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析

2024-09-11 00:00:00翁日尔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为了深化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探讨基于“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既要熟悉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进行系统的教学研究;同时,也要理解“五育”融合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分析“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等内容,创新地开发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发展为具备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强调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使命[1]。笔者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发现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贯彻于教学实践中,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时代新人的既定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国家层面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政策为指导,全面推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细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学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五育”融合的基本概念

“五育”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个体发展奠定根基。智育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学生未来参与生产劳动奠定基础。体育在个体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道路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美育涉及审美素养,反映了个人的审美取向,对真善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劳育作为基础之基础,旨在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理念,加深德育并推动体育等领域的发展。

“五育”涉及个体发展的五个方面,虽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科学地融入“五育”元素,通过长期的引导和熏陶,推动学生道德、智慧、体魄、审美及劳动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

二、“五育”融合的基本作用

众所周知,“五育”并举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德育是数学精神的根本;智育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体育是学习的基础;美育则是培养审美意识和欣赏数学美的重要途径;劳育则可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数学认知和学科素养。因此,教师需深刻理解“五育”融合的基本作用,开展有效的实践探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助推育人模式转型

融合教学是建立在跨学科意识之上的实践,能更好地凸显“五育”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依托融合、渗透以及有机“嫁接”,可以科学地打破学科知识间的壁障。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启发,或者受到其他领域知识的熏陶,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具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融合教学还能有效地沟通其他育人元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拓宽数学学习视野

“五育”融合能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发展,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如何整合五大维度教育和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设计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确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目标得以全面实现。这样的实践将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拓展数学学习的范围,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认知,培养核心素养。

(三)提高学习自主意识

“五育”融合的数学教学,以跨学科教学为基础,将传统的单一的数学学习转变为多元化融合教学,激发学生感官体验,引导其自主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三、分析“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研究表明,高品质的“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改革中的众多问题,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展开全面深入的“五育”融合实践探究,以确保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理念得以贯彻实施,推动学生在系列学习中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

(一)咬定基础,融合德育教育

德育为先,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准则。坚持以学科立德树人为目标是教育的基石,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分析等系列活动,培育学生挑战精神、发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优秀品质,以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巩固知识,促进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等因素,设计任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家庭和社区的调查学习活动,或者在互联网上获取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生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学生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绘制条形统计图,计算平均数,初步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又如,在“比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火药的例子,设计关于火药发明的简短画面故事,并结合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比的知识去探究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黑火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由‘一硝二磺三木炭’构成,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数学信息?”“如果要制成1200克的火药,这三种物质各需要多少克?”学生通过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聚焦核心,强化智育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着力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还要注重教学的核心内容,注重智力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对于服务社会所需知识的扎实基础,并培养相应的能力。为了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师需要开展“五育”融合教学探究,从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开始,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保数学教学与“五育”融合的有效性[2]。

例如,在“圆的认识”内容教学中,重点在于理解圆的基本属性,并通过转化策略来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建立数学认知。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混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无法灵活运用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重“五育”融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强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对圆的学习认知,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表达等学科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首先,学生可尝试将圆形分为16等份,组成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随后再将圆形分为32等份,形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通过这种分割方式,学生能够观察到分割份数越多,所得图形则趋近于长方形。当分割份数趋于无穷时,即将圆形等分为无数份,所得图形即长方形。学生通过分析可知长方形的长、宽与圆形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形面积计算公式s=πr2。圆的周长也可以用类似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观察、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

(三)把握关键,渗透美育教育

美是无处不在的,欠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美的探讨内容丰富,在前言、目标、内容和附录中都有相应的论述,视角各异。总体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接纳美、创造美,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实现数学与美育的科学融合,达成美育育人的基本目标。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以课程标准的精神审视教学内容,把握美育渗透的关键,采取适合策略促进“五育”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实现“欣赏数学美”的目标。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播放古诗《山村咏怀》的视频,让学生跟随屏幕上的语音一起诵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首古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将会自然而然地指出,这首古诗使用了数字1到10。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美景和美文的交融中,愉快地学习10以内的数字,建立起这些数字的具象概念,并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还能使他们发现数学的魅力。在“凑十法”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引入古诗《百鸟归巢图》。通过诵读“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等诗句,帮助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概念,感受数字之美在文学中的体现,体会数学的逻辑之美。通过实践经验可以看出,依托教学内容并善用相关资源,可以创造出既有文学美感又体现数学美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欣赏文学美感的同时,领悟到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和数学表达的理性之美,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升。

(四)细化保障,融合劳育和体育

深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对于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通过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将体育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良好的体育素养有助于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学习操作,并帮助他们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推动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图示、位置关系等知识与劳育和体育结合起来,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3]。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围绕“五育”融合教学目标,设置课前“制订跳绳标准”的趣味实践活动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小组活动,使用现有材料来制作更适合自己的跳绳,比如修剪长短、更换握手柄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体会到劳动创造一切的重要性,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跳绳体育竞赛,自主设计比赛规则并记录比赛成绩。教师可以设计活动任务单,引导学生使用“古人计数”“算盘”等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记录每个成员在不同时间内跳绳的成绩。接下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这些数据,结合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指导他们将这些信息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以便更直观地感受跳绳成绩的变化情况。最后,教师可以整合不同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制订出本班级跳绳标准。

这样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具有吸引力,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持续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践行“五育”融合理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举措。为此,教师应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政策要求,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策略,优化“五育”融合教育,全面引导学生,使其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提升智力水平,还培养良好品质,提升美育素养,强化劳动意识,增强身心健康意识。这样,他们将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庄知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J].小学教学参考,2023(8):87-89.

[3]潘海燕,黄兴.“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论坛,2021(2):74-77.

作者简介:翁日尔(1970—),男,福建福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