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熠熠生辉。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揣摩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将其迁移运用到习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实现诗词鉴赏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迁移;习作
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是其中的瑰宝。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自然景物、叙事抒情、家国情怀、雅趣哲理等题材的古诗词。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意境深邃广阔,语言千锤百炼,情感含蓄蕴藉。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要从观察角度、表达方式、描写特色、深远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写作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借助古诗词观察角度,拓宽习作视野
很多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看到了同一座山不同的风貌—横着看是一道道山岭,从左往右绵延不断;侧着看是一座座山峰,从下到上直入云霄;远观,近看,高处俯瞰,低处仰视,庐山风采各异。学习这首诗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观察事物时不应只局限于某一角度,而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事物的本质。
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庐山转移出来,试着多角度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思考是否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培育的观赏植物,连续观察它的发芽、生长、开花过程,并思考:从不同位置观察植物的枝芽、根系、枝蔓、叶片等,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在阳光下、微风中、细雨里等不同环境中观察,植物又会呈现怎样不同的姿态,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使学生学会敏锐地洞察事物、深刻地了解世界。将古诗词鉴赏教学与写作活动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不同角度下的不同特点进行连贯性描述,将身边的普通景物描绘得生动、翔实、客观。
二、学习古诗词表达方式,增添写作文采
古诗词不仅在语言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表达技巧上也颇具特点。古代诗人将浪漫的想象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式表现出来,将静态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将抽象概念写得形象具体,将虚幻感受写得逼真传神。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鉴赏和解析,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这些表达技巧,并在写作中展开练习和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暮江吟》是一首传唱千古的写景名篇。全诗构思巧妙,诗人白居易对江面傍晚和夜幕初垂时的优美画面展开描写,烘托出优美宁静的氛围。诗的前两句描写夕阳晚霞下的绚丽江景,侧重描绘色彩;后两句描绘弯月初升时的朦胧夜色,侧重发挥想象。这两幅画面描写虽然侧重点不同,却衔接得天衣无缝。诗末,白居易把天上地下的两处美景压缩在两处比喻中—“露似真珠月似弓”,新颖而贴切,将生活中常见的景致描绘得生动可爱。
仍以该单元的观察日记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比喻手法把事物描绘得新奇传神。比如,学生在描写刚破土的嫩芽时,将其比喻成害羞的小姑娘、嫩绿的小蝌蚪、眨眼的绿星星……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表达能够为习作锦上添花。学生掌握比喻手法之后,教师再引入拟人、对比等手法,令学生的习作更为鲜活生动、趣味盎然。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中的独特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并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使学生的习作也能呈现出“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妙意境。
三、体会古诗词写作特色,锤炼写作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题材315a7f5aeca8c4ddb2de591dad2b13e39f90d3dcfa1bab7f6351d74cc7a21667分为写人、叙事、绘景、 抒情、状物、说理几大类。题材不同,其描写方式也各有侧重。教师在教学不同题材的古诗词时,可针对诗词写作特色加以分析和解读。
(一)写人,抓特点
诗词受格律的限制,字数有限,因此在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中,作者通常会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展开描写。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稚子弄冰》为例。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多角度描绘儿童弄冰的场景。全诗形色兼具,“金盆”“彩丝”“银钲”描绘丰富色彩,“玉磬穿林”“玻璃碎地”描绘悦耳之音,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全诗突出一个“稚”字,表达出无限乐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出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诗做对比。这也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既描摹了儿童的外貌动作和所处环境,又描绘了其心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地塑造出机灵可爱的小儿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此类写人题材的习作训练,首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品读诗句的同时梳理归纳描写人物特点的字词;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研究诗句,讨论写作手法;最后,教师要辅导学生在课后延伸扩展,做好学习小结并适时练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借鉴描写人物的方法,总结出“选取典型材料、多方面描写、互相交融补充、突出人物特点、丰满人物形象”等写作要点。
(二)咏物,重勾勒
咏物诗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唐寅的《画鸡》为例。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流畅、浅显易懂,在写法上运用了色彩和动作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承句“满身雪白”则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做对比,色彩对比强烈。后两句用拟人手法描写雄鸡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营造了强烈的反差。
将古诗词的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咏物题材的现代习作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比如,描写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猫全身和局部的特点,对比其动态和静态的样子,描绘其外形特点和动作神态,以此生动刻画猫的形象。
(三)叙事,扣主线
叙事类古诗词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作者在叙事时会扣住事情的主线,用凝练的语言进行多方面描写。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诗,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为典型。整首诗从题目到内容都主线分明,诗的一、二句紧扣题旨,点明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送行的地点—黄鹤楼、送别时间—烟花三月、被送者要去的地点—扬州。三、四句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诗人目送朋友的小舟渐行渐远,唯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流向天际。整首诗围绕“送别”这条主线,以繁花似锦的烂漫春色和浩浩荡荡的长江为背景,把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场景描绘得飘逸灵动,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
