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ory time”板块是英语教材各单元的核心。教师结合“Story time”板块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趋势。
【关键词】 “Story time”;小学英语;核心素养
鲁子问认为,英语学科未来应更关心学生素养的养成,将教育重心转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以培养出具备国际眼光、社会责任感以及优秀品德的青少年。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化其思维品质,提升其学习能力,并拓宽其文化视野。“Story time”板块是英语教材各单元的核心,本文结合“Story time”板块的特点和“Story time”板块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在当今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下,整合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和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策略。
一、基于特定语境,发展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能够在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认识英语与汉语的异同,逐步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Story time”板块一般由语篇构成,而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学生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汲取、认识、运用语篇知识,才能准确进行语用,得体且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提升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生活化情境—语言能力的起源
以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教师用Guessing game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看动物剪影、听动物声音猜动物名称,再通过Free talk交流各自喜欢的动物,引出本课主题—Our animal friends。那本课中主人公的动物朋友是哪些呢?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并用句型“...has...”来表达文中关键信息。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复习动物相关的单词,观察并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表达每个动物的特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语言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强化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为接下来新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模态材料—语言能力的支架
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作为学习语言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的支架。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材料,能够刺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丰富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Story time”板块的语篇,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水果类单词。为了将抽象的英语单词与具象的物品产生联系,提高学生理解、记忆单词的效率,教师可以借助水果实物来呈现单词,同时,通过展示水果的图片、播放有关水果的歌曲和短视频等形式来呈现单词。首先,教师播放有关水果的歌曲和视频动画,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展示red apple、yellow banana、purple grapes等各种颜色鲜艳的水果的实物,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可以结合三年级学习的“colour”单元进行free talk,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再次,教师通过touch and guess 的方式让学生蒙着眼触摸水果实物并猜测品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教师通过smell and guess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嗅觉来加深对于不同水果的认识。
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多模态材料来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制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能够创新教学形式,从而凸显英语教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在生活化语境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巧设阅读活动,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对于个体思维的成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应重视将思维品质培养融入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并理解语言文化现象、文本的主题和细节,辨识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分析和推断揭示语言内部的逻辑关系。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步向高阶思维过渡,实现思维的稳步发展。
(一)变换阅读方式,培养思维敏捷性
以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在课文第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在作业纸上展示了五种鱼,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Nancy的两条鱼,并用直线在文中画出依据。通过分析、比较、排除法,学生找出了Nancy's animal friends。在学习第二段Mike's animal friend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描写dog外形的短语,进而对dog的外形形成大致了解。在学习第三段Liu Tao's animal friend时,教师让学生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课文第二段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的表述,比较dog和rabbit的共同点和区别,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动物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和结构后,开始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动物朋友的特征。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用轻声读、自由读、细读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文,获取动物的特征细节,在阅读过程中由粗到细、由扶到放。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动物颜色、能力、身体部位三方面的特征,结合插图,迅速捕捉关键信息,用“It is...”“It has...”“It can...”三个句型清晰表述动物朋友们的特点,体现思维的敏捷性。
(二)绘制思维导图,提升思维逻辑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将概念与知识间的联系用形象、直观的图示展示出来的思维方法[1]。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得到提升,推动自主构建和内化新知,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例如,在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学中,教师按colour、features、ability展示绘制Nancy's animal friends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到黑板上模仿绘制Mike's animal friend的思维导图,最后让学生阅读文本,自己绘制Liu Tao和Su Hai的动物朋友的思维导图,自然呈现出整篇文章的思维导图,让关键信息一目了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habit、preference、function等方面,补充、创新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于动物朋友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三、鼓励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是一种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协作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英语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同伴互述、小组分享、小组讨论、小组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科学分组,增强学习合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分组,明确学习任务和分工安排。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态度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合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助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团体意识,使每个小组成为一个互补、互助的团队,提高小组学习合力,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增强小组荣誉感和归属感。
例如,在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 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前三个动物的特征。在教学最后一个动物“parrot”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学习经验来描述parrot的特征。学生小组展开分工合作,有人描述颜色,有人描述本领,有人描述外貌特征,并将总结出的相关特征填入表格中(见表1)。
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所学,用不同的方式输出自己的观点,分享、交流、巩固习得的知识。这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散,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多样形式,丰富学习体验
小组学习注重真实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索性。学生在参与多样化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感受英语的魅力。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合作形式有分角色朗读、情景对话、故事创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成员互评等,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
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应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关注小组合作进度,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进行奖励,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对于表现略显逊色的个人和小组给予鼓励并提供改进意见,创造开放、友好、尊重的学习环境。
四、挖掘教材细节,增强文化意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学“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应当积极提炼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学生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
在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 5“Season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融入《村居》《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四首古诗词,为英语课堂铺垫中华文化的底蕴。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四句切合本课主题且富有诗意的概括性话语:1.Dress for season, suit the weather. (应时而衣,而适寒暑。)2.Eat on season, good for health.(应时而食,而安六腑。)
3. Act with season, enjoy the life.(应时而行,而享其乐。)4.Follow the nature, moisten all things.(顺应自然,润泽万物。) 在“人与自然”的主题下,教师融入古典诗词涵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感知。
(二)熟悉中外文化,增强文化包容
在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 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人物的动物朋友的区别,并播放不同国家动物与人类相处的视频,启发学生认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即西方人喜欢狗,在英语中,狗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褒义词,常被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然而,在汉文化中,含有“狗”字的词语往往带有较明显的贬义色彩。教师以有关动物的单词为例,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使学生感知和体验文化的多样性,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文化包容性。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与包容不同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使学生做到善于分析、比较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涵养家国情怀。
教师将文化意识培养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高效融合,不断挖掘学科文化育人元素,发挥学科文化育人价值,提升学科文化育人效果,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推动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奠基[2]。
结语
为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活动,小学英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课程的具体目标,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核心素养应该贯穿“教—学—评”各个环节的始终,从教学目标到过程性评价再到终结性评价,从课内教学到课外活动,从教学设计到作业设计,从教材资源到课外资源等。教师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遵循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涵养文化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杨纯龙.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4(4):1-3.
[2]诸旸,王丽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28):24-26.
作者简介:钟霞(1981—),女,江苏省宜兴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