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趣味童谣的“教学合一”

2024-09-11 00:00:00赵秋霞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童谣作为一种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文学形式,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文章旨在探讨如何促使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并轻松愉快地学习童谣。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原则,教师应结合幼儿兴趣、年龄特点以及童谣艺术表达形式和内容,灵活开展教学。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游戏天性,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以提高幼儿学习童谣的能力。

【关键词】趣味童谣;幼儿园游戏;“教学合一”

童谣虽短而易懂,却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其特点在于押韵、朗朗上口、趣味性强,旨在引导幼儿接受美的熏陶,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为了让幼儿轻松学习童谣,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合一”原则,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老师如何教、幼儿如何学两方面入手。

一、趣味童谣教学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童谣学习活动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根据其兴趣和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寓教于乐。童谣艺术表达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因此也需灵活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

(一)巧用不同作品,感受童谣魅力

童谣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历史、民俗、节气、农事、时事、习惯、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规律性总结。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感知各种类型的童谣。例如,数数歌有助于幼儿认识数量的概念,教师可通过《上山打老虎》《数数歌》《十二月花名歌》《十二月歌》等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教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逐渐形成了逆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教学一些颠倒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颠倒唱法帮助他们开启思维的新维度。另外,问答歌如《谁会飞》《荷花荷花几月开》等有助于启发幼儿观察周围的动植物,教师可通过提问与回答的形式促使幼儿获得更多知识。

(二)借助多元形式,理解童谣内容

童谣作为一种传承民俗文化且具有节奏与韵律美的载体,在学习和传播过程中有多种呈现形式。

首先,教师可以选用节奏感较强的童谣进行教学。例如,教授北方童谣《耗子大爷在家吗?》时,可以通过使用乐器如木鱼来打节拍发出“梆—梆梆—,梆—梆梆—”的节奏,呈现童谣的节奏感,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如,广西童谣《不怕大老虎》采用了混合拍子,有3/4、3/8等节拍,教师可根据其节奏自由的特点,灵活开展教学[1]。又如,教学童谣《丢手绢》时,教师可以采用唱歌或进行律动的方式展示童谣,引导幼儿一边跟着音乐唱歌,一边追逐嬉戏,使童谣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童谣图书中的插画理解童谣的情感,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和表达美感的能力。一些童谣作品,如《中国传统童谣书系》(金波著),涵盖剪纸、版画、中国风水墨画等艺术形式的插画,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教师要引导幼儿从中感悟中华传统美学的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运用绘本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童谣的内涵。以《从前有一座山》为例,该童谣讲述了生命轮回的主题,单单从文字层面解读可能无法引发幼儿的思考,难以让幼儿把握故事的精髓。因此,教师可结合同名绘本,辅以故事讲解,帮助幼儿更全面地领会这首童谣的意义。

(三)运用游戏方式,展现童谣趣味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孩子们天生喜欢玩耍,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童谣与体育游戏、手指游戏、表演游戏等有机结合。例如,可以结合江浙一带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老狼老狼几点了》《丢手绢》等,在户外体育游戏中进行说与做的结合,帮助幼儿轻松学习[2]。幼儿可以跟着已经学会的同伴们一起玩游戏,不知不觉中就会吟诵童谣。此外,也可以结合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五只毛毛虫》进行手指游戏,通过多样的手势,促进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提升幼儿对童谣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表演游戏、科学游戏和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童谣,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融入幼儿生活,感知童谣之美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更多童谣元素,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运用当地方言诵读一些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童谣,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知和想象生活的美好之处。例如,扬州童谣中描述了端午节习俗:“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喜鹊衔去搭瓦屋。瓦屋漏,点蚕豆,蚕豆开花,喜鹊搬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分析扬州童谣中描述的端午节传统与本地习俗之间的异同,促使他们思考和分享自己在端午节时所参与的活动。在给幼儿洗澡前,可以借助童谣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通过《拍拍胸》的“拍拍胸,洗澡不伤风;拍拍心,洗澡不害病”歌词,引导幼儿注意洗澡的方式和步骤,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意识。除了民俗知识和生活技能,一些童谣也包含了游戏元素,为幼儿带来快乐和美好回忆。例如,“山上有个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演唱这样的童谣,促进幼儿的倾听、吟唱和朗读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地引入童谣元素,教师可以利用餐前、睡前、离园前等零碎时间循环播放童谣,让幼儿在重复聆听和吟唱中逐渐熟悉和掌握童谣。这样一来,童谣将成为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使教育与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趣味童谣学习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师应当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把教学合一。”[3]事实上,童谣独具魅力,能深深吸引孩子,只要教师恰当引导,便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体会与领悟。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童谣呢?

