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具有自主性和自然性,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成长和人格发展有积极作用。在开展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时,应遵循“儿童本位”,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制订游戏规则、组织游戏活动、解决问题和矛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游戏技能,达成游戏目标。同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户外自主游戏;“儿童本位”;教师支持
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儿园应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游戏的潜力,将游戏元素融入幼儿园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户外自主游戏指在幼儿园户外场所组织开展的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开展并自发交流,以促进幼儿智力、游戏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游戏的场地不仅包括幼儿园内的户外场所如运动场、游戏区,还涵盖了周边自然空间。自主游戏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减少了外部的干预,激发了幼儿的天性,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精心组织户外自主游戏,能够彰显幼儿园“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一、户外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世界在游戏中展现给儿童,而儿童的创造力也在游戏中显现。他认为,没有游戏就不会有完美的智力发展[1]。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既能带给幼儿快乐的游戏体验,让他们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同时也对幼儿的多方面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一)促进幼儿游戏能力培养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2]游戏能力作为学习能力与行动能力的关键要素,其自主性程度成为衡量游戏效果的重要维度之一。户外自主游戏是在户外环境中开展的游戏活动,其开放性环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天性和创造力。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拥有较高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他们在选择、开展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教师则更多扮演支持与辅助的角色。因此,可以说户外自主游戏是培养幼儿游戏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幼儿身体机能成长发育
健康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之一。良好的身体状况、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3至6岁的儿童处于身体机能快速发展的时期,适当的户外游戏和运动有利于幼儿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手部动作和身体协调性。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通常具有娱乐性与体育性的双重特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让身体器官协同参与,获得体能、协调性、灵敏性的充分锻炼。例如,“背对背运球”“过桥”“运彩蛋”等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猫捉老鼠”和“捕小鱼”等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速度与敏捷性;而“滚铁环”和“转陀螺”等游戏可以提升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三)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品质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依赖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和模仿的过程。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有机会参与集体性和团队性游戏,培养模仿、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探讨完成游戏任务的方法,沟通想法,齐心协力,以及分享游戏的收获与乐趣。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性发展,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儿童本位”下的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策略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调“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赋予游戏活动以生机和灵性,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成长体验。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真正做到“儿童本位”,凸显幼儿自主性。
(一)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激发游戏兴趣
游戏内容对于幼儿的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户外游戏中应考虑如何促进幼儿的自主选择。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推荐和设计游戏时给予幼儿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引导他们自主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项目,如“红绿灯”“运彩蛋”“快乐跳跳球”“背对背运球”“穿越火线”“踢球进桶”“赶小猪”等,并在游戏开始前介绍游戏规则与目的,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并参与游戏。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游戏选择,特别是那些喜欢独立游戏的幼儿,应给予他们自主游戏的空间和时间。为创造积极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资源,包括各类游戏区域(如沙池区域、攀爬区域、运动区域等)和游戏设备(如跷跷板、滑滑梯、平衡木、攀爬网等),以及游戏材料(如平衡车、陀螺、皮球等),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此外,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宜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的制作,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自主制订游戏规则,强化主体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游戏规则决定游戏的进行方式,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挥自主性,自主决定游戏内容和规则。“儿童本位”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还可以共同商讨、制订游戏规则。
以广受幼儿喜爱的皮球游戏为例,幼儿可以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自行商量游戏的具体规则,体现游戏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他们独特的想法为游戏注入了新的灵性,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比如,在“弹球入桶”游戏中,设定起始线和目标桶,规定球先着地反弹入桶才算得分;在“夹球袋鼠跳”游戏中,利用双腿夹球并跳至终点线,强调不得用手扶皮球等规则。幼儿通过自主制订游戏规则,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规则遵守意识,还促进了游戏创造力的发展。许多幼儿逐渐习惯于积极为游戏提出新点子,从而增强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三)自主开展游戏活动,提高游戏能力
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家”。教师不宜过分限制或干预幼儿的游戏行为,而应推崇幼儿自主开展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幼儿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信勇敢地探索,拓展游戏思维,不断地积累游戏经验。