教师在教学本首诗时,要让学生明白,写叙事类文章要有贯穿全文的主线,使环境、事件、感情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如果缺少主线,即使材料再精彩,文章也只是“散”文。
(四)抒情,融于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代文人在表达时注重寓情于景,因此纯粹的叙事诗、说理诗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将写景与叙事或抒情融为一体的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象征等写作手法的使用,使得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实现景中有事、景中有情、情景相融。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写作技巧,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身的情感与观点。比如,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范成大无一字言情,却形象地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写春末夏初时节江南农忙时的田园景色,描写金黄的梅子、饱满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等典型的江南乡村农作物,花果皆有,形色兼备,充满生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先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欣欣向荣的景物描绘早春之美,再在尾联直接抒情,表达愉悦之意。两首诗均为借景抒情诗。
在赏析此类古诗的基础上,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迁移运用诗人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感官融合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将所见之景与心中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四、感悟古诗词深远立意,提升习作内涵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诗词长河中,优秀的作品犹如满天星河。这些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百态、社会民生、民族大义的思索和拷问,立意深远,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好诗是诗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叙事诗在诗的第一句点明事情的主题,其余各句都是抒发杜甫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狂喜心情。诗人通过“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好还乡”等描写,突出内心的“喜欲狂”。整首诗直抒胸臆,感情奔放。教学时,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引入《春望》做对比品鉴。通过对比欣赏,学生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的愁与喜,是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杜甫之所以被尊为“诗圣”,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的作品立意深刻,通过写景叙事使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教师可借助此类诗词启发学生在习作中构思立意、抒发情感。比如,在《 即景》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雨中校园后,启发学生:“为了让文章更有深度,除了观察景物的变化,请借鉴古诗词中的立意和情怀,思考雨中哪些景物激发了你的情思。”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思绪飞舞—有的学生观察雨中的国旗,结合“千磨万击还坚劲”,联想到祖国历经磨难却依然挺直脊梁;有的学生看到雨中欣欣向荣的草木,结合“草色遥看近却无”,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有的学生聚焦雨后藤萝的落花,结合“花落知多少”,激励自己要坚强自立……通过感悟经典古诗词的立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不断丰厚,反映到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便是积极向上的态度,孕育出来的便是有内涵、有情怀的作品。
五、揣摩古诗词谋篇布局,优化习作结构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意境的深远、语言的凝练优美,还在于谋篇布局的和谐完整。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中巧妙严谨的布局结构,必定会给学生的习作带来极大启发。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首句开门见山,饱含了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诗人当年亲身经历感受的;三、四句“日出江花江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具体描写江南春色,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江花”和“江水”来写,二者互为背景,衬托得景色更为绚丽;结尾“能不忆江南”用反问语气,流露出诗人强烈的赞美之情。这种“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使作品既结构完整,又饱含情感。
三年级的学生初学习作,对文章结构布局和描写顺序的驾驭能力不足,所以借鉴模仿很重要。这首诗浅显明快、结构清晰,是很好的习作教学范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展开习作指导:“文章的开篇要直接明了地介绍植物,表达喜爱之情;中间段落可从五感出发,描写植物有代表性的特点,如描写枝叶的形状及颜色、闻起来的气味、触摸时的感受等;文章的结尾要呼应开头,同样表达喜爱之情,但是遣词用句不能重复,需要换一种方式表达。”
叙事性诗词还有一个特点是常常按时间顺序来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诗词中的叙事、绘景、抒情均能够反映出时间变化,显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是按照受邀、上路、作客、辞别的时间顺序描写的。诗人结合所见所感,记叙应邀到农家做客的一番经历,生动地表现出故人待客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愉快,以及主客关系的融洽。这首诗把时间变化、地点变换、事情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诗逻辑清晰、内容连贯。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谋篇布局的手法,让学生领悟其中严谨的结构和布局,再让学生构思习作的框架,培养其段落组织和句子排列能力,从而让学生的习作结构更趋合理。
结语
“山高自可登临上,水深不妨涉足知。”品味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应把握时机展开分析点拨,将其中的写作技巧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中华文化修养,让诗意绽放于学生的习作中。
【参考文献】
[1]王红燕.读·学·用: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古诗教学策略: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4(1):75-77.
[2]柳峰.以读写相融重构古诗文阅读教学:例谈作文导写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7):41-43.
[3]曹桂府.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育人:以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为例[J].人民教育,2024(2):68-69.
作者简介:刘洁(1980—),女,安徽省滁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