文学传记和历史传记的学科差异,坚守语文主阵地。
三、融合—实现学科价值的终点站
《伟大的悲剧》从主题看是探险类作品。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的探险指向人类文明—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创性意义;而从文学角度看,探险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着重在细节中凸显个体生命在探险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勇气、力量。历史习惯以成败论英雄,而文学更侧重以生命的价值论英雄,这正是茨威格为失败者作传的原因。在《伟大的悲剧》的跨学科实践中,文学和历史最终的走向应是学科的融合,个体和群体探险的意义最终应是殊途同归、融为一体,历史和文学合力建构了完整的人类文明影像,由此深化学生对于人类探险精神的完整认识。
跨学科学习的定位和功能可以用“联结、运用”这两个关键词来概况,即联结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开展类型丰富的、满足实际生活要求的语言运用活动,与其他学习任务群、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合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4]。笔者认为《伟大的悲剧》的跨学科尝试,可以通过设置展馆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回溯还原历史时空中阿蒙森和斯科特这次历史性的角逐,引入历史、地理等资料,让学生通过两只探险队伍时空路线图的对比,感受斯科特一行落败的“悲剧”,同时初步带领学生探讨探险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接着,通过文本细节的还原,比较阅读文学传记和历史传记的区别,感受文学细节对于塑造个体生命价值的力量;最后,通过对不同学科的融合理解,感受探险对于人类群体和个体的意义,升华对探险类主题作品的理解。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环节一:还原角逐,理解悲剧的遗憾
环节二:挖掘细节,感受伟大的力量
环节三:融合理解,见证人类的文明
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历史和文学是互补的关系,最终走向是殊途同归。文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量成为人类文明的支撑,历史和文学没有高度的区分,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人类文明的见证,最终合力构建人类文明影像,实现学科的价值。
产生跨学科理解、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整合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判断标准[5]。跨学科实践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科的融合,实现学科核心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实践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的束缚,鼓励学生以更全面、综合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世界,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结语
在探讨语文教学与跨学科实践的融合时,不难发现,纯粹的语文教学与跨学科教学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侧重点。纯粹的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注重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力;而跨学科教学则更加注重课堂的综合性与思维的广度,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利用学科间的差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转而全面追求跨学科教学。实际上,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在跨学科尝试中,教师应始终立足语文学科的本位,把握其核心价值取向,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教师也要清楚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标,确保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不偏离语文教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沈静.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J].语文建设, 2022(19):18-22,36.
[3]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59-64,72.
[4]吴欣歆编著.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5]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2018(22):7-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厦门市“市管区培”专项学科带头人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区域性学科督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MXDHC20230101+0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晓清(1992—),女,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