(一)挑选适宜图书,吸引幼儿阅读

在选择童谣图书时,教师应该以高质量和个性化为原则。在图书质量方面,建议选择由知名作家编写、正规画家绘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优质图书,如金波编写的《中国童谣》八册和王传燕等编写、潘晓明等绘制的《最爱中华老童谣》等。这些图书不仅在语言和绘图方面质量高,而且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此外,应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确保选用符合其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图书。比如,小班阶段可以选择使用电子发声书呈现童谣,比如未来出版社出版的童谣电子发声书,或者一些简短、叠词复句多、动物形象生动的图书,如《可爱动物操》《好乖乖》《打开伞》和《小雨滴》等。中班阶段可以尝试一些幼儿喜欢并会唱的图画书,如《小燕子穿花衣》《小兔子乖乖》等。至于大班阶段,则可挑选更为复杂的童谣图书,如《小小朗读家·一起念童谣》《陪孩子念童谣》《童声中国》等。只有选择高质量和符合幼儿兴趣的图书才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听说读写并举,深入阅读为主

小小的童谣传承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兼具审美和童趣,然而往往不具备故事性情节。即便在图书区摆放了富有审美价值的童谣图书,幼儿也可能只是匆匆翻阅,很少停留,缺乏深度阅读。因此,在选择适宜的图书之余,教师需要想办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同时提供与童谣相匹配的听说读写教辅材料,具体如下。

1.听:首先,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并且给予其充足的阅读时间。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听力工具。例如,小班阶段可以使用点读图书、MP4和平板电脑等工具,让幼儿在阅读图书的同时观看动画或听音频,以促进他们学习。中大班阶段可以提供传音筒、录音笔和头戴式耳机等设备,让幼儿随时随地享受听力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童谣的兴趣。此外,根据幼儿的学习经验有目的地放置童谣图画书、电子书和图卡册等资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投放资源时应参考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而非盲目投放各种童谣素材。例如,小班可放置幼儿熟悉的电子读物,中班可投放近期热门但幼儿不熟悉的童谣卡片册,大班则适合放置幼儿未完全接触过的童谣书等。

2.说:为了促进幼儿说话的积极性,通常根据幼儿的经验将“说”的训练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巩固和复习童谣阶段。在这个阶段,可制作或购买童谣中提到的道具,例如手偶、玩偶、皮影和桌面舞台等,让幼儿边玩或表演边重复念童谣,如《小白兔》《小蝴蝶》《跳花墙》和《金银花》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制童谣图卡书,让幼儿自主翻看图卡,回忆并念诵童谣。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表演区域,提供音乐和图谱,如播放《老鼠嫁女》的庆乐,并鼓励幼儿边演边念。另外,教师也可提供骰子和小话筒等道具,让幼儿争做“小主播”,将学到的童谣表演给同伴观看。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基本熟悉童谣内容,因此处于创造阶段。在这时,教师可提供各种学习材料,丰富学习环境,使学习内容更加深入,例如投放录音笔和创编手册,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并记录他们的创作过程。第二层次是感知不完全熟悉的童谣阶段。由于童谣结构简单且富有韵律,幼儿往往能够在口头表达中反复吟唱[4]。为了帮助幼儿在这个阶段更好地学习童谣,教师可以提供音频和书籍,让幼儿观察图书,猜测童谣内容,摆出与童谣相匹配的图卡,然后听完整的童谣,尝试反复学说童谣,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结合视听教学,让幼儿跟随动画进行模仿学习。

3.读:自主阅读的内容包含熟悉和不熟悉的童谣。让幼儿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首不熟悉的童谣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理解和阅读童谣,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辅助教具,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拓展性。举例来说,在幼儿阅读《墙上一个鼓》这首童谣时,教师可以配合图谱,展示墙、鼓、虎、老虎扯破鼓、布补鼓、布补虎六幅图片,并通过音频播放工具的支持,让幼儿边看图边听音频并自主阅读,从而促进幼儿对童谣内容的理解,使他们能够轻松地自主学习童谣。

4.写:在教学童谣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配以精美的插图,以促进其对童谣意境的理解。童谣不仅可读,还可边念边绘。比如,教授童谣《穿花衣》时,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边念童谣边作画,“穿花衣、穿花衣,大手伸出来,小手伸出来,大手、小手一起来,来帮孔雀穿花衣。”幼儿可用不同大小的手掌印画,描绘多种动物形象。中大班幼儿在欣赏各种童谣时,可以通过符号表达内心的感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童谣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童谣中的画面,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比如,可以选择《虫虫飞》和《野牵牛》等童谣进行创作,让幼儿使用马克笔、水彩笔、水墨画以及黏土等材料来表现童谣中所描绘的场景与情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同步,促进自主学习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成长环境,幼儿最初接触阅读就是在家庭中。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表演、绘制图书插画、创编故事等方式,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加深他们对童谣节奏和韵律美的感知。这种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到自豪,还能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童谣学习和创作。

【参考文献】

[1]司徒宇成,张爱邻,黄文翠.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与美育功能[J].艺术教育,2023(6):36-39.

[2]刘玥.浅析幼儿园课程中童谣与幼儿体育游戏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20(8):77-78.

[3]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4]高娴.儿童、媒介与意识形态:历史变迁中的中国童谣[J].江汉论坛,2022(8):78-84.

作者简介:赵秋霞(1979—),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