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幼儿德育融合课程的新路径

2024-09-11 00:00:00张小丽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偶尔会遇到一些随班就读的幼儿,教师应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融入班级环境,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和成长。德育是每个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随班就读的幼儿,教师应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实施德育融合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融合;随班就读;特殊幼儿

德育融合是开展幼儿德育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可将德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游戏活动中,让他们在体验日常生活、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道德成长。在实施随班就读幼儿德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投入充分的关照与爱心,不但要关注随班就读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还要设置随班就读幼儿与普通幼儿互动和合作的活动,以深化幼儿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让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设置综合化课程,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可设置德育融合课程,将德育目标与五大领域知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相结合。德育融合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随班就读幼儿的一些特殊需求,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随班就读幼儿往往面临着与同龄普通幼儿不同的学习挑战和需求,教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课程融合,从而确保他们在适切的节奏和方式下学习和成长。

例如,教师发现随班就读的幼儿在语言发展上相比普通幼儿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而且他们不知道如何与教师、同伴进行礼貌的交谈。基于此,教师在语言课程中融入礼貌用语和交往技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一段内容为每天早上幼儿与教师之间进行问候的视频,让随班就读幼儿重复视频中的对话,引导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并适时给予提示[1]。如此,幼儿能够在课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强化道德意识,并学会与他人文明、礼貌地对话。

再如,教师发现班上随班就读的幼儿喜欢动手操作,同时也发现他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有时会随意将垃圾扔到地上。基于此,教师在建构游戏课程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不同小组,让他们分别建构一个“绿色城市”。教师问幼儿“绿色城市”有哪些设施,幼儿会想到有太阳能发电站、垃圾分类回收站等。而后,教师将一些木质积木、纸板积木、废旧的纸盒、瓶盖、纸筒等摆放在材料投放区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引导幼儿想象如何利用废旧的纸板、饮料瓶等搭建太阳能发电站等设施,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对“绿色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如此,幼儿能够在课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强化环保意识。

幼儿正处于的关键时期,教师基于对随班就读幼儿的充分了解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促进幼儿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良好形成。幼儿能在综合化课程的体验中逐渐养成尊重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等优良品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设置多元化活动,使德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由于随班就读的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协调等方面存在特殊的需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融合,设置多样化的游戏活动[2]。教师可设置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手工制作、舞蹈表演、歌曲合唱、科学实验、自然观察、户外运动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情境创设等方法,根据随班就读幼儿的年龄和兴趣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在开展绘本阅读时,教师发现班上的两个听障幼儿阅读兴趣较低。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教师应调整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选择更能吸引听障幼儿注意力的绘本,如绘本《司马光砸缸》,其图画丰富、色彩鲜艳、情节简单,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和发挥想象。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添加动画和音效等方式,增强绘本的趣味性,比如添加司马光举起石头的动画,以此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同时,在讲解绘本时,教师可通过设置表情和简单的肢体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比如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司马光救人的过程,以此拉近幼儿与故事人物的距离,让德育变得温暖。此外,教师可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比如设置触觉-听觉互动游戏。教师先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通过触摸和倾听来辨别这是绘本中提及的哪些物品。具体而言,教师将木头、石头等物品摆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蒙上眼睛,引导幼儿触摸并轻轻敲击物品,倾听其发出的声音,然后说出物品的名称。如此,幼儿对司马光使用的工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还可设置视觉互动游戏,呈现一张绘本中的插图和一张修改过的插图,让幼儿找出两个插图的不同之处。比如教师呈现的第一张插图里司马光拿的是石头,第二张插图里司马光拿的是锤子。如此,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司马光砸缸》,培养幼儿沉着冷静、见义勇为的品质。

多元化活动可以帮助随班就读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促进全班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德育、随班就读、多元活动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

三、开展个性化游戏,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每个随班就读幼儿的身体技能、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基于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兴趣、能力和需求来设置德育融合课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促进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和个性化角色,从而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与方式,进而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同时,在个性化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方式和难度[3]。如此,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自主能力与决策能力,也有助于随班就读幼儿更好地融入班级,从而提升德育效果。在个性化游戏中,教师应密切观察每个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帮助他们尤其是随班就读的幼儿克服困难,让他们享受游戏的乐趣。

