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径

2024-09-11 00:00:00金卓颖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小学阶段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内容枯燥、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文章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探究群文阅读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群文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反映古人的生活状态、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等,学习文言文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文言文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快速理解文言文内容,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翻译和分析上,导致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而群文阅读是在群文的基础上,以一个或多个议题为逻辑线索让学生围绕议题进行文本建构[1]。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对群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常规教学存在的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写了晋朝名士王戎童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王戎在一次游玩中发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其他孩子纷纷去摘,唯独王戎不去摘。当问及原因时,王戎回答树在道旁,而李子却这么多,一定是苦李子。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体现出王戎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过人智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往往停留在对字词句的翻译和分析上,而忽略了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xuVev+PC64Zu8CkBri0sfmgAIUKVQ0MwblDwX1UoA/o=含义。常规的教学设计一般由四个板块构成。

板块一:激趣引入,进入课题

板块二:指导朗读,感受韵味

板块三:借助注释,粗知大意

板块四:讨论交流,认识人物

整堂课的重点落在理解文意和解读人物形象上,各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但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没有充分引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神童”的形象,如称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因此不取道旁李的王戎对学生而言新鲜感很有限。但教师仅以简单的人物故事内容来激趣,容易导致学生兴致不高。

第二,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词、逐句翻译,从而使学生记诵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这样的教学忽略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第三,教师在解读人物形象时,抓住了“人”,丢掉了“史”,导致学生解读出的人物形象扁平、单一、缺乏张力。

第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获得对人物的通透理解,对全文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难以提升阅读能力。

二、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针对常规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上述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浓缩在半节课内,得出“机智”这一人物形象之后,尝试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完成下半节课的教学,以期延伸该文的教学深度。

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分享王戎的几个小故事,相信大家读过这些故事以后,会对王戎有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上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示故事一】

王戎卖李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世说新语·俭啬》)

(1)结合文意,推断出“之”指代的内容。(好李)

(2)问题:王戎家种了品质很好的李子。卖的时候,因怕别人得到种子,总是先把果核钻坏了再卖。在这个故事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斤斤计较、小气、“奸商”……)

【出示故事二】

王戎送单衣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世说新语·俭啬》)

(1)“之”作为代词,又出现了,这里指什么?(已经送出去的单衣)

(2)讨论一下王戎的行为。(自己的侄子结婚,只送一件单衣已经很小气了,居然还要讨回来,还不如什么都不送呢)

(3)引导:王戎家缺钱吗?前面我们提到,他做到司徒这样的高官,理应是不差钱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出示故事三】

王戎数钱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 区宅, 僮牧, 膏田, 水碓之属, 洛下无比。契疏鞅掌, 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世说新语·俭啬》)

(1)疏通大意。

(2)整体出示三则故事,引发讨论:看了上面三个小故事,同学们对王戎的印象如何?(小气、抠门、贪财、“守财奴”……)

(3)引导:那王戎一直都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吗?也不尽然,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出示故事四】

王戎拒收丧礼

王戎父浑, 有令名, 官至凉州刺史。父薨, 所历九郡义故, 怀其德惠, 相率致赙数百万, 戎悉不受。(《世说新语·德行》)

(1)讨论:王戎为什么不接受丧礼?(为了维护父亲生前的名誉)

(2)讨论:王戎明明是个贪财、吝啬的人,为什么面对巨款,却断然拒绝?(他是个重孝道的人,把父亲的名誉看得比钱财更重)

(3)顺势引入魏晋时期的背景。

(4)结论:看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能轻易下结论。王戎聪明机智,这是他的优点;他很看重钱财,有时候表现得特别小气,这是他的缺点;可是在父亲的名誉面前,他又显得很正派、很有原则。我们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总之,要把历史人物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看待。

【随堂练习】

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指代的内容。

(1)诸儿竞走取之。( )

(2)人问之。( )

(3)王戎有好李,卖之。( )

(4)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

三、群文阅读教学评析

群文阅读教学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发挥出了以下优势。

(一)着眼于小学生的兴趣点

读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路径。多个故事相较于一个故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专注度维持得更久,从而减少学生课堂上的懈怠感。机智的“神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但如果是集孝顺、小气、贪财等优缺点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则提升了人物的亲切度,能让学生从感到钦佩变为感到亲切,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呈现了多个故事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在卖李故事中,王戎的“奸商”形象让学生印象深刻;在送衣故事中,王戎的抠门形象让学生忍俊不禁;王戎夫妇大半夜在灯下偷偷清点财产的画面,既好玩又好笑。三个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颠覆了对“神童”王戎的固有印象。另外,笔者还巧妙设置了文本的出场顺序。补充的第一个故事和李子相关,既和课文有关联点,又能自然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连续呈现三个关于吝啬的故事后,笔者戏剧性地安排了一个拒收丧礼的故事,让学生获得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又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困惑,自然生发出探究之心。如此,学生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再被动地听讲,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奔向既定的答案,就不会觉得文言文阅读枯燥无趣,而是会主动去阅读、思考、倾听、表达。

(二)聚焦文言知识点

笔者将相似或相关的文言文篇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自主归纳知识点,从而实现对核心知识点的聚焦和深度理解。如“之”作为代词,在文言文阅读中是一个基础知识点,也是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对于课文中的“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中的“之”,有的教师通过直接讲授未能使学生理解。而笔者通过补充文本,重复呈现“之”,让学生总结出“之”的用法;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安排小练习,进行系统训练,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如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对某一核心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优化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与情感活动,鼓励学生说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保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思考与感悟。本课群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不是作为知识的输出者,而是作为诱导者、勉励者、启发者,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尽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2]。议题是教师带领学生打破自身常规思维的“武器”。笔者提出的议题“历史上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向清晰、合理,具有可议论性和开放性[3],并围绕议题设计了几个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人物。在讨论议题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表达、倾听中逐渐形成对王戎的深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文本,只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让学生知人论世

认识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抛开整条历史长河,局限在教材的方寸之地,那么“史”的意义就不复存在。王戎作为《世说新语》中一个“出镜率”颇高的人物,他的行事风格、道德品格体现了魏晋的时代风尚。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受限于教材文本,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多文本,从多个角度理解了王戎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对历史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全面提升了思维层次和自学能力。在补充的文本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冲突点—“王戎不是很爱财吗?那他为何拒收丧礼?”,由此顺势引出魏晋时代人物的风尚—崇尚特立独行,也看重个人的德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戎虽然贪财、小气,但却拒绝接受有损父亲生前美名的钱财,保持了一个文人的气节。爱财和守节之间的矛盾冲突,恰恰是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的契机。

(五)让学生从“习得”到“会学”

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简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相对单一。笔者将人物解读放在多样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读人物的性格,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为立体和丰满。在课堂上,笔者不仅带着学生读几个故事,了解一个人物,还教给学生阅读人物类文言文的策略和认识人物、评价人物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高阶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视角由单一发展为多元,文字的敏感度、思维的开放度及表达的自由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的阅读习惯和习得的阅读策略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语

文言文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词汇、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言文单篇阅读教学多由教师掌控课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则重新定义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教授历史人物类文言文,契合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文体特点(短小,知识点分散),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从封闭逐步迈向开放,让教学模式从单向输入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萍.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范式与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16(4):75-78.

[2]彭咏梅.群文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作者简介:金卓颖(1992—),女,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