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4-09-11 00:00:00金霞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应指导学生深入分析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章分析了教师通过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连、巧用社会热点事件、组织辩论活动等方式,给学生提供锻炼思辨能力的机会,以有效推动他们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以推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习惯。

一、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深入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打造鼓励交流和讨论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并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思辨能力[1]。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中“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创设互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和同学交流与讨论,由此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笔者在教授这一节内容时,先在课堂上讲述了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故事,并播放了介绍江南梦事迹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江梦南遇到半岁失聪、由于没有小学可上只能多读一年学前班等挫折后,仍顽强、努力地学习,最终走出偏远的瑶族乡镇,成为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在讲述江南梦的感人事迹后,笔者向学生提问:“江梦南在面对挫折时,是什么支撑她一直坚持下去?如果你处于和江梦南相似的处境,你觉得自己能像她一样克服重重困难吗?如果身边有遇到类似困难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被江南梦的事迹打动后,学生纷纷参与讨论,认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表达截然不同的观点。面对这一情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加入学生的讨论,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开展更加激烈的讨论,让交流和思考不停息。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会由此明白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一件事。

在“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如果身边有遇到类似困难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很大差别。有学生认为应该给遇到类似困难的人更多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也有学生认为不要给遇到类似困难的人过多关注,应该默默帮助他们处理困难。在发现学生的想法存在很大差别后,笔者相机提问:“大家的想法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的原因吗?大家认为我们是否可以在面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时,采取不同的策略呢?具体要怎么做呢?”接下来,笔者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就上述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由此,学生不仅进行了深入思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和同学、教师进行了充分互动。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并且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强化学习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由此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认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困境、法律问题。除此之外,这样的活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个体与家庭、他人、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2]。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以及在学校、社区中自己应该遵守什么行为规范,让学生由此真切理解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展现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于规则的理解,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明确不同行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可以开动脑筋设计情节,展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这有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也会让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堂生动、有趣。在笔者教授该课时,一个小组的学生表演了某司机在回家路上想要逆行的故事。由于逆行就可以不用开车到下一个路口再绕回来,该司机认为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没有任何风险,他可以更快到家。但在逆行时,该司机差点撞上行人,并碰巧遇到交警。交警叫住了这名司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表演了几个好友在久别重逢后,在某餐厅吃饭时大声喧哗的故事。在这几个人大声喧哗时,餐厅的工作人员和其他顾客纷纷前来礼貌地劝说他们控制音量,于是这几个人不好意思地向其他人道歉。在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故事后,笔者及时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上述故事的内容,分析故事中哪些行为是遵守社会规则的,哪些行为是违反社会规则的。笔者还询问学生:“如果你在这些情境中,你会怎么做?你认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做到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去评估这些行为,然后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除了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还应当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个体与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能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

三、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连,培育责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事物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要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逐步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公民权利这一概念,以及公民权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为这部分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且初中学生也较少在生活中接触这一概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将公民权利这一概念与实际生活案例联系起来,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并引导学生由此思考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在教授该课时,笔者讲述了某学生在校园内遭受欺凌的生活案例。随后,笔者提出要求:“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学生经历了什么。”在学生明确该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笔者继续提问:“如果你遇到了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做?你觉得这一事件和公民权利有什么关系?”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到的有关公民权利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校园欺凌行为侵犯了受害者享有的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基本权利,违反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发生?”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更远处。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巧用社会热点事件,培养思考习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领域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增强教学活动的现实感和针对性。一般来说,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在引入社会热点事件之后,应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4]。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授该课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了这样一则消息—2023年,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携夫人参观灵隐寺时,有游客夸赞总统夫人“你真美丽”,而总统夫人阿斯玛·阿萨德则回应道:“你有一个美丽的国家。”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叙利亚总统夫人的回答出发,思考何为“美好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美好祖国”。在笔者组织的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多个方面,并结合我国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讨论何为“美好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美好祖国”。在学生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事件,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组织辩论活动,锻炼思辨能力

组织辩论活动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参与辩论活动时,学生既需要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又需要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对辩题进行分析,然后清晰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5]。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话题出发提出多个辩题,鼓励学生据此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网络的作用,学习合理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

在教授该课时,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网络对初中学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提出上述问题后,笔者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分别从“网络对初中学生利大于弊”“网络对初中学生弊大于利”两个角度收集资料、提出观点,再进行辩论。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学习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思辨能力。

结语

思辨能力既是学生扎实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科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较强的责任意识。为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乐于发表自己观点,逐步成为具有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吴汉宗.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读写算,2024(16):128-130.

[2]殷芳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4(15):3-5.

[3]申金键.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2024(11):12-14.

[4]毛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应用思辨性教学法[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3):49-50.

[5]仲小丹.疑·辨·悟: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J].教书育人,2024(1):69-71.

作者简介:金霞(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