例如,教师观察到班上一名腿部有生理缺陷的幼儿在开展跑步类游戏时情绪低落。基于此,教师设置单足跳游戏,并将单足跳游戏设置成多种难度级别,激发幼儿挑战的热情,从而让全班幼儿参与游戏。对于身体条件较好的幼儿,教师可设置较高的目标;对于身体条件一般的幼儿,教师可降低难度。教师要特别关注随班就读幼儿的表现和反应,鼓励他多展示。在单足跳游戏中,教师可融入一些趣味元素,比如让两个幼儿一起单足往前走,或让幼儿蒙着眼睛跳。此外,部分幼儿有一些个人才艺,教师可以在单足跳游戏结束后,让这些幼儿进行才艺展示。其中,该随班就读幼儿获得了表演的机会,积极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可见,个性化游戏能让幼儿享受游戏的乐趣,获得发展的机会。教师通过开展单足跳游戏,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展现自我的品质。

在开展个性化游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幼儿的个体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德育引导。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游戏挖掘随班就读幼儿优势,开发他们的潜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家园共育模式,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德育培养

家园共育模式是指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起的紧密合作关系,能够增强教育活力,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家园共育是教师了解随班就读幼儿的有效渠道。在家园共育模式中,德育融合在形式与内容上得到新的发展,使德育延伸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随班就读幼儿萌萌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是有朝别人吐唾沫的不良习惯。从德育的角度来看,朝别人吐唾沫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对萌萌进行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进行谈话引导,通过情景模拟、制订规则、行为示范,逐步矫正幼儿的不良习惯。然而,这样的方式显然缺少家长的参与,难以对随班就读幼儿提供更精准的引导[4]。针对萌萌的表现,教师思考:萌萌这样的行为是偶尔为之,还是长期如此;萌萌如何看待这一行为;萌萌的家长是否知道这样的情况,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因此,教师进行家访,从而了解萌萌在家的真实的情况,以及家长对于孩子吐唾沫这一件事情的看法。结果教师发现这样的情况:萌萌的爷爷非常宠爱萌萌,因为萌萌有视觉障碍,爷爷对她非常宽容,甚至纵容;萌萌的爷爷认为,朝别人吐唾沫在萌萌的眼里是可爱的表现,孩子长大了就会改正。基于此,教师告诉萌萌的爷爷,萌萌朝别人吐唾沫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引起其他幼儿的不适,甚至孤立萌萌,对萌萌的成长和发展不利。而后,教师与萌萌的爷爷一起制订方案,让萌萌逐步改正该不良习惯。

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家长和教师共同教育和引导幼儿,为随班就读幼儿提供一个更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家园共育能够加强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了解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让教师获取更准确、全面的信息,从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五、建立有效评价机制,鼓励幼儿保持良好品行

教师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幼儿保持良好的品行,促进随班就读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效的评价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随班就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等,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落叶设计不同图案,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随班就读幼儿萱萱从幼儿东东的手上抢来了一片银杏叶。教师没有立刻制止,而是继续观察她接下来的表现。萱萱将这片叶子送给旁边的幼儿暖暖,暖暖正在制作一个心形图案,这片“抢来”的叶子,正好充当该图案的关键部分。对此,教师首先表扬了萱萱愿意帮助别人的行为,同时还表扬了萱萱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品质,而后指出萱萱行为的不妥之处,并告诉她:“拿别人的东西要征求别人的同意。”可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前,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表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5]。

教师对随班就读幼儿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够进一步推动德育融合课程的不断优化。此外,借助评价,教师能够发现活动设置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有利于促进随班就读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德育与随班就读融合,能够为随班就读幼儿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体系,让他们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和鼓励;能够让随班就读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让他们在幼儿园德育融合课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碧寅.我是绿叶:浅谈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集体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42):10-11.

[2]韩瑜雯.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实践探微[J].中小学班主任,2021(3):49-51.

[3]周明侠.蒙以养正:幼儿德育的历史流变、时代新解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4(4):73-82.

[4]江静.爱上劳动,乐享成长: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德育建设的思考[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11):24-25.

[5]蔡丹丹.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7):83-85.

作者简介:张小丽(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