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文本进行多文本阅读。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分析了教师组织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多文本阅读活动的四点策略,具体说明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耕主题、如何分层设问、如何创设情境以及如何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期望可以帮助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活动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题意义;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更复杂的文化知识,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科学的阅读技巧,逐步提升阅读效率。开展多文本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规划地进行阅读,而不是让学生随意地阅读多篇文本。在组织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多文本阅读活动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同一主题下的多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聚焦单一主题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对于这一主题形成深刻的认知,牢牢记住有关这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下面,文章以围绕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组织的多文本阅读活动为例,说明开展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多文本阅读活动的策略。
一、深耕主题,全面解读
教师在开展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多文本阅读活动时,要先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教材文本的主题,这能为他们后续进行多文本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在带领学生全面解读教材文本的主题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基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细节[1]。首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文本,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故事情节、学会文本中的重要单词和词组。其次,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分享相关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者指导学生进行推断、概括,以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复述文章、回答相关问题、进行角色扮演等任务。
在教授“The lion and the mouse”时,首先,教师在研读Story time部分的文本后,梳理出“相互帮助”这一教学主题。除此之外,这一文本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一文本中包含大量形容词和副词,以描绘故事发生的场景和主要角色的动作。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教师梳理了这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分析了这则故事讲述的深刻道理。
其次,在带领学生阅读时,教师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类型的资源,将故事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狮子和老鼠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着重强调了教材文本中的关键单词、词组、句子,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内容。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提出合作学习任务“尝试在小组内用英语分享自己曾经帮助他人或者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思考“相互帮助”这一教学主题。在小组中,学生可以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教师适时提出了“How do you feel about helping others?”“How do you feel about being helped?”等问题。
最后,教师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包括“What did the mouse tell the lion?”“How do you think of the mouse in the story?”等,这些问题能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文本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全面解读教材文本的主题时,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扎实掌握重难点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同时推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当学生对某一主题形成阅读期待后,他们会更愿意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文本,这能为教师后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奠定坚实基础[2]。
二、重视主体,分层设问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在多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凸显,因为教师在组织这类阅读活动时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和更自由的阅读选择[3]。
在指导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内容,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确保问题具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内容开始思考,再逐步分析复杂的内容,从而准确把握多篇阅读文本中的信息;其次,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紧扣文本内容,能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情感基调、角色形象等;最后,确保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回答;对于略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和同桌讨论;对于迁移创新类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学习小组内
讨论。
在教授“The lion and the mouse”时,考虑到Story time部分的寓言故事的主题为“相互帮助”,教师在组织多文本阅读活动时,带领学生阅读了另外两则与这一主题有关联的寓言故事—“The Bear and the Two Friends”“The Ant and the Dove”。
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时,首先,教师提出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如“What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se three fables?”“Can you retell the fables?”,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其次,教师提出了略有难度的问题,如“Why did the lion laugh at the mouse?”“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最后,教师提出了迁移创新类问题,包括“Who is your favorite character and why? Which story is your favorite story?”“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the characters in these stories didn't helped each other?”,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寓言故事的内容,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相互帮助”这一主题的意义。
三、创设情境,整体思考
在指导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时,教师还应该基于教材文本设置教学情境,将多篇阅读文本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整体思考。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不应设置碎片化的教学情境,而是要设置一个与多篇阅读文本有关的综合性大情境。除此之外,这个大情境应该是具体的,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联。在基于这样的大情境学习时,学生可以更好地从多文本阅读中学到语篇知识、语法知识、文化知识[4]。
在围绕“The lion and the mouse”组织的多文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森林联欢会”这一大情境,将三个故事串联起来。为此,教师展示了许多展现森林的生机盎然的图片,以及森林里的各种动物的图片。在展示动物图片时,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点,回顾通过三个故事学到的lion、mouse、bear、ant、dove等名词,以及big、strong、powerful、stocky、tiny、hardworking等形容词。接下来,教师则引导学生在大情境中深入分析不同文本的内容,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他们读到的不同角色在森林中做的事、说的话。在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指出学生表达中存在的语法问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相互帮助”这一教学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绘制思维导图,加深阅读理解
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现阅读文本中复杂的信息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和归纳,这有利于他们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内容,提高阅读水平,也会促使他们从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并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记忆相关语篇知识、语法知识、文化知识。
在围绕“The lion and the mouse”组织的多文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以推动他们深入分析三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主题、角色关系以及深层含义。
一方面,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这三则寓言故事绘制思维导图,以故事的名称为中心,补充故事的主要角色、发生地点、寓意,以及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内容。在根据“The Bear and the Two Friends”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加上故事的开端“two friends were walking through the forest”,故事的发展“a large bear approached them”,故事的高潮“the bear came near the man lying on the ground”,故事的结尾“one person said not to believe a false friend”。在根据“The Ant and the Dove”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加上故事的开端“an ant was searching for some water”,故事的发展“a dove saw the ant falling into the river”,故事的高潮“the dove saved the ant”,故事的结尾“the ant helped the dove”。通过绘制这一类型的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培养。
另一方面,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角色关系绘制思维导图,标明不同角色在不同时刻的关系,如友好、敌对、相对帮助等。比如学生可以写上中心词“relationship”,然后画三个分支,分别写上“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bear and the two friends”“the ant and the dove”。接下来,学生可以在“the lion and the mouse”下面增加以下描述:“the lion caught the mouse”
“the mouse saved the lion”“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friends”。这样的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内涵,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组织多文本阅读活动时,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据此对比多篇阅读文本的内容,找到多篇阅读文本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文本中的角色的共同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与此同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也会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发展[5]。
结语
开展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多文本阅读活动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接触同一主题的多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主题,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探索文本内涵的热情,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尝试组织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有效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并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孙琳.超越文本理解:探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建构[J].英语学习,2018(3):48-52.
[2]孙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读写算,2024(10):95-97.
[3]胡建英.英语学习活动观背景下小学英语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2024(1):145-147.
[4]昝淑华.搭建学习支架,深化主题理解,提升思维品质:以译林版《英语》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9):34-37.
[5]陆璐.多维度解读英语文本策略微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6A 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6):59-60.
作者简介:朱惠(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