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探索

2024-09-11 00:00:00李彤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小学阶段的教育处于革新过程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强调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保证小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运转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能够起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但是小学劳动教育及评价仍存在问题,需要在探索中改革。基于核心素养背景,探索改革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小学生学习并掌握劳动与生活的技能,养成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当前,在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后,部分学校并未真正重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评价,使得一些小学生片面地看待劳动,劳动教育的成效不佳。对此,小学教师应当分析劳动教育和培养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然后建立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

一、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演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者。为了使人们关注并参与劳动,相关部门用劳动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该阶段的劳动教育作用受限。

进入21世纪之后,相关部门开设劳动课程,将劳动课与小学生的学业挂钩,以期小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接受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仍较难落实。

2014年,“核心素养”一词被首次提出。2016年,核心素养的内涵得到了丰富。现阶段,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重点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科学且合理的评价,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较强的劳动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

二、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一)学校及教师未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当前,部分学校并未准确认知劳动教育及评价,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是次要的,应当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这部分学校原本用于开展劳动教育的课时通常会被占用,或者劳动教育仅仅以值日活动的形式开展。小学生只要顺利完成值日并符合相关要求,就能够获得正面的评价。即使开展劳动教育的课时未被占用,授课教师也往往由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外,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有偏差,使得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甚至会将劳动作为震慑和惩罚做出问题行为的小学生的方法。长此以往,劳动将沦为小学生避之不及的脏活、累活。

(二)家长与社会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一方面,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只重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劳动教育,也未给予孩子合理的劳动指导与评价,家庭内部的所有劳动均由家长自己包揽,使得孩子在生活起居方面过于依赖家长。当教师为小学生布置劳动任务时,这部分家长也会代替孩子完成。另一方面,社会上仍旧有着不尊重劳动的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思想,劳动教育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小学生在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下,会逃避或抗拒劳动[2]。

(三)小学生面对劳动教育态度不够端正

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中,部分小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劳动教育,其劳动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学校缺乏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教师在评价时只关注小学生劳动的结果,忽视其学习与实践过程,使得部分小学生将参与劳动片面地视为获得教师赞扬、肯定的手段,并未通过劳动探究相关的问题。

三、小学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的契合点

(一)劳动教育目标多元性与核心素养体系完整性

劳动教育对应着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而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完整,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实现。根据现阶段的课程改革要求,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可以确定为通过针对小学生实施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引导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实现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且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劳动教育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凸显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教师既要向小学生阐释劳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小学生参与的欲望,也要将基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小学生,并引导小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实践,增强小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二)劳动教育长期性与核心素养培育持续性

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的劳动息息相关。劳动教育的活动需要分阶段开展、长期开展。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的过程。即使小学生在未来完成学业并进入社会,小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也会对其人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小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可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这说明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联系。

由此可见,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核心素养的培育,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且放眼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3]。

(三)劳动教育融合性与核心素养内容整体性

劳动教育在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教师能够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引导小学生成长为热爱劳动的人。核心素养内容的整体性则表现为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的小学劳动教育能够为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如勤奋进取的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这一品质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小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奠定核心素养的形成基础。教师可以将核心素养内容充分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将科学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小学生,利用劳动实践厚植小学生的人文底蕴,促使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注重健康,进而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小学生可以在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为了完成劳动任务而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担当劳动与学习的责任,通过实践培养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养。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策略

(一)构建并完善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离不开评价机制的构建、完善。如果没有评价机制作为教育活动的辅助,那么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将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在小学生参与劳动之后,教师给予小学生客观且合理的评价,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小学生对劳动逐渐形成自信,获得他人的认可,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评价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手段,将教师评价、小学生互评、小学生自评三种方式相结合,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劳动方面的优势以及不足,从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应当建立奖惩机制,每周评选出班级内部的“劳动之星”,在期末进行总结,为获得“劳动之星”称号次数最多的小学生颁奖。对于经常逃避劳动或抗拒劳动的小学生,教师需要先找到其消极面对劳动教育的原因,再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遵循以教育引导为主、以批评惩戒为辅的评价原则,帮助其回到学习正轨。在针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应当仅仅注重小学生劳动的结果,还应当关注小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否则小学生可能会对劳动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也得不到体现[4]。

例如,由于班上不少小学生不愿意参与劳动,在与小学生单独谈话以后,发现部分小学生在劳动时存在让他人替自己做值日等现象,因此教师根据班级内部情况重新安排值日表,每天让一名学生担任值日监督者,专门监督当天值日的同学的行为并进行记录,同时每月和每学期分别进行一次值日的月度评价和学期评价,以此监督和引导小学生主动完成值日,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二)学校与家长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并评价

与在校园里学习各类知识的时间相比,小学生身处家庭环境的时间更多。所以学校需要和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结合小学生所处的环境给予小学生科学的评价,逐渐使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习惯。

一方面,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可以借助微信、QQ等线上工具或通过线下的家长会等进行。教师要将正确的劳动观念介绍给家长,然后设计并布置小学生在家中需要完成的劳动任务(主要包括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洗碗等)。家长要对孩子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此让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另一方面,除了让小学生在家中进行劳动,教师还需要为小学生设计在校园内需要完成的劳动任务,然后评价小学生的劳动情况。教师可以将班级内部的小学生分为多个值日小组,以值日小组为单位,制订清扫地面、清洁室内设施、摆放桌椅、倒垃圾等值日内容,要求后一天值日的小学生对前一天值日的小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小学生做出改进。

对于小学生在家中和校园内的劳动,教师可以制作总结卡,在总结卡上记录小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而让小学生直观了解自己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有效助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

(三)针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给出合理评价

小学劳动教育要在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发挥作用,以此促进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在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当明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劳动实践内容,在小学生实践结束后给予相应评价,让小学生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内涵,通过劳动获得乐趣。

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习得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通常不需要再向其传授简单的、基础性的劳动内容。教师可以在植树节前夕,专门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设计关于植树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讲授植树的要领,然后为小学高年级学生顺利完成植树提供引导。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从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否有参与植树的积极性、是否按照正确步骤植树、是否可以独立完成植树等方面给出评价,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意识到植树这一劳动对于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5]。

(四)建立“五维、两段多标”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立了“五维、两段多标”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其中:“五维”是从总目标出发,界定劳动教育内涵的五个维度,即“劳动态度、动手能力、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两段多标”是为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这两个阶段设置的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际的评价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五维、两段多标”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支撑下,笔者所在的学校会结合元旦、劳动节等节日,分年级开展主题为“劳动技能 我行我秀”“劳动创造 美化生活”等活动,组织不同的劳动竞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要想做到全面发展,就需要参与到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接受劳动教育,根据劳动的相关评价完善自我。笔者希望,本文给出的包括“构建并完善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与家长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并评价”“针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给出合理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策略,有利于全面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真正发挥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岚静.学思践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J].新教师,2022(8):61-62.

[2]赵鹏程,郑国璐.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落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5):121-126.

[3]马志颖,刘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6):22-26.

[4]于凯荔.小学劳动教育表现性评价困境与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22(21):34.

[5]张蕾.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困境及改进路径[J].好家长,2021(76):55-56.

作者简介:李彤(1996—),女,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练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