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幼儿利用游戏经验完成游戏任务。游戏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每一次游戏都是一个学习机会,也是经验累积的过程。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幼儿通过自主尝试来积累经验。3至6岁的幼儿有了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他们在亲身参与、体验和尝试中积累游戏经验,并转化为自主游戏的能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模仿过程中积累经验。教师可以引导游戏经验不足、游戏能力较弱的幼儿观察其他同学的做法,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与能力。教师可以表扬那些快速完成游戏任务且表现出色的幼儿,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以便其他幼儿能够从中学习有益的游戏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幼儿开展同伴互助,共同完成游戏任务。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游戏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同伴,传授游戏方法与技巧,以便那些独自完成游戏困难的幼儿也能顺利地完成游戏。通过户外自主游戏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不仅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品德,还提高了他们的游戏能力。
在幼儿自主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持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过程,并在必要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克服游戏中遇到的障碍。这样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完成游戏任务和取得游戏胜利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四)自主解决问题矛盾,培养良好品格
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纠纷甚至冲突的情况。这些情况是幼儿人际交往的正常现象,同时也为教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机会。教师在面对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而不是急于干预和解决问题。通过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会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合理地表达诉求。消极情绪的累积和压抑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在游戏之前,教师应强调幼儿需遵守游戏的纪律与规则,当他们的个人诉求和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同伴了解自己的诉求,及时化解负面情绪,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发生。教师应指导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请问是否可以让我参与一下?”“请不要插队”“可以不挤我吗?我感到不舒服”等。注重交际的礼貌和文明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有效地表达合理诉求,从而减少游戏过程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应教育幼儿运用中华传统美德解决问题。例如,教育他们学会礼让—不以自我利益为先,不侵犯其他同伴参与游戏的合法权益;学会包容—不计较同伴不当的言行,包容对方的小错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待人如己;学会善良—拥有仁慈和善良的心,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鼓舞他人;学会公平—意识到他人有平等使用玩具、场地和游戏体验的权利等[3]。
总之,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对于轻微的问题、矛盾与冲突,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有效沟通解决,促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良好的品格。
三、“儿童本位”下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
自主游戏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完全放任,在“儿童本位”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实践中,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解读者和支持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同时发挥自己在游戏中的领导作用,为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一)安全指导与纪律维护
户外自主游戏的活动场地的安全管理对于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在“儿童本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认真审核游戏场所、游戏材料和幼儿的游戏行为,尽力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维持良好的游戏纪律,及时制止幼儿的危险行为,并在发生冲突或纠纷时迅速干预,以维护游戏环境的秩序。通过营造安全、有序的游戏环境,教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
环境与材料是户外自主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定的活动空间、场地与材料。教师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有探索性的游戏空间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材料,是激发其游戏兴趣和发展的关键。教师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精心设计适宜的户外自主游戏环境,并精心选择适宜的游戏材料。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布局环境,确保其安全性,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4]。教师应按照“分析功能—确保安全—保障基本—凸显实用”的思路,采用环境功能整合化、区域属性关联化、区域设置边沿化等策略,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其次,教师应当选择丰富多样、趣味性强、具有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促进其动手能力和思维发展。最后,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环境与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具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户外游戏体验[5]。
(三)思维点拨与情感激励
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实施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面临各种障碍和挫折,导致焦虑、烦躁和挫败情绪的产生。教师应及时提供必要的认知引导和行动支持,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效的激励策略,向幼儿传递正面情绪,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教师进行认知引导可以促使幼儿突破认知障碍,使他们充满动力,进而能顺利地完成游戏任务,享受游戏的乐趣。
结语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重要性在于将游戏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使他们成为游戏的主角,从中获取乐趣、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的经验。自主游戏不应止步于形式和表面,而应真正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密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与过程,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保障,以帮助他们在户外自主游戏中获得更多乐趣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潘晓洁.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冲突行为研究[J].教育观察,2023(6):30-32.
[4]黄纯真.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9):99-101.
[5]王萍.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环境的动态创设[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1):78.
作者简介:官伙金(1992—),女,福州市连江县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