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2024-09-11 00:00:00赵孝伟
教育界·A 2024年22期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高中语文作业设计面临重大调整。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为优化作业设计提供新的途径。文章阐述“双减”政策对高中语文作业的要求,提出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故都的秋》为例,从分层预习、创意阅读、趣味写作等维度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双减”;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语文作业;优化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寻求更加高效且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发挥语文作业的作用,切实响应“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的口号。

一、“双减”政策对高中语文作业的要求

“双减”政策对高中语文作业提出了以下要求和标准。

第一,“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作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的质量。对于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而言,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质量和效用。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不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因此,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作业内容,确保作业内容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避免过度追求难度或选择偏题、怪题,以免带给学生过重的负担。

第二,“双减”政策要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将语文作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感受语文的魅力与价值[1]。

第三,“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形式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且生动有趣的作业形式。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视听冲击力的作业形式。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某篇课文制作PPT课件,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支持在线互动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提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围绕作业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作业个性化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作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作业平台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更清晰、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然后,教师应根据这些数据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作业的实践案例分析

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教师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故都的秋》这一案例,从分层预习、创意阅读、趣味写作等方面出发,尝试优化高中语文作业内容和形式。

(一)善用信息技术,设计分层预习作业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预习作业,能够使作业成为为每名学生“量身打造”的学习旅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初步了解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层次划分为基础作业、进阶作业和拓展作业。而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下的学习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3]。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师设计以下预习作业(见表1)。

(二)巧用信息技术,设计创意阅读作业

巧用信息技术设计创意阅读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确定本次作业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基于目标的引领,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化的创意阅读作业[4]。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以将作业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通过描绘秋景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情感。”继而,教师应以目标为导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创意阅读作业。

【作业一:制作PPT展示阅读成果】

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故都的秋》的PPT课件,该课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文章概括,简要介绍《故都的秋》的主旨,解释作者通过描绘秋景所表达的情感;(2)精彩描写,挑选文中特别美的描写段落,进行赏析,分析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视觉素材,插入与文章情感相符的图片或音频,比如落叶飘零的景象、秋天的北国风光等,以增强表现力;(4)情感体会,分享个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中的深厚情感的思考,并引用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作业二:录制阅读音频分享朗读感受】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北国秋天的独特韵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韵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录制阅读音频。首先,学生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注意语调、语速、停顿,以表现文章的情感变化和节奏感。例如,在描述北国秋天的清凉和宁静时,学生应采用平缓的语调和较慢的语速,让人体会秋天的宁静与深邃;在描述秋天的色彩和景象时,学生应适当加快语速、提高语调,从而表现秋天的热烈与多彩。录制完成后,学生可以在班级群或学习平台中分享自己的朗读成果,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朗读时的体验和心得,进而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5]。

【作业三:利用在线协作工具组织课后阅读探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故都的秋》的内涵和特色,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工具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讨论问题,如“文章是如何描绘北国秋天的特点的?”“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喜爱和眷恋?”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解读思路,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以此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宽视野。

【作业四:《故都的秋》课后互动问答作业】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问答环节。在问答环节中,教师可以围绕课文《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作者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见表2)。

在设计创意阅读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反馈,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工具,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信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作业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发挥语文阅读类作业的作用。

(三)妙用信息技术,设计趣味写作作业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掌握表达和沟通的技巧,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设计趣味写作作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等平台,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如经典文学作品片段、热门话题、社会新闻等。教师将这些写作素材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趣味写作任务,如角色扮演类写作任务、情境作文任务等,让学生在构思与写作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和在线数据库,搜集大量与《故都的秋》相关的资料,如北国秋天的风景图片、视频片段,以及关于北平历史文化的介绍等,以此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激发创作灵感。接着,教师设计写作任务“秋意盎然”,要求学生围绕写作素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故都的秋》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短文。如此,让学生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5]。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秋日随想”的写作任务,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心中的北国秋天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有哪些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感想或随笔,从而让学生深入思考秋天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善用、巧用、妙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作业设计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语文教师应借助案例分析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高中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美玲.刍议信息技术2.0背景下高中语文深度教学的提质增效[J].试题与研究,2024(6):138-140.

[2]胡静宜.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4(2):7-8.

[3]朱群英.信息技术与语文作业的融合与实践策略[J].语文世界,2024(3):84-85.

[4]冯嘉玲.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界,2023(27):56-58.

[5]朱春晖.高中语文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方法探究[J].现代教学,2021(增刊2):17-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资源保障研究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立项号:2023JZB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孝伟(1981—),男,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