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2024-09-11 00:00:00黄秋燕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儿童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文章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和要求,探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指导策略;美术创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宗旨和原则,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学习和贯彻《指南》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和视觉经验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根。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美术活动中捕捉契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求,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经验,拓展幼儿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认识[1]。

以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树的艺术美”为例。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将幼儿带到公园的树林里,让幼儿观察身边的树,感知树多样的形态、线条和色彩,并让幼儿与自己喜欢的树合影,从而使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视觉经验。只有回归真实的生活,儿童的艺术表现才是本真的、具有活力和灵性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还原艺术学习,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欣赏造型各异的树以及艺术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克里姆特创作的《生命之树》。在这幅画作中,树枝呈螺旋状,造型很特别。通过感受和欣赏身边的树以及艺术大师的作品,体会作品的艺术美、色彩变化美以及艺术大师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幼儿丰富了对树的认知经验,拓展了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认识,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最后,幼儿创作出来的树不再是一个模样、一个色彩,而有着多样的形态、线条和色彩,更显得有趣与灵动。

二、拓展思路,选择合适教学范例

《指南》中特别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那么是不是就不能提供范例呢?事实上,范例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2]。那么如何选择范例,如何有效地运用范例,把握范例的呈现时机、数量、类型(图片、实物、视频)、价值(范例的呈现是否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考虑范例对儿童审美情趣和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教师应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要拓展思路,开发多种途径,选择合适的范例。

目前,幼儿园的美术范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呈现的范例形式单一,经常只有一张图画或一个作品,不能有效地拓展幼儿的艺术感受空间;范例的典型性不够,对幼儿的探索起不到启发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范例时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和范例性。

首先,范例的选择要遵循基础性原则,即着眼于幼儿现有的基本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审美水平。以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泡泡画”为例。教师展示的范例是一组用不同泡泡工具吹出来的具有印染效果的创意添画作品,其构图简洁、色彩明快。教师借助范例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掌握根据泡泡的印染效果进行创意想象和添画的方法,使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

其次,范例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原则,即教师所选择的例子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能够反映教学的重要知识点。以中班美术活动“彩虹鱼穿新衣”为例。活动中,教师展示了几只装饰漂亮的彩虹鱼,它们有的穿着彩色圆点的衣裳,有的穿着条纹的衣裳,有的穿着圆点与条纹相间的花衣裳。这让幼儿明白,原来鱼鳞上的线条不仅可以排列组合,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组合,这样鱼鳞看起来就更加美丽了。幼儿很快领悟到装饰彩虹鱼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通过变换线条和颜色,实现个性化创作。

三、提供丰富且适宜的美术工具材料

首先,教师要投放丰富且具有可塑性的材料。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创作的基础和保障[3]。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材料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媒介,还是他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自我表现的重要载体。幼儿在与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互动中,能够不断加深对不同工具材料的性质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为个性化地进行艺术创作奠定基础。因此,只要幼儿觉得能够用于艺术创作的材料,如大自然的材料、生活中的材料、美术工具材料等,教师都可以带领幼儿收集,或者请家长带领幼儿一起收集并投放到美术区域中,方便幼儿感受和体验不同材料的用法和创作效果,进行多样的艺术创作。

丰富且便于幼儿利用的工具材料包括:大自然中的各种材料—树叶、树枝、小石子、松果、贝壳、豆类、玉米棒、葫芦等;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各种材料—各色布片、报纸、包装纸、纸盘、毛线绳、棉花、棉签、小滚筒、瓶子、糖果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排笔、各色颜料、各种纸张、调色盘等。

在中班美术活动“小树叶”中,教师让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观察和收集大自然中的落叶,并利用各种各样的落叶进行艺术创作。树叶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创意拼贴,还可以用来做成树叶花篮、树叶拓印、树叶彩绘等。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工具材料,让幼儿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成果更为丰富多样。

其次,教师的材料投放思路和策略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教师提供工具和材料时应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确保其是为目标的落实而服务的。以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泡泡画”为例。该活动目标是让幼儿能根据泡泡的印染效果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为达成这一活动目标,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了用心思考和调整。最开始,教师提供给每个幼儿的泡泡工具只有单根吸管。幼儿吹出来的大多只是单个的泡泡。这种泡泡印染出来的效果比较单一,不利于幼儿创作丰富多样的作品。于是,教师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印染效果?教师投放了各种形状的泡泡工具,有单根的大吸管、多根小吸管捆在一起的吸管柱,还有蜂窝状的吹泡泡工具。这样,幼儿们吹出来的泡泡都不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是单个的,有的是好几个叠在一起的。多种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各色各样,其丰富的印染效果有助于幼儿创造性地发挥创意。

