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凸显,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文章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强化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习惯、推动学生能力提升的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意识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在推动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度,很多学生在刚接触数学知识时认为数学知识艰涩、难懂。如果教师不在此时科学引导学生,也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只是在课堂上生硬地讲解数学知识,然后就要求学生完成数学练习题,学生自然很难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不会很深刻。更重要的是,这不利于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发展思维能力,还可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探寻有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高效学习。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尝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课堂空间交给学生,自己担当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生的倾听者、学习活动的推动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提供合作机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在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学生自然会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并开始有意识地和同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1]。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这两个概念,了解这两个质量单位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情况,明确换算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在授课后通过练习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印象不会太深刻。为了让学生真正通过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师可以组织“我来猜重量”游戏,给学生提供合作玩游戏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品的重量,并进行比较。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一系列便于称重的物品以及一个秤。而在游戏开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作猜测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提醒学生观察物品包装袋上的“净含量”,并建议学生选出小组代表上台给物品称重。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讨论,他们会由此明白自己可以通过与同伴讨论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小学生尚处于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应循序渐进。在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功课,确保活动内容丰富、有趣,任务要求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有效激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二)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活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形象的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从而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2]。考虑到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活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学校准备举办长跑比赛。在这一比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学生每人会得到2支钢笔,取得前15名的学生每人会得到12支铅笔。除此之外,每个参与长跑比赛的学生都会得到1本笔记本。现在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来计算购买这些奖品的花销。”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计算参与长跑比赛的人数分别为40、50、60、70、80时,购买奖品的总费用。尽管上述计算要求比较复杂,但由于这一任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依靠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问题。由此,学生会扎实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技巧,提升数学运算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组织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会得到有效锻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布置有趣的生活问题和具体的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顺利解决生活问题,并因此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魅力,提升小组合作能力。
二、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合作学习
(一)优化课前预习任务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成了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优化课前预习任务,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清单,然后鼓励学生在课程伊始通过小组合作巩固预习成果,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制订两份预习清单。其中,第一份预习清单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效指导这些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带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第二份预习清单针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有效指导这些学生了解没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并鼓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了解带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减轻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巩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预习成果。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避免预习任务给学生带来较大学习压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预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掌握有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创新课后作业设计
为了让课后作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还应多布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组成学习小组后,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收集学习资料、解决数学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寻找生活中平移、旋转、轴对称的例子,并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方法组合图形,设计出一个独特的组徽。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科学分工,然后走到校园外寻找平移、旋转、轴对称的例子,通过拍照、绘画等方式将找到的例子记录下来,再由此设计组徽。考虑到这一任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一定的复杂性,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形成动态化、过程化的学生学习档案。在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组徽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全班学生票选出“最受欢迎组徽”,并给设计出“最受欢迎组徽”的小组颁发奖章。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并顺利地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培养合作习惯,推动能力提升
(一)鼓励学生共同讨论优化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预留丰富的自主探索空间。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共同讨论提高探究效率和准确度的方法,然后尝试优化探究步骤。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校园绿地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卷尺测量指定花坛的长度、宽度,并计算花坛面积。在学生下楼测量前,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卷尺,同时教会学生使用卷尺。为了锻炼学生合作优化探究方法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教室内进行一次快速测量尝试,得出课桌的长度、宽度,并计算课桌的面积。此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分析他们无法快速完成测量任务、没有得出准确数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的原因,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优化测量方法的思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何优化测量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设计一个“测量记录表”,以确保学生在实际测量时可以高效、清晰地记下测量数据;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先回顾计算公式,确保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快速找到计算思路;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明确测量分工,避免小组成员在测量时手忙脚乱,或者只有一部分组员参与活动,另一部分组员在一旁不知所措。在学生确定新的测量思路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尝试快速测量花坛的长度、宽度,然后计算花坛面积,让学生收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悟,产生进一步优化探究方法的动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
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需求有所不同。为了切实帮助全体学生发展和提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简易方程”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给彼此出题,比拼谁可以又快又好地解简易方程。当然,在组织这一活动时,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给彼此出题的情况,如果某学生编的题目太难,其他学生解不出来,教师需要及时给解题的学生提示;如果某学生编的题目难度太低,缺乏挑战性,其他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师需要鼓励编题目的学生提高题目的难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告诉学生:“在发现同伴解简易方程很慢或者出现错误时,大家不能嘲笑他们,应该主动提供帮助,以简洁而友好的语言指出同伴在解简易方程时出现的错误并分享解题思路。”在学生均能顺利解简易方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道:“老师发现大家都能顺利解简易方程了,你们真棒!老师还想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将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结合,你们可以设计出怎样的题目呢?你们可以顺利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吗?”随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足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继续出题,并尝试解决生活问题。
结语
总之,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科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逐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升。为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时,紧扣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科学且高效的生生互动学习知识,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艳丽.莫让“合作”变“合坐”: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小学生(中旬刊),2023(11):79-81.
[2]黎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初探[J].小学生(上旬刊),2023(12):115-117.
作者简介:吴双珠(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