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研究

2024-09-11 00:00:00丁晓强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从体魄与智慧并进、教学与实践相融、健康与素养齐抓等方面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和实践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并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本文提出切实可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讨论这些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目标精析,内容深挖—体魄与智慧并进

个体发展的理想境界往往被描述为身心均衡发展,其中,体魄与智慧被视为塑造全面发展个体的两大支柱。追求强健的体魄不仅是对体能的锻炼,还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砺;同样,智力的增长不单是知识广度的扩展,也是思维深度的提升[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目标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构建坚实的框架,促进学生体魄与智慧的共同发展。

以“耐久跑”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这一运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可以将耐久跑教学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国防元素如“侦察排雷”“守护阵地”“运送炮弹”等融入耐久跑教学,使学生在挑战与乐趣并存的学习环境中,锻炼跑步能力和耐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策略思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呼吸与步伐的协调训练。正确的呼吸方式是耐久跑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能发挥和运动表现。教师要通过精心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正确的呼吸技巧,使学生在耐久跑中能够有节奏地呼吸。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运动极点问题。运动极点是跑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能否顺利突破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运动表现和心理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成功突破运动极点,实现自我突破。除了体能提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介绍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在耐久跑中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挑战与突破的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能,还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耐久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耐久跑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身心共育的双重教育效果。教师通过设置精确的目标和挖掘深刻的内容,能够为学生体智双修提供清晰的导向和有效的路径。学生需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具备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智慧,以应对挑战。

二、主题探究,情境创设—教学与实践相融

主题探究与情境创设是促进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设计既富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主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感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与运用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在主题教学中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以学生为本,探究主题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2]。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设计既个性化又贴近实际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以“耐久跑”的教学为例。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开展活动,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削弱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法,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体育课堂的内容。在制订学习策略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偏好。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特色的学习主题,如“跟着李白游中国”“红军长征”“劳动最光荣”“火速救援”等。教师可以将这些主题与耐久跑结合,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融入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知识。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关键的是,这样的主题学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价值,进而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

这一教学方法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其他学科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二)以兴趣为引,创设情境

一旦兴趣被点燃,学生就会热情投入学习,积极探寻知识,取得满意成果。反之,学生则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3]。因此,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关键。体育课堂存在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调。为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掌握新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电影《长津湖》中的英勇少年伍万里凭借一手精湛的投掷技术,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创设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跨学科军事情境。这一情境结合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抗战主题,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战前训练”情境,设置模拟运送物资、设置障碍等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身体素质、动作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这些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热身,还能让他们逐渐进入角色,投入学习。在基础阶段,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投掷燃烧弹”“穿越封锁线”“占领高地”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技术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投掷的力量和准确性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分析军事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投掷的角度和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伴随着激昂的《我和我的祖国》,完成一套放松操,帮助他们缓解肌肉疲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融入物理学科中关于“超越器械”姿势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身体力量来提高投掷效果。

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可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高效和有意义。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让他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三、方法创新,路径优化—健康与素养齐抓

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方法的创新与路径的优化。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健康与素养的协同提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强健,还涵盖了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为此,教师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如融入科学探究、艺术体验等,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促使他们的健康与素养两方面得到提升[4]。

(一)融合科学探真理

科学探索精神不仅体现在精密的实验设计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上,还体现在对探究过程的尊重与享受上。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探索空间,促使他们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亲自验证假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

以“足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理念融入教学中,让这一教学不再是技能训练的简单过程,而是一次充满启发性的探索之旅。针对射门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细分为增强脚腕力量、优化射门姿势、提高身体素质三个具体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应的训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运动技巧,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在增强脚腕力量的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资料整合,了解正确的站位方式和身体姿态要求,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训练。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这种将科学探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也为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融合音乐展艺术

缺少音乐的体育教学往往显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音乐与体育教学结合,可以点燃学生的热情,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为体育活动注入活力。

以“足球传球技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四四拍强弱规律,组织一场富有创意的“节奏传球”比赛,播放动感十足的四四拍音乐,让学生在强节奏中接球,在弱节奏中传球。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学生不仅能够适应更快的传球节奏,还能在快慢节奏之间灵活切换,使传球更加准确而迅速。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跟随音乐节奏精准传球,哪一组若无法跟上节奏就会被淘汰。教师通过小组配合的方式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高竞赛的激烈程度。

将音乐融入体育教学不仅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这一创新的教育模式能够搭建艺术与体育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需要保持开放和前瞻的视野,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均衡发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未来,教师应继续拓展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宪,刘波,肖宇.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初探[J].体育学刊,2010,17(8):11-16.

[2]首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7):58-59.

[3]于素梅.从一体化谈新时代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J].体育教学,2020,40(12):10-12.

[4]徐惠,潘建芬,张希武.基于“学、练、赛、评”的高一体能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21,41(5):52-54.

作者简介:丁晓强(1974—),男,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