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单元教学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倡导以真实情境与多样化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文章阐释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探讨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等方式满足大单元教学前提条件,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标;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坚持以美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由此,小学音乐课程要发挥以美化人、以美育人功能,通过整体呈现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满足新课标的育人要求,教师需探索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尝试用科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汇总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对学生的整体培养。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与常规课时单元不同,大单元可被视作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与学习故事[1]。基于此,可对大单元教学进行如下概述:第一,从教学形式看,大单元教学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整体性教学。其中,核心概念并非具体的某个概念,而是基于学科基本结构与方法,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指向学科知识背后深层原理的核心内容。第二,大单元教学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基于学科内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向四周辐射,由此呈现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第三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大单元教学可被视作一种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用系统性思维设计前后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借助概念迁移、协同思考解决现实问题。
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高度关联为前提,通过构建系统化的、主题式的教学单元,展示连贯的知识线、全面的知识网,这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整体认知,实现育人目的。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J.S. Bruner)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反映了学科内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要保证教学有效性,需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先确定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把握音乐学科主要知识点与技能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学科基本结构整理教学内容,关联知识点,通过呈现系统化的音乐学科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整体学习。
(二)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以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心理感觉“增强”生理体验。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两层含义:第一,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如头部转动、身体运动使得双眼网膜映像差异明显,促成了深度知觉的形成。第二,认知的内容由身体提供,个体对身体的主观感受与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语言与思想的理解提供了基础内容,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都以身体为中心,基于此种概念人们可发展出更抽象的概念。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教师可在教学中突出小学音乐学科特征,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大情境”活动增强学生的具身体验,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大单元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夯实大单元教学基础
针对小学音乐课程理念,新课标提出“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教师需要以该课程理念为指导调整教学方式,为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教师应积极研读新课标内容,明确小学音乐学科的育人任务,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反思学科内不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联,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合理优化音乐学科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方式符合大单元教学规律[3]。
以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春来了”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此单元以引导学生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欣赏《杜鹃圆舞曲》《春天的小河》等乐曲的能力,以及读、拍“0”的节奏的能力。在开展大单元教学之前,教师需树立整体教学观念,整体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并提炼核心知识,如“按X X | X X X |的节奏进行律动”等,并分析核心知识与单元内不同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同时,教师还需树立生本教学观念,基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规划“大情境”“大任务”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制沙锤进行伴奏等学习活动中扎实掌握单元教学内容。
(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大单元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根,发于源”,教材即根源,但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4]。大单元教学强调基于学科基本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及活动,倡导学生通过系统化学习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小学音乐教师应基于教学需要整理教材内外的教学资源,借助文字、工具等不同类型教学资源彰显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为大单元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以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生肖乐园”的大单元教学为例。该大单元教学内容包含《十二生肖歌》《小花猫和小老鼠》《母鸡与公鸡》等歌曲,教学重点包括乐曲特征欣赏与XOX | 节奏演唱方式。教师整理教材内容,通过汇总《小花猫和小老鼠》《母鸡与公鸡》等乐曲的简谱,为学生提供音名、发声练习的文字资源,指导学生在浏览教材内容时掌握基础的音乐符号知识。如此,教师整理教材内外资源,展开知识讲解、音乐欣赏与演唱教学,进一步丰富“生肖乐园”大单元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大单元教学质量
新课标提出:“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基于此,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体验,要注意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扎实掌握音乐学科技能。教师有必要利用趣味且科学的教学方法推进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大单元教学质量。
1.情境教学法
在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借助生活实例、趣味故事等引出大单元教学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相应探索任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大单元的知识结构。
以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时钟滴答”的大单元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大单元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欣赏管弦乐《在钟表店里》的过程中了解乐曲的旋律变化,并结合钟表走动、人们劳动、休息等场景初步感受乐曲A-B-A-C-A的曲式结构特点。教师可在大单元教学初始阶段创设情境,比如播放某钟表店的“探店”视频,并向学生介绍道:“钟表店里的钟表种类好多啊,这里的闹铃叮铃铃地响,那边的老式钟表的发条上好了,大钟也开始叮叮当当地报时,还有布谷鸟的叫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联想乐曲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切身体会乐曲的旋律变化,感受A-B-A-C-A曲式的结构特点。
2.体态律动法
新课标提倡教师应释放学生天性,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学习感受,促进学生认识、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其热情、乐观、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具有律动特征,且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可将体态律动法应用于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当中,通过组织学生跟随音乐进行体态律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聆听、律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5]。
以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亲亲红领巾”的大单元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通过聆听《快乐的节日》《共产儿童团歌》《出旗曲》等乐曲激发爱国情怀,感受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与幸福,教师可使用体态律动法,增强学生音乐学习感受。比如,在播放《出旗曲》时,教师可板书X- | X- | X- | X- | XX | X- |节奏,指导学生根据节奏拍手、拍桌子等,使学生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掌握《出旗曲》的节奏特点;在播放《共产儿童团歌》时,教师可为学生发放碰铃、舞板,要求学生随音乐节奏舞动手中的工具,由此表现儿童团员的精神风貌与坚定信念。如此,通过组织体态律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大单元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问题探究法
大单元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科基本结构与规律,培养学生系统学习思维。新课标坚持问题导向,主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教师可在小学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中设置问题链,先提出简单问题指导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再提出复杂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大单元核心内容,逐渐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学科的知识本质,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系统学习的综合能力。
以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都来做音乐”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初期播放《锣鼓歌》,并提出简单问题:“《锣鼓歌》用了哪些民族打击乐器,它们的音色具有什么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辨认乐曲中鼓、锣等乐器,并让学生根据聆听感受说出乐器的音色特征,如一名学生说:“鼓的音色深沉、浑厚。”而后,为了驱动学生深度探究,教师提出复杂问题:“《锣鼓歌》的音乐节奏是怎样的?《锣鼓歌》与《箫》相比,具有怎样的特征,你更喜欢哪首乐曲,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锣鼓歌》的节奏特征,并学会对比《锣鼓歌》与《箫》的异同。如此,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化对民族乐器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音乐综合技能。
(四)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系统化、真实性等特征,优化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学生在评价的帮助下及时反思、解决学习问题。
以苏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美丽的圆”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预先根据大单元教学目标设置评价标准,如“是否能在聆听《小猫的圆舞曲》《圆号歌》《请你和我跳个舞》的过程中联想相关场景”“是否能用富有弹性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法国号》,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二拍子的韵律和情绪特点”等。之后,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一方面评价学生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如参与态度、学习行为等,帮助其端正音乐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指出学生的不足,鼓励学生自主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可提升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等教学追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依据科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基于大单元教学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整体性,从而确保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璐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大单元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3(36):96-98.
[2]吴韵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意义及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3(35):52-55.
[3]范璐茜.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探索[J].小学生(上旬刊),2023(11):52-54.
[4]杨佩姗.论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3(12):10-12.
[5]杨晨迪.小学音乐课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J].读·写·算,2023(23):125-127.
作者简介:蔡露露(1987—),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