最后,教师要依据材料的特性投放材料。比如,在“有趣的泡泡画”这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创作的纸张是经过用心思考与调整的。活动中,幼儿需要使用液体颜料水在纸张上吹泡泡,并发挥想象作画。普通纸张较薄,吸水性不强。如果为幼儿提供普通纸张,就很容易出现纸张破损、不容易干等问题,最后呈现的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个别教师让幼儿使用生宣创作,生宣吸水性较强,但是吹在生宣纸上的泡泡容易晕染开,不利于幼儿后续的添画。考虑到纸的特性,教师最后为幼儿提供了素描纸,素描纸更厚实,吸水性更好,呈现出来的作品效果也会更好[4]。

再如,在中班美术活动“动物比美”中,教师一开始给幼儿提供的是比较小的动物纸板,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育不够完善,让他们对太小的底板进行剪贴、撕贴,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把纸板调整为一次性雨衣,方便幼儿操作且幼儿可以在活动最后穿上自制的动物服装进行欢乐现场秀。设想是非常完美的,但是教师忽略了一次性雨衣的材质,它非常薄,表面光滑、不宜上色,而且粘不牢,加上雨衣的面积比较大,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最终导致幼儿呈现的作品效果不太理想。最后,经过组织幼儿交流讨论,教师将材料调整为稍大一点的动物底板。在投放动物底板时,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底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用撕贴、剪接或绘画的方式制作动物身上圆点、条状或块状的花纹。这下,每个幼儿都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创作的快乐。

总之,在投放材料时,教师一定要依据《指南》要求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幼儿的材料,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自信、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创作,在活动中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四、巧用信息技术突破创作难点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炼既简洁有效又清晰明了的操作步骤,引导幼儿在充分感受与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而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创作难点。

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百变小人”中,教师先是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一次剪出两个形状相同的东西?”再巧妙地利用希沃白板直观形象地演示折剪、重叠剪等技巧。幼儿一目了然,掌握了本次课程的难点。在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泡泡画”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四种用泡泡工具进行印染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幼儿,助力幼儿了解吹泡泡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中班美术活动“动物比美”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展示撕、剪、画、贴等创作方法。在“蔬果乐园”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将马蒂斯创作的夸张变形的蔬果形象与真实的蔬果进行对比,让幼儿欣赏和感受马蒂斯剪贴画简洁、夸张的风格,初步了解夸张变形手法。教师还借助希沃白板直观演示将蔬果进行夸张变形—变长、变细或变大、变小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美术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助力教师打造更加高效的艺术课堂。

五、为幼儿创造评价和展示的机会

《指南》指出,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以往,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作品,更为强调幼儿美术技能、技巧的发展,导致评价过于片面,这样并不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反而容易使幼儿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幼儿发现和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以及个性化的创作形式等,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专注性等诸多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将静态的作品与动态的美术活动过程评价有机结合,帮助幼儿积累艺术表现经验,以推动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5]。

比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好喝的缤纷果茶”中,教师让幼儿尝试运用混合颜料、超轻黏土、水粉笔、彩色吸管等材料调制一杯“好喝的果汁”,表现果汁丰富的色彩。在评价环节,教师创设了鲜榨果汁店的场景,将部分幼儿的作品摆放在鲜榨果汁店里,让其他幼儿扮演顾客,购买自己想喝的果汁,并从色彩、造型等方面对果汁进行评价,让幼儿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和感受,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教学契机,丰富幼儿的生活和视觉经验,通过展示富有创意的实物或作品,创造机会和条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巧妙投放美术工具材料激发幼儿灵感,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创作难点,让幼儿将心中的美好和触动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美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与实施策略[J].上海服饰,2023(8):152-154.

[2]邢夏婕,聂红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233-234.

[3]王梓旭.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评鉴,2020(10):187-188.

[4]殷铭佳.小班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以本班美术教育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97.

[5]杜颖俏.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创意运用以及教育指导策略[J].科幻画报,2022(10):211-212.

作者简介:黄秋燕(1981—),女,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城西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