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三方面,提出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策略,并以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为例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范式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高阶思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高阶思维作为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需要学生经历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认知过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具备创新能力。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涵盖了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境。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复杂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反思,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下面笔者将探讨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一方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解读教学内容,明确高阶思维目标导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新课标》)立足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学板块、教学主题细化了教学目标。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解读教学内容,明确高阶思维目标导向,为后续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开展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一)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是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地理过程的演变规律等)进行梳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1]。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教师可以为后续进行案例分析和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主要结合大气运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自然灾害成因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气系统以及天气现象,并在进行原理与过程分析的基础之上形成综合认知。《新课标》中针对该单元的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教师可以将该单元教学内容细分为“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寒潮灾害”四部分。这四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整理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二)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需求,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在高阶思维培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目标需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结合高阶思维的培养要求来确定。
对于“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确定关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人地协调观—1.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入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2.让学生能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综合思维—1.借助案例教学,让学生尝试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2.通过综合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1.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差异性并挖掘其背后的地理因素;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案例,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1.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模拟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实践;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方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2]。
上述教学目标涵盖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以及知识、技能、观念这三个层面,以此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引入多样内容,创新高阶思维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在具体的实践中,为了创新高阶思维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和通过案例展示来过渡的策略。
(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图文结合是展示案例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是利用图文来辅助教学。利用统计图表、图片、地图等可视化元素,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直观地展示出来,呈现相关趋势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来说明,有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理解。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精选案例,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展示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通过制作统计图表的方式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动静结合的展示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案例引出教学主题[3]。
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关于2021年7月发生在河南郑州的洪涝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视频描述灾情,以此初步感知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随后,教师可以展示河南省地形图与有关灾情的官方统计数据,引导学生知晓洪涝灾害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进而引发学生对“2021年7月发生在河南郑州的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造成怎样的影响?”“根据河南省地形图,你能否归纳总结出河南省的气候特征?”“你能否根据河南省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的思考。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单元教学内容,用河南郑州的洪涝灾害的案例引出教学主题,随后通过展示河南省地形图建立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探究出洪涝灾害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落实高阶思维的培养目标。
(二)通过案例展示来过渡
在高阶思维培养视域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将案例与教学重难点有机结合,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案例展示来过渡是在由前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过渡到后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介绍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归纳总结。在采用通过案例展示来过渡的策略时,教师可以从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引出案例、结合案例合理设计问题两个方面来考虑。对于第一个方面,在展示案例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案例相关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然后逐步引入难度递增的案例内容。对于第二个方面,结合案例内容,教师可以提出具备合理性、逻辑性、层次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探究地理知识[4]。
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教学中,由于学生通过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并且能够总结出降水、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可以围绕高阶思维培养目标,展示中国各省区市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河南省人口密度分布图及河南省各市GDP数据等,并提出以下问题:“1.结合老师所展示的内容,你能否总结出我国哪些区域洪涝灾害频发?2.结合水循环原理,你认为有哪些人为因素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3.洪涝灾害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认知经验总结人地关系,分析与探究有关人地关系的地理问题,按照“河南郑州—全国各地—河南郑州”的顺序分析案例,能够让学生从问题中总结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聚焦高阶思维,优化高阶思维教学过程
课后实践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标准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当以高阶思维培养为导向,突出课后实践,设计评价标准。
(一)突出课后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高阶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5]。
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新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课后实践活动任务:请你自行选择普通民众或政府工作人员等角色,站在所选角色的角度为河南省有效防灾建言献策。
可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自然灾害成因的认识,并借助互联网搜集资料,找寻解决办法,在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同时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勇气。
(二)设计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发展、对课后实践活动做出全面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当结合案例教学、高阶思维教学特色,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对于“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这一单元的内容,围绕角色扮演的课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角色选择合理性、所提建议可行性、防灾相关知识理解和应用情况、思维深刻性与创新性的评价标准,具体如下[6]。
角色选择合理性—是否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对各角色防灾职责的认识,合理选择了普通民众或政府工作人员等角色?
所提建议可行性—所提出的有关防灾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及针对性?建议内容是否考虑了河南省的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及不同角色所起的作用?
防灾相关知识理解和应用情况—是否深刻理解并充分运用了所学的防灾方面的知识?
思维深刻性与创新性—所提出的建议是否反映出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
结语
当前,高阶思维培养已成为教师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高中地理教学是高阶思维培养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如何围绕高阶思维培养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是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开展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灵活采用本文提出的“解读教学内容,明确高阶思维目标导向”“引入多样内容,创新高阶思维教学方式”“聚焦高阶思维,优化高阶思维教学过程”三点教学策略与实施建议,以“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范式为参考,从而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明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案例设计: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J].地理教育,2024(增刊1):35-37.
[2]潘竟源,杨建军.基于海洋国土意识培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以湘教版“海洋与人类”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1):103-107.
[3]陈奕文,吕红梅,杨广斌,等.基于GEOVIS Earth Studio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以“河流地貌”为例[J].地理教学,2024(2):42-46.
[4]李新.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设计:以“宁夏沙漠化及其防治”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5):46-49.
[5]柳冬青.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以“风成地貌”为例[J].地理教育,2024(5):54-58.
[6]胡亿芬,周旭,赵慧,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J].地理教育,2024(5):26-30.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高阶思维视角下高中地理课堂大概念教学策略的探究”(课题编号:2023-L-1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珍(1979—),女,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